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0-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1)

本篇要点

据考内经素问之《刺法论》、《本病论》原文已佚,仅存篇目,今之二篇系王冰之后人所著,非《素问》旧文。据王玉川教授考证,这二篇《素问》遗篇约成书于北宋咸平年间,原文、注文均出自同一人,作者为兼通医学的道人。

《刺法论》阐述五运升降、六气交变之刺法大要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预防原则。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译文)黄帝问道:岁气的左右间气,不得升降,气交发生反常的变化,即可成为暴烈的邪气,我已经知道了。怎样进行预防,挽救人类的疾患,可以得到一种却退郁气的办法吗?

(原文)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

(译文)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我听老师说,既明白了天地六元之气的变化,还必须深知刺法,它可以折减郁气,扶助运气,补助虚弱,保全真气,泻其盛气,除去余邪,使其消除此种疾苦。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原文)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期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荧。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译文)岐伯说:气应升而不得升时,便有严重的凶灾。厥阴风木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天柱阻抑之,则木气郁,木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木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因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穴,以泻木郁。火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天蓬阻抑之,则火气郁,火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火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不管君火还是相火,同样应当刺心包络手厥阴之荥劳宫穴,以泻火郁。太阴湿土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天冲阻抑之,则土气郁,土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穴,以泻土郁。阳明燥金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天应阻抑之,则金气郁,金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金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穴,以泻金郁,水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以泻水郁。

(原文)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能先防。

(译文)黄帝说:岁气之间应升而不能升的,可以预防,我想听听岁气之间应降而不降的,是不是也可以事先防备。

(原文)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制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译文)岐伯说:既然明白气升的道理,也必然能通达气降的道理。间气升降不前所致的疾患,都可以预先调治。厥阴风木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地白阻抑之,则木郁降而不得入,木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木可降而得位,气应降而不得降之郁气发作,其晓烈程度和司天间气应升不升之郁气待时发作相同,应降不得降,能够很快地形成郁气,降则可以折减其胜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太阴之井穴少商与手阳明之合穴曲池。火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地玄与抑之,则火欲降而不得入,火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火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与足太阳之合穴委中。太阴湿土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地苍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土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土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厥阴之井穴大敦与足少阳之合穴阳凌泉。阳明燥金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地彤阻抑之,则金欲降而不能下,金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金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之井穴中冲与手少阳之合穴天井。太阳寒水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土气过胜而地阜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水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水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太阴之井穴隐白与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

(原文)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

(译文)黄帝说:关于五运之太过不及,气至有先后,与天气升降往来,互有相承相抑的问题,我可以听听其至病时所运用的针刺法则吗?

(原文)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译文)岐伯说:应当取六气生化之源。所以气太过者取治之,气不足则资助之。太过取之,应椐其致郁之次第以抑其郁气,取治于运气生化之源,以折减其郁气。不及资之,是用以助运气之不足,避免虚邪之气。资取的方法出自《密语》这本书。

(原文)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译文)黄帝问道:关于六气升降不前致病的刺法,以知其大要,我想再听听司天之气未能迁于正位,使司天之气化政令失常,也就是一切生化或都失于正常。这样则使百姓患病,可否使其预先解除,以救济人类,请你讲讲这个问题。

(原文)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止,当写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译文)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你问的很全面啊!谈到这些至理要言,体现了圣王仁慈怜悯之心,要拯救人类的疾苦,我一定详尽地来陈述这些道理,申明其深奥微妙的意义。若上年司天的太阳寒水,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厥阴风木,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阴不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泻足厥阴脉气所流的荥穴行间。若上年司天的厥阴风木,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君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少阴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气所流的荥劳宫。若上年司天的少阴君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太阴湿土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太阴不迁正则气留居于上,应当针刺足太阳阴脉气所流的荥穴大都。若上年司天的太阴湿土,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相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少阳不迁正则气闭塞而不通,应当手少阳脉气所流的荥穴液门。若上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阳明燥金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阳明不迁正则气又闭塞不通,应当针刺足少阳脉气所流的荥穴然谷。

(原文)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译文)黄帝说:关于岁气应迁正而不能迁正的,我已经通晓了它的要点,还想听听关于岁气不退位的问题,要想折减它的有余之气,不使其因太过而有失,你可以使我晓得吗?

(原文)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译文)岐伯说:若旧岁的岁气太过而有余,继续居于正位,施布其政令,名叫不退位。使在泉之气,也不能后退而行间气之化,新岁的司天之气不能迁居于正位,所以旧气的岁气仍旧布化其本气的政令。巳年与亥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午年与子年,则厥阴风木之气,不得退位,风气运行于上,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厥阴的合穴曲泉。子年与午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丑年与未年,则少阴君火之气,不得退位,热气运行于上,火的余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厥阴的合穴曲泽。丑年与未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寅年与申年,则太阴湿土之气,不得退位,湿气运行于上,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足太阴的合穴阴陵泉。卯年与酉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辰年与戌年,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得退位,金气运行于上,燥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太阴的合穴尺泽。辰年与戌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巳年与亥年,则太阳寒水之气,不得退位,寒气运行于上,凛冽的水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足少阴穴阴谷。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出现异常变化,就要导致人们的疾病,按照前法进行针刺,可以预先平定将要发生的疾病。

文源:罾事物语

精彩文章回顾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6-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7-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8-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29-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0-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1-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2-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3-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4-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5-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6-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7-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8-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39-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0-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1-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2-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3-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4-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5-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6-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7-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8-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9-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0-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1-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2-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3-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4-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5-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6-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7-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8-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9-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0-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1-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2-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3-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4-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5-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6-素问·刺虐篇第三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7-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8-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9-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0-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1-素问·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2-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3-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4-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5-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6-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7-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8-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9-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0-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1-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2-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3-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4-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5-素问·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6-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7-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8-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9-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0-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1-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2-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3-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4-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5-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6-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7-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8-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9-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0-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1-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2-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3-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4-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5-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6-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7-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8-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0-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7-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8-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1)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