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们的同学情和师生情两篇
〓第 1540 期 〓
第一篇:我的老师朱玉春
朱玉春老师祖籍河北人,生长在集宁市。1965年从集宁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后旗白中任教,担任十四、十五两个班的代数老师,兼十四班班主任。仅仅一年时间,调后旗广播站,任广播员工作。
我和朱老师相处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个春秋,但朱老师的音容哭貌、慈母般的关怀时时索绕在我的脑海。朱老师中等个儿,圆圆的脸,一笑是那么的亲切,大方又美丽。记得朱老师调土牧尔台,上火车时,十四、十五两个班同学和白中老师欢送,汽笛一声长呜,火车徐徐起动,朱老师站在车门口,热泪盈眶,依依不舍。她眷恋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舍不得离开她可亲可爱的孩子们。那情那景,感天动地。
时光荏苒,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自从有了手机和微信,蓦然回首儿时的记忆,师生情谊时常索绕在脑海。2015年的某一天,家在集宁的张美芳、边恒珍两位同学终于找到了老师。呼唤一声老师,朱老师激动的热泪盈眶,叙不完的师生情,道不完的同窗友谊,溢于言表。且终于有了后面的寻亲访友活动。
undefined由朱老师提议,张文义、曹和平列出两班同学花名册,然后全体师生总动员。分头寻找,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118位同学,(包括已去世的17位,最近又去世4位同学)这里边有两个故事插曲,一个马芝,一个张晨光,马芝同学老家是后旗石窑沟乡,后搬到滨海市居住。由于老家无亲人,只知在滨海。不知哪个区那条街啦,调查起来困难重重,朱老师大儿子在集宁公安局工作。朱老师让儿子在公安网上查,一共查到120多个马芝,根据照片、籍贯、年龄,由滨海市公安局协助,终于找到了马芝同学。另一个张晨光同学住在后旗哈颜忽洞居住。文革期间因父亲成分不好,被遣送回老家安徽省。因当地无亲人,不知哪个县市,查找起来如同大海捞针。可是朱老师并未放弃,根据年龄、相貌找见了200多个张晨光,最终也没有找见,终成老师心中一大遗憾。
由卢事业同学创建的“六八届同学群”。由最初的四五个人迅速扩展成现在的74个同学群。这里边朱老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值得一提的是朱老师有慈母一般的爱心,大海一样的胸怀,蓝天一般的纯洁,她爱她的学生,视如自己的孩子。段守情生病被住院,他格外挂念,委托我去医院看望,回家后亲自登门看望并给了300块钱,还买了大米白面,大天号的樊有柱同学精神有疾,终身未婚。朱老师数次登门看望,给钱送物,还买了熏鸡。张文义去年秋天不幸车祸去世,朱老师悲痛欲绝,从住院一直到去世,天天挂念,又与14位同学送张最后一程,搭礼1000元。果玉、白贵、朱重兰、莉平老伴去世。朱老师百般安慰。让他们想得开,生怕他们思想有压力。并劝他们有合适的找一个安度晚年。
关于朱老师的爱心故事,三言两语说不完,三页五页写不尽。由于我才疏学浅写得稍头无尾。我想用四句打油诗作为结束语:短暂师生一春秋,芬芳桃李九十九。天下老师千千万,唯有玉春情最真。
第二篇:同学情
——献给白音察干中学六八届毕业的同学们:
同学情是一种什么情?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情、姐妹情。一份真挚的,难以忘怀的情,这个情伴随我们一生。不论你现在是荣华富贵,高官达人,还是清贫困苦的一介草民,同学永远是平等的。因为我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走进学堂。一样的书本,一样的桌椅板凳。吃一样的饭,睡同样的床。甚至连衣帽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共同拥有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我们没有富贵贫贱,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益分配。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和理想: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undefined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那么短暂。几十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的命运往往是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我曾在“微信”群里《致我亲爱的同学们》这样写道:不要叹息被扼杀了的青春,不要惋惜流逝了的年华。在那激情的岁月,我天真烂漫,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有过理想,有过辉煌。如今儿孙满堂,玩电脑上微信,夕阳无限风光。非常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拥有一位好老师——朱玉春。她给了我们无私的爱;说慈母般的爱也不为过。她惦记着我们每一位,在她的眼里都是她的孩子。不分贫富贵贱,不论职位高低。这是一种什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平等的爱。是一种什么胸怀?大海一般的胸怀,蓝天一般的纯洁。让我们衷心地祝愿我们敬爱的朱老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感谢卢业创建了这个“同学群”。把我们从四面八方迅速地汇集到了一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在集宁欢聚一堂。实现了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师生大团聚。叙不完的师生情,道不尽的同窗友谊,动人之处热泪盈盈。帅男们频频举杯,美女们欢声笑语。一首齐声大合唱《红梅花儿开》,一张张漂亮的脸庞,灿烂的笑容,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红牡丹。那情,那景,惊天地,泣鬼神。
到目前为止,上微信的同学仅仅22人。“六八届”同学100多人,五分之一多一点。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用“微信”交流、联系。
那么微信是什么呢?是思想的沟通,是交流的工具,学习的平台,友谊的桥梁。“微信”的特点与属性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能使人怡情,教会我们傅彩,促进我们长才。其怡情也,最见幽居独处之时。其傅彩也,最见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处世判事之际。让我们回想一下:每天一声轻轻的问候,一句语重心长的祝福。这个群洋溢着满满的爱,深深的情。朱秀兰说:我们的老师每时每刻期带着“羔羊”回群。占荷形象地比喻:老师像个老母鸡,用她温暖的翅膀遮盖着一群小鸡。字里行间热情洋溢,绽放着奇光异彩。贴心的话儿说不完,温馨的祝福天天有。师生情跃然纸上,催人泪下。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敬爱的朱老师不顾古稀有之年,日夜操劳。为我们做相册,刻光盘。想着方方面面,心系每一位“羔羊”。哪一位没有交相片,还有谁没有配图小文,反复地梳理品味,修改配图小文,真可渭呕心沥血。像老农一样精心耕作,像战士一样站岗放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无怨无悔,好像这就是她的工作。允许我在这里大声地喊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美女帅男“六八届”明年二连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