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仪式:爱是动词不是名词,要用具体行动表达而不是感觉适应
生活不能缺少仪式,仪式是生活必需品。观察周围那些过出来诗意人生的人,莫不是有十足仪式感,以至于看到一朵花都能仔细欣赏半天,这个欣赏就是仪式感,也是幸福来源。
李克富老师分享过咨询案例片段。有位年长女士失去丈夫半年之久,沉浸在居丧反应无法自拔。咨询中求助者说丈夫在世每一年,她们夫妇都会庆祝一个特殊日子,不是生日不是结婚纪念日,是“那个第一次”,随后描述了当时年轻经历。
李老师说出的是仪式感带来的深刻情感,我却首先体会到他高超的共情技术,试着复述一下,看看心理大咖如何回应共情求助者的。
“很感谢您对我的信任,把这么高级别的秘密告诉我。”——自我暴露水平意味着关系亲密度,个人介绍、个人爱好、个人态度、个人隐私。
“由此理解您为何如此痛苦,且持续时间如此之久。”——联系实际,自然妥当,给人肯定。
“第一次在一起的不是性,而是爱与责任。”——点破第一次真实含义且直接面对,替代求助者说出来“性”,更关键的同时升华为“爱与责任”。熟悉爱情三因素理论的朋友不会陌生,爱情包含激情、亲密、承诺,代表生理心理社会各层次含义。
“如果一个人没有像您这样强烈的居丧反应,只是因为她没有像您这样遇到一个爱自己并负责任的男人。”——支持性语言,肯定求助者当前居丧反应行为正常,隐含心理逻辑是先接受再改变。
这种共情技术运用到炉火纯青,是科学艺术人文的统一,是充满人文情怀的深刻洞察,是“走进去感受,走出来表达”。
上面共情技术的运用,建立在求助者每年纪念特殊日子的仪式感上,也就是说求助者特别在意的情感投注,由此予以正向的人文的升华与积极赋意。
这也是仪式感的积极意义发挥出的力量。
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增强仪式感呢?有一本书的研究结论,给出了“爱的五种语言”,即肯定的语言、服务的行动、高质量的陪伴、身体的接触、接受礼物。
这些只是知识,概括出来就是说肯定话、做关心事、度愉悦时光。还可以看得出,物质的只有一个礼物,精神的则是话语、行动、陪伴、触觉,这是精神上的言行,即说话与行动(行动、陪伴、触觉)。
可见,亲密关系中,不会买礼物不要紧,要会说好话;嘴笨不会说好话不要紧,要会默默关心行动;懒得做事也行,会高质量共情陪也行;就怕啥也不做,一样不样,麻烦大了。
当然,我敢断定,每个人都“会”至少一种上面爱的语言,需要的不过是觉察到、说出来并重复做出来。简单的事重复做,就是专家水平,爱的语言也是如此。
举例。
1、肯定的语言。自己急躁,遇事有不满与看法憋不住,说出来又后悔,爱人来一句调侃“难怪说2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时间学会闭嘴”,我随即表示由衷肯定。
2、服务的行动。家务活我是扬长避短,负责洗碗刷锅,这也算是分担家务。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每月拿药、每周看望。
3、高质量的陪伴。家人身体不舒服时,陪着一起看医生,一起锻炼身体。还可以约定时间里,一起听国学、名著等,看电视,散步跑步,户外休闲爬山等。
4、身体的接触。尝试与爱人来个拥抱,甚至出门、回家时候来个仪式感,散步时候试着拉拉手体验左手拉右手感觉。对父母可以帮着剪手指甲,削个水果等。
5、接受礼物。真爱一个人,就会想着买礼物,不在珍贵在于心意,更准确说要记着买些想要的需要的东西。
爱的语言与仪式,总结概括一下,就是:爱是动词不是名词,爱是具体行动而不是温水煮蛙般感觉适应,要保持觉察而不要让心变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