发愁孩子写不好作文?不妨问他这个问题
橙子最近写了一篇小说,文笔很老道,有些出乎我们意料。(《12岁男生的小作文,窥见了人性的幽微》)
橙子姥爷更是连问了几次:这是你写的吗?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你写的。
橙子就呵呵乐,他把这看作最高的赞美。
上周我把这篇小说发在公号上,很多妈妈问我最多的问题是:
你是怎么教橙子写作文的?
我想了想,在这件事上,我好像没做什么,又好像做了很多。
没做什么,是因为我觉得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比如怎么开头结尾,怎么修辞造句,怎么安排框架结构,这些我统统没教过。
做了很多,是因为我做了很多看似和作文无关的事情,我觉得这些更有用,但不知橙子对此有什么感觉。
不如,先听听橙子怎么说吧。
一天晚上,我和橙子聊:你这几年写文章,你觉得我从中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橙子想了想,说了这么几点:
”因为你一直在写。“
“我一开始写的文章其实不那么好,但是你给了我极高的赞扬,让我有了迷之自信。”
“还有,你帮我打字。”
“你给我稿费。”
哈哈,从他的视角来看我的“用处”,感觉比我自己总结的要鲜活许多,其中一些还是我没想到的。
把他的话”翻译“一下,他认为我做了这四件事:榜样,鼓励,陪伴,反馈。
橙子说的第一点就是:“因为看到你一直在写,所以我也想写写。”
做公号这几年,我基本保持一周写一篇文章的节奏,虽然有时候很累,但我很喜欢写,也喜欢这种分享方式,不知不觉写了快五年。
我只是写我的,没有想过要成为谁的榜样,但影响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
在橙子的眼里,妈妈一直在写,写作已经成了妈妈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他一开始可能不太在意,后来有点好奇,再后来,就自然而然地也想要试一试了。
这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吧。
当然,不是说想让孩子写好作文,父母自己先要写好作文,这个有点难。
我想表达的是,你想让孩子呈现什么状态,自己先活出这种状态。
人是环境的动物,小孩子更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让孩子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这种状态,他自然会受到熏陶。
橙子说的第二条是:“我一开始写的文章其实不那么好,但是你给了我极高的赞扬,让我有了迷之自信。”
这一点我倒没想到。我想了想,确实是那么回事。
不管是他一二年级时开始写诗,还是写第一个小说《红玉传》,讲两个小学生穿越到古代打仗的故事,我确实都是毫不吝啬、猛烈地夸奖他。
这个夸奖真不是套路,我确实觉得,以他的年纪,写出这样的小说和诗,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我必须要真诚地表达我的惊喜和赞美。
原来,就在这一次次夸奖中,他对自己有了信心——相信自己就是有写作天赋,相信自己写文章就是很厉害。
还是迷之自信。
我再一次看到,夸奖有这么大的威力。

橙子最新的小说《李杜》
他的文章当然有不足,不说大问题,单说错别字,那真是比比皆是。
但我觉得,小孩子有兴趣写,写得还挺出人意料,这已经很好了,必须夸奖啊。
至于错别字,他早晚会写对,着什么急呢?
对于刚刚起步练习写作的孩子来说,呵护他的信心和热情,比注重文章的用词、结构、错别字更重要。
我没想到,这一点也被橙子纳入“我所起到的作用”。
因为橙子打字速度慢,所以他的文章都是写在作文纸上。
写完了,他读,我就帮他敲到电脑上。
经常是,橙子舒舒服服地斜躺在沙发上读:“老杜是个卖火烧的,逗号,祖上在大清做过个官,逗号……”
他怎么读,我就怎么敲,基本不给建议。
偶尔有逻辑不通、用词不当的地方,我会提出来,有时他会改,有时他会坚持。
他说不改,我也就按他说的敲。
这几年,基本上他写了多少字,我就帮他敲了多少字。
这对我来说不算什么,顶多费点时间,但无意中,我却做到了一件事:陪伴。
在橙子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陪伴着他,给他帮助。
我想,这也让他感到温暖和有力量吧。
哈哈,这一点在我的意料之中。
橙子写了一些文章后,我总觉得单纯的精神鼓励还不够,需要得到一些外界的回应和确认,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写下去。
我给他报名了叶圣陶杯作文比赛,获了二等奖。六年级时,还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
但这样的机会还是比较少,所以,我就想出了这个办法:我给他付稿费。
效果是杠杠的,他写作的动力更大了。
起初,稿费标准是千字30元,后来提高到千字50元。
一开始他写的少,一篇文章就几百字,给他二三十元也不算什么。但在一个小学生眼里,这就是一笔财富了,可以自己支配着买文具和零食。
慢慢地,他的文章越来越长,基本都两三千字。去年,他写了篇将近15000字的小说。
能写出这个“鸿篇巨制”,稿费功不可没。
那些天,每写几百字,他就算算总字数——在他眼里,这可不是单纯的数字,这是钱啊!
眼看着字数越来越多,我就有点心疼了。
我和他商量,字数太多的话,稿费标准就适当降低一点。他倒是很爽快地答应了。
最终,这篇小说让他收入了五六百元。
把小孩给乐坏了。
至于这样做会不会让他为了赚稿费才写作,目前倒没有这个担心,我能感觉出,他还是很享受写作过程的,稿费的激励,让这件事变得更有乐趣。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体来说,物质激励还是要谨慎和适度。
这四点是橙子归纳的。我还想补充一点:重视输入,比如阅读。
很多人问我:橙子是不是读了很多书啊?
其实,他不属于看书多的孩子。
这些年,我给他买过很多书,各种获奖小说、科普书,他兴趣不是很大,很多书都束之高阁了。
但我还是会买。
这一类书他不感兴趣,就先放放,换另一类试试。
一方面,我会把我觉得他可能喜欢的书推荐给他。
另一方面,也会观察他的兴趣点在哪里,试着买一两本这方面的书。如果他喜欢读,我就多买。
比如郑渊洁的童话,我先买了几本。他很喜欢,一两天就读完一本。我就把郑渊洁的几个系列都买来。
他喜欢老舍,我就买老舍的书。
喜欢老舍,那余秋雨是不是也喜欢?我又买来余秋雨的书。
结果不喜欢。那也没关系。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既无为,又有为。
他不喜欢读,也不勉强,但还是会留意他的兴趣,引导他尽量多读。
因为读书对写作的作用是明显的。
他读郑渊洁那段时间,文章明显带有郑渊洁的风格。
后来又读了老舍,文字里又有了老舍的味道。
读的作家多了,每种风格都试试,加上自己的生命体验,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除了读书,橙子还喜欢听书,这两年,我们听了一百多本书,还有电影,不同的视角,丰富的素材,这些都是灵感的来源。
总之,多输入,头脑里有货,有观点,才能有输出。

橙子随手记录的字数
发现了吗?这几件事有个共同点:都是在外围起作用,而不是直接上手,指导他具体怎么写作文。
我觉得,写作文这件事,看的是一个整体感觉。
如果把它拆分成好词好句、段落结构、主题思想,把每一项都拿出来练习,然后组合到一起,也许会写出一篇应试意义上的“好”作文,但不会是一篇有灵魂的作文。
而我更看重的是文章背后那活泼泼的生命力。
想写出这样的作文,就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榜样、陪伴、鼓励,都是不可或缺的,把孩子的基础感觉养好了,给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孩子的生命力就会饱满丰盛。
生命力饱满了,就愿意表达出来,再加以练习和鼓励,不难写出一篇也许质朴,但真实、生动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是你期望的吗?还是更愿意看到一篇工整的应试作文?
所以,当你为孩子的作文发愁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我的养育方式是在鼓舞孩子的生命力,还是限制、压抑了他的生命力?我和孩子的日常交流多吗?我是否营造了一个可以畅通表达的氛围?我是鼓励为主,还是挑剔为主?
或者,换个视角,你可以问问孩子:
“在你写作文的过程中,爸爸 / 妈妈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呢?”
听听孩子的回答,也许,你就明白了原因,也会知道该怎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