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禔:如何拉好京剧旦角西皮唱腔?
一、这段是拉旦角腔和技巧的“开蒙段”
传统的旦角西皮原板腔,实际只有两句腔,分别用在第一句唱词和第二句唱词上,这段就是如此,还有如《打渔杀家》和《风还巢》等。第三句起就是“连句腔”,无过门。
本段是京胡或演员的开蒙段,京胡的旦角西皮原板拉法差不多都在里头,当然也包括拉旦角的西皮技巧。请务必练好,打好基础。
二、也是拉老生西皮三眼的受益段
因为,拉老生西皮三眼所要求的左手回滑音、抹音和下滑音技巧及中短分弓的结实运弓和它是一样的。这些要求你在本唱段中达不到,那你的老生三眼也不可能拉好听了。二者稍不同的是:老生的稍快些,唱腔音符主要在内弦,61235,音准就容易多了,而旦在外弦,3561,还常常高低音大跳出现,音准就难了。
无论是旦原板还是老生三眼,主要是拉出平稳节奏(右手基本功)和左手技巧的味道,不然就是“流水帳”。
三、托唱拉情
这是对专业琴师的要求,既便拉这段很一般的唱段也要这样。下面是几处与“大众拉法”不同的地方:
1 “将本”的两个3不是都用抹音,第一个3我用打音,使技巧清新,不雷同,有轻重之分。
2 “皇恩”的7用回滑音技巧的抖弓,之前36拍用内外推连弓,一般的拉法是36 /7 76。这一小变化后产生的“味道”和情感语气是不一样的。
3 “一门”的5音用推弓回滑,不用外在的两个5推拉。
4 “祸”的1不拉破坏旋律完整性的内弦1,而是拉含蓄连贯,讲究 音准与音色的高音1,加上2音“小掛音”(不要拉成滑音)。
总之,这段要拉出“君臣父子”的论理道德背景依据,它和《凤还巢》中唱的“我本当”西皮原板的情形不同,和《捡柴》的原板更是不同了。
四、 对旦角西皮唱中高音1的处理
对旦角西皮唱中的高音1,京胡是拉内1还是拉外弦1,虽说不很严格,但还是有效果好与坏之分,正如我在上帖中所举“祸”的延长1我拉外弦1,若拉内1效果就不同了,就显得拉法粗糙了。
新代琴师比较讲究,慎重考虑,而老代琴师常用内1,例子很多,仅举《凤还巢》“本应当”原板:随(母亲)、胡乱(走)、(见姐)夫、朱千(岁)。(摘自某名家演出唱本72、73页,慢板中也很多,不举了)。我认为拉高音1更贴唱,更好听,当然对三指的音准会带耒些困难。
五、 西皮高音1反复弓时的三指回滑是“业余味”
评论四说的是高低选择,这里讲错误技巧使用。在末句“祸”上的高音1不要用“业余味”的三指回滑,在此处,包括西皮导板或很多地方的高音1,专业拉得是“平音”,或“泛按音”(在这里不符合演唱情绪),而很多业余朋友常常用“三指回滑”动作。你是否也这样?
六、 拉不好旦角西皮原板的主要毛病
“唱得好才能拉得好”,这是对专业琴师的要求,对业余也是如此。这段虽说简单,几乎都是八分音符的中弓,但比老生的皮黄原板要难,原因是业余朋友对旦角西皮原板流畅而稳的演唱特征把握不好,往往快,或忽快忽慢。再加上中弓不规范而引起的音虚,音杂,不实,推拉不连贯等,那一定是“叫人坐不住”,不舒服的效果。因此,我在讲课中这样说“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段拉得是否悦耳”。
七、传统唱段在节奏和速度的处理上很讲究“圆”字
“圆”就是快与慢的变化都要有预感,要自然,不能忽快忽慢。请听如下我的“圆”处理:
第一句“修上”腔,“修”之前的 3.4 35
第二句“吾皇”腔,“奏”两拍
末句“禍”腔,“禍”之前的 6.1 35
这三句渐慢的腔都是从这些音符上有预感,有准备的。
因此,当今舞台的现状要防止什么都是“快、快、快”。
八、要学会“轻顿弓”
它的符号是空三角,第一句腔中就有三处,几个学生的汇报都没拉出来,要么硬,要么为顿而顿,很不自然。“轻顿弓”在伴奏旦唱段时很重要,尤其拉程时没有它,那你不是在拉程派。
掌握“轻顿弓”是需要运弓动作的规范,不然你纵然心里有,也会力不从心。很可能拉了一辈子的花脸唱(要短强弓、顿弓)和旦角唱(要轻顿弓)听起耒都一样,“平淡”。也可能发生在专业琴师中。
九、拉旦角西皮尤其要注意音准
拉好本段的关键三奌之三是音准,因为,旦角的有些腔调中京胡音符需要用内外弦不断交叉,左手型不好是不容易拉准的。不准时几样乐器在一起就更不悦耳了。再举如下例:
《凤还巢》中原板第一句,慢板“神清骨俊”大腔,南梆子的“程雪娥生耒薄命”大腔。
张派《龙凤呈祥》慢板“配孟光”光大腔,又“兄長”大腔。
《望江亭》中南梆子“穿红举案”迂回腔。
会拉这几段的老琴票请检查自己。专业琴师同样要注意。
十、悟性
我常对学生说“作为好的专业琴师不但双手要好,脑子也要好才行”。双手好就是双手的基本功和技巧要好,脑子好就对前人的东西要有继承又有发展,俗话说“要有独特处理,不是关中活儿”。如李慕良和何顺信二位先生等就是这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