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江南赣江左岸有座吉州窑

(诗文)江南赣江左岸有座吉州窑

文|01一线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徐霞客游记》:“十九日,黎明时出发。走过十里,又循西岩山的南麓而行……就见赣江从南面流来,这里是拢洋汇入赣江处。又走二里,到达张家渡,于是搭乘一叶扁舟顺流北下。行十里,有个集市位于江左岸,叫永和。”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江右庐陵文化的代表。闻名遐迩的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民间瓷窑吉州窑就坐落在此地。

《东昌志》载:“永和为庐陵之郡只十余里,地不甚广,而山水秀丽。……自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始置柴草市。北宋真宗景德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诚然,在人类进化中,粮食和陶瓷是文明载体。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赣江中游居住的先民,就会耕种和制作简单的陶具。到了公元二世纪,赣江与禾水交汇处的地方,逐渐兴起了一个集镇,商贾来往其间,人烟稠密。南宋最盛时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华规模,有直接为瓷业而设的专业市场,如瓷器街、柴草市等。还有粮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辅、茶楼酒肆等。

永和镇与吉州城仅赣江之隔。东汉末年属东吴领地,孙策置东昌县治所于此。大概取“永远祥和之意”,人们称此镇为永和。又过了五六百年,因陶瓷业的兴盛,永和镇日渐繁荣,到了宋代,成为与佛山和汉口同列天下三大名镇之一。

永和镇唐宋年间是那样的热闹与繁华。当年,对岸的吉州城曾给北归的苏东坡留下了“此地风光半苏州”的赞叹。就是这个集市永和,这里勤劳而智慧的先人,不仅在陶瓷制作技术和工艺上,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且在志士官场与文学创作、史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充分显示了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之非凡的才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赢得了吉安“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誉。

为了颂扬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以及火红的五月给我们带来勃勃生机,今晚写首《诗韵吉州窑》,以告慰曾经为永和创造辉煌的先民们!

赣江之水天上出,南源东折昌北去。

多少年来,多少回,

浸润肥沃了永和地,和祥地。

天分翼珍接吴楚,沧海桑田绿野居。

多少年来,多少回,

东昌肇开了耕陶趣,陶野趣。

谷雨掀开白云岫,点豆不负春光理。

多少年来,多少回,

吉州焰红了木瓷器、瓷目器。

匣钵窑砖古道风,庐陵吉州罗星聚。

多少年来,多少回,

相府引来了公卿兴,卿游兴。

见证冈阜策青牛,谷鼓窑址千古忆。

多少年来,多少回,

良谋寻来了地新天,新天地。

金木水火土,融合五行游。

多少年来,多少回,

窑,宣万古,今不负;瓷,忆万古,永不朽。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20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曾在《中国作家文库》《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作家作品精选》《当代文学精选》《诗赋中华》《当代文学精选》《中国诗歌作品选集》等大型文献、《中华文艺》《诗文杂志》等期刊和《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纸发表文学作品。有100余项各类成果和业绩分别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荣誉奖励。个人事迹载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神州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