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不可错过四大名师
学习中医,自然要拜师。师者,包括典籍、医案、同行、名家。拜师,就要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恭之态,将老师的中医精粹尽可能多地学到手。中医精粹包括可言传的部分,还包括非言传的部分,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的部分。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如基础理论诠释、诊断治疗诀窍等,就具有明显的意会性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那些能够写出来、说出来的言传性知识相比,意会性知识也许才是学习中医精粹中的精粹。学习者能不能成才、能成怎样的才,与意会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紧密相关。医者,意也。意,就是清醒的意识和缜密的思考,包括感知意会性知识。因此,中医习医者拜师,必须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
拜典籍为师
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根基上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秦汉以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有所扩展、充实和完善,但其核心理论框架在长期演进中并没有出现替代性更迭。典籍是中医理论之本。后世从医者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在研读中医典籍方面下大功夫,学懂典籍进而学透典籍。
现今的中医学习者,拥有研读典籍的优越条件。中医药院校为学生开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古籍的选读或导读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典籍的重要性。面对文言写就的中医典籍,一部分学生没有学懂,有的甚至没有学进去,学出了厌烦情绪;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够学得孜孜不倦、津津有味,大有所获。后者在学习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习中的思考,从而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典籍之中和围绕着典籍的意会性知识。
学贵善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走心的学习者捧读中医典籍,不满足于用白话去解释典籍中的每个句子。从框架来说,他们可能对某个中医理论提出各种疑问:这个理论有没有先导理论、哲学基础?哪个治则、治法来自于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在后世有哪些发展?为什么能够有所发展?从细部来说,他们也可能对典籍中的某一句话、某个概念提出诸多疑问:这句话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方式?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个概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诠释?我对此有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长长的问题链,引领学习者问中学、问中思,从而在中医典籍中读出学习中医的乐趣,读出没有明言的真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医者终生以典籍为师,不仅要苦读,更要巧读。巧读,就是带着问题读、跟着问题走。在求学期、出道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读典籍所提出的问题由寡到多、由浅入深,从医者学而问之、读而思之,上下求索,穷追不舍,他们永远都有一种常学常新的新鲜感,从而可持续地捕捉并领悟典籍文本内外的意会性知识。
拜医案为师
医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有关病理、辨证、处方、用药等的文字记载,其中凝聚着古往今来众多名医基于精湛医道和纯熟医术的临证经验。2000多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医案资源,为后世从医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珍贵学习范本。
清代医学家王燕昌曾说:“名医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钟情于中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当今的从医者学习先贤的实践性知识,难的是如何感悟那些浸润在行医经验中的心得,弄明白经方加减、一人一方的内在道理和技巧。意会性心得往往不能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医案仅仅提供了追寻心得的线索,能不能获取心得则取决于学习者“读空白”的能力。
“读空白”的能力,来自于有意识的培养和持续不断的自我训练。中医药院校为本科生开设中医医案选评类课程,借鉴法学、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医案分析,让学生对丰富的医案资源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初步熟悉医案研读的路数和“读空白”的要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来研读医案,是青年从医者提高“读空白”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带着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家的指导和点拨下有选择地研读医案,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反复揣摩,举一反三,同前辈名医的思维相对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读出医案空白处的无字“心得”,捕捉名医综合运用理、法、方、药的奇思妙想,使自己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拜同行为师
从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所有同行都是从医者的潜在老师。中医从医者与同行的交往,有两种基本方式,即面对面交往和非面对面交往。两种交往方式,都可以为从医者创造拜师的机会,关键是他们能不能虚怀若谷,常怀求教之心,从同行的言谈、行为和文字总结中抓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获取意会性知识。
面对面的交往,包括与同事的交谈、参加学术活动聆听发言、观摩他人的医疗行为等。从医者要虚心地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逐步学会从同行的言谈中听出“旁白”“画外音”,获得言传信息、现场直观信息之外的启迪和教益。
非面对面交往,主要是阅读同行所写的文章。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中医从医者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围绕实际问题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工作体会,做研究型的中医师;另一方面要经常阅读同行的文章,了解本人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过去,从医者阅读同行的文章,只能在单位图书室、公共图书馆里阅览专业杂志和报纸。
现在,通过电脑、手机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各种学术文献。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统计,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中以“中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89种,以“中西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21种。“转益多师是汝师”,互联网为青年从医者创造了拜会大量老师的可能性。
如何在巨量文献中筛选出对自己效用较高的文献,如何在同行的文章中挖掘意会性知识,从医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反复琢磨,逐渐获得感悟。在各个数据库中,输入一个检索词,可以检索出数百数千乃至上万篇相关文献。读文献,不求其多,但求有用。从大量文献中找到对自己启发较大的文献,可以借用行家介绍的粗读、详读、取精用宏、由博反约等阅读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医者要通过总结、对比、深思,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同行的文章,通常并不介绍如何辨识学术问题、如何选择研究路径、如何提炼结论,获得这些最重要的“文外”意会性知识,恰恰是最值得从医者关注和下功夫的地方。
拜名家为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都有医学名家。中医从医者能够拜在名家门下钻研医道、演练医术,机会来之不易,当然要倍加珍惜。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承制研究生、中医医院的师承制见习医生,就是当下获得这种机会的幸运者。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一位名医的入室弟子中,成才水平各不相同,与弟子的努力程度有关,更与他们的悟性思考力的训练程度有关。所谓悟性思考力,是指人凭借悟性随机地捕捉意会性知识的思考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名医、名师所知道的多于他们所能言说的,他们在带徒过程中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言传性知识,难以做出清晰表述的意会性知识一定比言传性知识更加丰富。弟子通过与名家的近距离接触,在了解名家行医经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得到言传中的“鱼”,更要力求得到只可意会的“渔”,通过独立思考悟出那些隐藏在行医经验、研究经验之中的思维之道、学习之道、创造之道。
提高悟性思考力与获取意会性知识,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依赖于学习者的积极训练、自我修行。望闻问切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学生学会四诊却并非易事。脉诊的指力轻重、28种基本脉象的特征等都没有也不大可能有量化标准,师傅讲出来的“轻取”“重取”“散脉浮大无根”“革脉弦急中空”等都是模糊词,弟子需要在师傅的引领下反复实践、细心领会,掌握模糊词的自我判断尺度。可以说,弟子学习脉诊手法、区分脉象、审证求因以及组方用药,既是师傅教会的,又不完全是师傅教会的,因为其中那些非言传知识是弟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出来的。弟子四诊的准确度和组方用药的准确度是验证师徒二人辨证思维吻合度的最佳判据。
意会性知识难以讲出来,也难以讲明白。如何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当事者讲不出来,旁观者更不可能讲明白,研究者的责任在于提醒当事者留意并重视意会性知识。对青年从医者来说,要知晓意会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在学习和行医中时刻保持对意会性知识的警觉性、敏感性,通过诚心讨教、细心实践、精心反思,在名家的言传身教下,悟懂医理、悟透医道,将名家的看家本领和绝活儿学到手、传下去。
八字五行归属,看你易患哪些病症?(道医实用篇)
当八字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引发病症吗?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以五行配属人的身体五脏,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引发出病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五行所代表的病症吧。
1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五行金代表肺与大肠病症。
五行金过旺或过衰,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引发: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金主气,呼吸,少气短息、语声低微;哮喘、胸闷、胸痛、痰饮、水肿;金开窍于鼻,引发鼻塞、流涕、喷嚏;喉为肺户,引发喉痒、喉痛、音哑、失音、咽喉不利;
肺方面主要会引发:肺胀、咳喘、胸闷、胸痛、气短、缺盆中痛、肩背痛、上臂前痛麻木、咽喉肿痛、寒侵则感寒热、伤风则自汗、虚则少气。
大肠方面会引发:便秘、泄泻、口干、喉痹、目黄、大指次指痛不用、齿痛龈肿、颈肿、鼻衄。
2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五行木代表肝与胆。
五行木过旺或过衰,肝方面主要会引发:胸满、肋痛、呕逆、痛泻、头痛、眩晕、眼病、抽搐、疝气、腹股沟部痛、遗尿、癃闭、腰痛不可以俯仰、嗌干、妇女少腹肿痛。
胆方面主要会引发:口苦、善太息、心肋痛、头痛、颔肿、耳聋、头颈不能转侧、目眩、胆怯易惊、缺盆中肿痛、掖下肿、淋巴结感染发炎、汗出震寒如疟、胸胁肋、胯侧、腿外侧痛热、足小指不能用、面有色素沉着、皮肤不光泽。
3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五行水代表肾与膀胱。
五行水过旺或过衰,肾方面主要会引发:腰痛、口渴、气喘、遗精、阳痿、晨泻、水肿、饥不欲食、面黑、咳血、心如悬若饥饿状、善恐如人将捕之、嗜卧、烦心、心痛、脊、大腿内后酸重痛、萎厥、站无力、足下热而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口热、舌干咽肿痛。
膀胱方面主要会引发:癫狂、尿频、遗尿、排尿困难、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胯不能曲、寒热、鼻塞、头痛等。同时也容易引发不育不孕,生殖功能减退等。
4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火代表心与小肠。
五行火过旺或过衰,容易引发:心悸怔仲、胸闷气短、胸痛、脉结代、气血运行障碍;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狂躁、昏迷;舌上生疮,火盛、失语;面色淡白,
在小肠方面主要引发:腹痛、腰脊痛、尿少、血尿、便溏、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上臂、肘及臂外后痛酸重、颔肿、腹中涨满、肩脱臼样痛、上臂痛的象骨折。
5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五行土代表脾与胃。
五行土过旺或过衰,脾方面容易会引发:食则呕、胃脘痛闷、腹胀、呃逆、通气则快然、嗳腐吞酸、溏泻、身重困乏、体不能动摇、不能卧、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徵瘕、便闭、黄疸、崩漏、腿膝内肿胀发凉、足大指不能用、舌本强。
胃方面容易会引发:胃痛、呕吐、腹胀、打腹水肿、消谷善饥或无食欲、膝膑肿痛、齿痛龈肿、循乳房、腹股沟、大腿前面、小腿胫骨外、足面皆痛、足中指不用、气盛则发热、身前较甚、鼻痛、鼻、口歪、咽肿、颈肿。口淡无味、口甜、口腻、食少、胃胀满、呕吐、厌食、胃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