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你看不起的书呆子,后来怎样了?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文/晏凌羊
公司要招人,发了个招聘广告出去,并对那个职务提出了学历要求。这个招聘需求,主要是在招聘网站上发的。为增加一个途径,我同时也在自媒体上发了。
有网友看见了,跑来跟我掰扯道理:学历不代表能力。
我心想:这都哪儿跟哪儿?这道理就你知道?需要你来跟我掰扯?
是的,学历不代表一切,现实生活中也有学历很低但能力非凡的人。
但是,有很多公司就是限定“本科以下学历免谈”,真不是故意想歧视谁,而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这样做可以减少筛选成本。
如果看不懂“筛选成本”这四个字,而是单纯拿“学历不代表能力”的政治正确来抬杠,就很没意思了(一般这么抬杠的人,往往是学历不咋高的)。
很多公司在试用本科生和大专生后,得出这样一个规律:本科生大概率上比大专生聪明、好用、性价比高。
大概率,这三个字,明白吗?
公司的HR招聘新员工,收到两三百份简历,面对的是一群自己毫不了解的人,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一一甄别你是否算是“学历很低但能力非凡”的那一个?那就只能简单粗暴地歧视低学历的求职者,把他们一杆子打死,以节省公司的招聘成本。
如果你认为公司发招聘广告、看简历、面试员工、试用员工花费的时间、精力不算成本,那当我没说。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不是“学历不代表能力”这种政治正确可以绑架的。
现在,我发现很多人老喜欢拿“学历高并不等于能力好”来说事。
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出现这样一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的人你认识的人多一点?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于是,学渣们得到了鼓舞:你看吧,学历代表不了一切吧?那些学霸不也被学渣碾压?
要我说,这完全是学渣思维。
学霸一眼就能看出这份名单的荒谬之处:取样有问题。
状元才有多少个,而落第秀才有多少个?一万个落第秀才中可能才出一个名人,你在这一个万个落地秀才中拎了几个名人出来,他们就能代表落地秀才这个群体了?
再者,状元名单里面的人,实际上混得也不差啊,是你孤陋寡闻,不知道而已。他们当中,很多人最终都当上了国家部委的公务员。
还有大量的落地秀才,比如王二蛋、杨麻子、张三疯、李四狗,一辈子混得穷困潦倒啊。
老是把“学历不代表能力,也有很多博士眼高手低甚至是杀人犯“这话挂在嘴上的,实在是统计学没学好。
在某些群体中,我确实也感觉到“读书无用论”很盛行。
举个例子:我一直有在坚持一项草根助学活动,我明显感觉找资助对象越来越难,贫困地区的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不像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了。
因为“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一些家庭已经不让孩子读书了。品学兼优、还在读书的孩子,一般又不需要资助(家里重视儿女教育,负担得起)。寻找新的、合适的资助对象,真的好难。
我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特别鄙视学历的力量。
早些年,我一个表哥,看我高中三年闷头读书,就非常鄙视我。
那时候,他打扮帅气,会跳街舞、会弹吉他,异性缘特别好,但特别看不上我这一款,只评价我“就一书呆子”“就会读点死书,也不知道将来读出来有什么用”。
后来,我上了本科,他读了专科。在学校里,他组建乐队,出去做兼职做得风生水起,女朋友谈了一个又一个,是学校里的小红人。放假回到家,他呼朋唤友到处玩耍。而我,照例很安静,每年寒暑假借回一堆书在家里看。
他跟人聊起我,对我的评价还是“就一书呆子”。
有一回,我们在一个小聚会上碰到,大家聊起了历史和哲学。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学说,我如数家珍。他插不进去嘴,后来说了一句:“你们知道这些,能顶什么用。”
接着,他还讲了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意是一个博士和一个船夫在一条小舟上相遇,博士上懂天文下知地理但不会游泳,最后船翻了,船夫活了,博士死了。
我知道,他就是想讽刺我“只是个书呆子”。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我深切感受到了知识或者说不断学习,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位表哥自高中毕业后就没看过一本书,也几乎没再更新过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如今,我和他的际遇差别,貌似也没他想象中那般,是“我混得远不如他好”。
甚至,真实情况可能反过来。
他现在也已经为人父,但是,他教育小孩的方式还是他爸当年教育他的那一套。
我跟他说,其实,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也要学着怎么去当一个好父母。
他回答,管教这么屁大点小孩,还需要学习?
我就没再说话了。
不可否认,这世界上的确有很多人只会读死书、死读书,但我想说的是:相比吃喝玩乐,读书肯定是一件更需要挑战惰性和毅力的事情。
学进去什么并不重要,但在培养专注和毅力这块,不爱读书的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而人生很多事情,靠的不是取巧,正是专注和毅力。
如果这类拥有专注和毅力的人,能在看书过程中学进去什么并不舍践行,那人家就更厉害了。他们不仅赢在了起跑线上,还站到了巨人肩上。
还是回到当年表哥跟我讲的那个例子。
真爱学习的博士,机缘合适一定会去学游泳以及其他自救知识,而船夫换了个地方工作,就未必能自救了。
现在,面对逗号的学习,我确实也没办法彻底佛系的。我还是希望将来她长大了,身边的同学多是聪敏好学的人,她近朱者赤。
有时候,逗号看到她爸在她爷爷奶奶打下的地基上奋斗,现在貌似财富水平比我高(也许一样?只是消费观不同?),也会有点不解。
她也会思考,甚至跟我吐槽:读书好不一定将来就混得好啊。你是学霸,我爸是学渣,可最后过的生活还不是差不多。
我说,你这就是典型的学渣思维。我和你爸最大的不同是,我奋斗到今天,往上爬了六十个台阶,你爸只爬了三十个。同样的时间里,我爬的台阶数更多,这就是学习的用处。你想过没有?如果你爸也是个学霸,也许他现在已经站在了第九十阶。学渣只能看到自己和别人在同一个台阶上,而学霸不仅可以看到这一点,还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各自爬了多少阶、可以想象到学历杠杆原本可以让一个人达到什么阶。
学渣思维:学习好,有什么用?现在还不是混得和我这个学渣一样。
学霸思维:如果你学习好一点,你原本可以比现在更好的。
这就是学霸思维和学渣思维的不同。
我跟逗号说,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它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不一定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通过学习,你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别的不说,学习好、学历高,你大概率上会变聪明,那些骗子想要骗你,都没那么容易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虽然高学历者也会有上当受骗的时候,但这不会是大概率事件。低学历者受骗的几率,比高学历者要大很多。
早些年,能治疑难杂症的医院广告也特别多,大多分布在河北保定、河南驻马店之类的地方。我老家人得了病,花很多钱治不好,就想着跑去这些医院医治。在他们眼里,只要是外地,就意味着更文明、更发达、医疗水平更先进。那些年里,他们被骗了很多钱。
有老家人拿着广告跑来问我,我回答Ta:全中国医疗水平最先进的地方是北上广。这些地方都治不好的病,其他地方就别去尝试了。好医院挂号都要靠抢,不需要铺天盖地打广告。
高学历者上当受骗的情况,当然也有,但概率要比低学历者少很多。你要知道,小概率事件才会上新闻,比如状元去卖猪肉。
这涉及到的又是一个统计学问题了。
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地觉得学历非常重要,是三年前。
某一天,我的朋友圈同时出现了两条众筹看病的链接。
一条来自我的校友圈,一条来自我发小的妹妹。
两个家庭都有人得了重病(病情相似),家庭中的夫妻俩都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都主要是在校友群里求助。
我的校友(本科在北京上的,同学几乎都是各市、县高考状元)需要筹资五十万,发小的妹妹(昆明某专科学校毕业)也需要筹资五十万。
我给他们都捐了一样的钱,但是,两天后再去看筹款额度:我的校友两天内筹够了五十万,发小妹妹只筹集到不到十万。
对了,参与筹款的人数以及筹款人的年龄也差不多。
跟朋友吐槽起这事儿时,我说:“你看吧,我们学校虽然被撤并了,每年招生人数少,校友也少,但校友们很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朋友说:“我觉得不是你们团结,而是你们总体上混得比较好,捐得起钱。若是自己手头都很紧张,对别人也会手紧。”
另一个朋友听闻了这个事情,也讲了一件小事情:她老公毕业于名校,毕业十周年大家搞聚会,同学们大多住五星级酒店,而她自己是一所专科学校毕业的,同样是搞十周年聚会,她的同学大多住两三百一晚的旅馆。
这么说来,这个话题有点沉重,但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很容易发现:学历很多时候就是跟你的阶层挂钩的。
学历能力决定学历,学历决定圈子,圈子决定人脉,人脉决定很多事情。
不管你是否承认,都是如此。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感恩喜欢和支持羊羊的朋友,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