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不”
孙晋诺
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定下了四个“不”:不上没理念的课;不用旧教案;不试讲;不上重复的公开课。
不上没有理念的课。
我的教案与众不同,第一项内容便是教学理念。我认为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而教学理念是引导落实课程内容之舟的航标。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教这篇课文,为什么对这个班的学生这样教这篇课文,应该给出明确的答案,不然就只能做教材的奴隶。每节课所持的教学理念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而是结合课程、教材所做的一段较为完整的分析。比如,教《祝福》这篇小说,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的论文资料后,提炼出核心观点。大量的案例证明,这篇小说的教学往往被“四条绳索”死死地捆住,教师躺在“四条绳索”里睡觉,学生套在“四条绳索”里无奈,实质上处于假阅读状态。于是,我定下“还给学生自主阅读权”的教学理念,课堂为之异彩纷呈。这个习惯让我能从课程的高度、教学论的角度审视教材和研究课堂教学,获益良多。
不用旧教案。
教师们都清楚,一堂课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又有令自己幸福的课堂体验,那是非常难得的教学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果一旦躺在这个“安乐窝”里不起来,昔日的智慧就成为成长的绊脚石。于是,无论多么满意的教学设计,用过了立即封杀,绝不使用第二次。这样每教一遍,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我眼里没有旧课文;同时,更深刻地领会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
不试讲。
各种公开课推动了教研的深入发展,为了上好公开课,磨课成了备受人们重视的教研方式。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磨课,因为磨课让我失去了上课的兴味,我认为备一节课需要保持绝对的新鲜感,才能让我带着无限的激情与渴望走上讲台。经过反复打磨的课,失去了自然棱角,处处圆润融通,上课铃一响开播,下课铃一响结束,太过一板一眼。这种虚假往往会误导听课教师。当然,我不磨课并不是不认真备课,每当接到公开课任务,我总是在心里反复设计、推敲、调整,我称之为“心磨”。
不上重复的公开课。
这一原则让我不断为公开课探寻更好的教学资源,并时时刻刻处在备好一节课的状态。比如,读到好的文本,及时收藏起来备用;不断地“啃咬”那些被其他教师上“烂”的老课文,看看是否还能弄出些新东西;坚持不懈地探寻阅读教学的真谛,做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比如,围绕《荷塘月色》一课,我先后搜集了40余篇研究论文、案例等资料,写出三万余字的研究心得,这让我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拥有了较强的主动权。不仅自己逼自己,还要用他人逼自己。听到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感觉还有探索的空间,就自己再来一遍。
这四个“不”带着倔味,不过这味道越熬越好闻。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