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爆即死:做了7年产品的一点感悟

一位产品助理的日常工作可能就是给产品经理打打下手,做一些简单的需求;一位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是能够独立的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对结果负责;一位高级的产品经理能够进行竞品分析,寻找重点对产品进行优化提升;一位资深的产品经理能够洞察用户需求场景,根据异业已有的应用价值迅速的转化为产品服务,推进落地实现价值倍增;一位产品专家会通过自己深厚的积累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从发掘人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满是用户心理层面的爆款产品或者通过时间的积累去构建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形成市场竞争力。看清了这些,就能清晰的知道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只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回顾自己做产品7年以来的感受,无不是如此:2011-2013年自己做软件也就是产品助理的水平,能够实现用户的需求和功能;2014-2016年自己做SaaS服务平台,有了基于用户运营思维的产品设计,简单实用的满足一些用户的实用场景,并形成完整的产品服务结构;2016-2017年自己开始深入的了解竞品,从竞品的研究和落地过程中吸收优秀的产品设计思维理念,抄袭过竞争对手,也被对手抄袭过;2018年当我发现抄袭竞品已经解决不了超越竞争对手的问题的时候,我才发现不是产品遇到了瓶颈,而是自己遇到了瓶颈,我也曾去学习心理学,可是要有所成和转化并非一日之功,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跨越瓶颈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在哪里就看我们自己的了。

2018年我进入了新的公司,我记得CEO当时给我提了几点要求:1、深入的做用户研究,了解用户,才能为用户提供好的产品服务;2、不仅要研究同行的竞品,还要研究异业的产品,寻找可取的价值点加以应用;3、要能够为代理人讲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跟我们做的是一样的,要能落地。初入公司就分配了一堆的工作任务,加上现有的业态结构和原有的差异,思维上需要转变,因此便对此没有太在意,直到两个月后的一次汇报工作(事务性的),我被CEO批评为方向性错误,我才意识到工作的重点出现了问题。当时我的直属领导也在,之后我便迅速的调整了工作的重点,但是拿出的结果,领导依然不是太满意,因为我可能更加的关注于“点”,当时领导要的是能够贯穿的“线”,在大规模上功能的时代,我的思维惯性还在持续,是时候需要调整一下了。不过基于领导所说的要拿出完整的一套体系化方案,我觉得似乎还要假以时日,当时领导就提醒我可以先基于一个点出发。我当时提出了冲顶大会,其实我自己在6月份的时候也做过一次问答奖励很火,但是没有后续深挖,后来就有人做成了冲顶大会。领导说对就是这个思路,然后告诉我可以先基于自媒体营销,微商的思路来做,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个工具,一条线服务,这是一个方法论,形成这个方法论才能实现产品驱动运营,当时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觉得可以一试,因为用户研究和爆点寻找这项重要工作必须有所推进。

由于之前做过2年的自媒体运营,对自媒体内容引流还是有一些感触的。我的第一个合伙人高总是因为我发到网上的内容而找到我的,并且我们合作拿到了5000万的投资;我的“同城O2O服务平台”的商业方案被无数人下载,打电话咨询者也很多,其中晋商好特美集团的董事长还亲自约见了我;我的产品会社群能够在10天内引流五百人,经过一年的经营,大家为我缴纳了不低于2000元的会费,其中约见过的已经超过10位,经常保持联系的也有好多位。这就是内容传播带来的人际关系的改变,虽然我不是出于营销目的,但是他确实在传播价值,并且在给我个人带来价值。如果我做营销,卖一些产品,我想肯定会有人买。

我从去年的文件夹里翻出了未曾完成的《自媒体运营白皮书》,写这个文件是因为我创作出了一篇超过100万阅读量的文章,并为自己赚到了1000元的广告分成,在我得意的时候,我的领导告诉我创作出100万阅读量的文章很牛逼,如果掌握连续创造100万文章的方法论更牛逼,我顿时陷入了深思,决定一试,去寻找这背后的秘密,结果我发现还真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便有了写攻略这一项,今天看起来这一项未曾完成的事业,要继续写完了。

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将自己这两年利用业余时间经营自媒体和社群的感悟和目前要做的项目进行了融合,其实发现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原本我只是想写攻略,而今天我不仅要套用技巧,还有提供工具,形成业务线,全程还要符合用户需求场景,这形成了基于一个点的产品服务线,我迅速的将【工具应用】【内容创作】【分发引流】【媒体矩阵】【社群运营】【业务贯穿】进行了组合形成了一个体系,并且将它的价值进行完整的陈述和展示。更重要事的是领导的引导和点醒让我发现按照这种思路,我能够持续的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应用点,甚至是行业爆点。我开始回顾整个2017年所做的最成功的的事,我抓住了微商应用“天天向商”朋友圈海报助手的经典应用,结合代理人每天在朋友圈发一些让用户很反感的营销内容的场景,将朋友圈助手植入保险助手,成为了一个爆点,上线一个月这个功能使用成为整个APP第一位,后被各大竞品模仿。2016年分答火了一把,当时我在做保险问问,保险助手上接入的问题更多的来自百度知道,我就一直在想如何去放大这个点的价值,C端的需求弱,我就去放大入口,B端难道仅仅是问答,为了差异化定位保险助手,我们将保险助手定义为代理人心智中最迫切需要的获客,那么获客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落脚点,最终这个点就是“问答获客”,这个思想的来源其实是体验滴滴打车的结果,将两端基于一个需求场景进行链接,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可谓是通过工具实现一举两得,得到两端的用户并创造应用价值。该功能我持续优化迭代了几个版本,最终成为了保险助手上独立用户访客最高的功能应用,而且被竞品“保险神器”模仿。一个“朋友圈助手”和一个“问答获客”支撑了保险助手上半年百万的用户增长,整体下载成本控制在3元,注册成本控制在10元以内,在APP应用市场获客成本大幅提升的2017年,真的很不容易,一个好的产品就要有好的卖点,有差异化的价值应用,有阶段性的爆点,这真的很重要。做的不好可以降低成本,做的好了可以迅速引爆市场。

说到这里,还有遗憾,当冲顶大会火爆的时候,我也很惊讶,为什么会有这么简单的应用迅速火爆?难道他们的团队具有这么强的原创能力,不见得吧。我顿时回想到了,在2017年6月份的时候为了做一次投保人的用户调查,我必须要收齐1000个样本,可是公司只给了我300块钱预算,当时我就崩溃了,觉得这怎么可能?后来我们想便了所有的办法,这个激励缺少不太好发,我们就从最原始的谁填问卷加微信群发红包来操作,但是这个操作难度太大,微信是封闭的,从自己的朋友圈取数不够精准,后来我们发现问卷网有这个功能,他们在微信支付的基础上开发了这个应用,我可以充值进去,凡答题者即可随机瓜分红包,为了提升吸引力,我们做了一张漂亮的海报,凡参加问卷者即可得到1-200元红包,先到先得,我将这个海报放入了自己的社群,很快群友们便纷纷响应转发,20分钟后,我看到后台的数据问卷已经超过2000份,而且数据还在持续增长,我当时感觉到特别的兴奋,没想到传播会这么成功,这个底层的逻辑和用户心理学跟今天的冲顶大会并无二致,遗憾的是我没有持续的去研究这个爆点,去深层次的挖掘他的价值。这根当时创作文章引发100万阅读并无而至,我们发现了价值,看见了价值,只是没有去把这个价值深度的挖掘,加以放大和应用。不过通过今天的旧事重提,似乎让我认识到所谓的创新价值并不在于从无到有,而在于善于发现1并且能将1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迅速配置资源将价值变成10,甚至100,1000,10000倍。

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这些路,无不是如此。我研发了《投资担保信息管理系统》却没有赶上P2P平台的大势;我创建了《黄金珠宝O2O服务平台》却没能很好的落地生存;我抓住了“朋友圈助手”和“问答获客”;却错过了“自媒体变现”和“冲顶大会”。人生纵然会错过很多,但是成功却只需要抓住一个!下一个风口和机会在哪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节点也许会有不同的收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看清这一点,这样当机会在你眼前出现的时候,你首先要能发现它,更重要的你要能够孤注一掷的抓住它,预想成功唯有如此,纵使十次失败,一次成功就足够了。重要的是你要做与众不同的事,发现这些价值点,并且学会变魔术一样将其价值最大化。因此,以后做产品要进入下一个段位,不是人云亦云,不是跟风抄袭,而是要善于发现亮点,价值点,通过熟练的方法迅速的组织资源打造“爆点”。我再次的感受的大家所谓的“非爆即死”的真实含义,也理解到了领导所谓的我不仅要一个点,我更需要一条线,一个故事,一个体系的真实含义。当然,还有更高的段位,能够洞察消费者心理,熟知人性创作爆品,那一天还是有点可望而不可及。所有的成功者多是在他人原创的基础上把其发挥到极致而成的,当然也有自创成名的,却少之又少,凤毛菱角。我们不会放弃更高段位的追求,但是我们一定要先学会对现有的“点子”善以利用。

“爆点”来的也快,去的也快,但是你要拥有了创造“爆点”的能力和思想,你就不会被超越,即时被超越,你依然有机会可以反超。致做产品的自己:不可忽体系化建设积累带来的价值,更要关注“爆点”给自己带来的机遇,积累解决长远发展问题,而爆点却决定的生死问题,孰轻孰重需要自己去平衡!加油!加油!加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