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制土坯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ZHI TU PI

制土坯

文/范俊来

土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砌墙的主要建筑材料,在我的家乡,管制作土坯的过程叫“脱阶(入声)”。民间流行的土坯主要有三种,大土坯,砖土坯和炕板,其中大土坯用于自家建房,砖土坯多数用于建筑工程,而炕板则专用于火炕。

制作炕板的过程与土坯有很大区别,不管是大土坯,还是砖土坯,其形状都是符合建筑模数的长方形,而炕板则是方方正正的正方形。因为要铺在火炕上,炕板必须经得住人的踩踏,所以其强度要求很高。为了提高强度,不但要选用稀缺的碱性粘土,而且还要往里面掺麦秸,当地管掺了麦秸的泥叫“大染泥”。

“大染泥”关键是“染”,它是小麦的秸秆,这种秸秆必须被脱粒碌碡碾压后才能使用。和“大染泥”是一种非常吃力的活儿,不仅需要一定的力气,而且还有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工具必不可少,该工具叫做爪子,它像猪八戒使用的钉耙差不多,不过只有三根齿。和泥时,放一层土撒一层染,等堆到一定高度后,用爪子刨一个坑,在坑里倒进水,等水渗入土后,再倒少量的水,然后用爪子将湿土和染一同从高处刨到低处,全部刨平后再反复刨几个来回,直到把染和土均匀混合为止。最后用铁锹把泥铲成一堆,这样才算合格的大染泥。

一九六三年,我家由离县城三里地的大井沟村迁到了县城。那个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花,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父亲和伯父起早贪黑地干活,需要帮工时,请几个朋友过来。那时候没有工钱一说,管顿饱饭就行,所以备足粮食是建新房的必要条件。方言管新房封顶叫“压栈”,“压栈”是建新房最关键时刻,每当这时,需要的人手最多,街坊四邻的人都来帮忙,男人出大力,女人帮厨做饭,场面非常热闹。俗话说,“压栈”不吃糕,一年搬三遭,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视“压栈”,把这一活动当做节日对待,平日不常吃的美食炸糕,在这一天可以敞开肚皮吃,看热闹的人也可以吃,还经常把周边的乞丐招来。这一天,主人如果小气了,今后就没脸活人。

在建新房的时候,为了省力省钱,父亲在新房周围就地取土制作大土坯,大土坯长36公分,宽24公分,厚6公分。制作土坯用的模子是用铁皮制作的,我家没有这种模子,只好从别人那里借。大土坯与当时的青砖尺寸有建筑模数关系,土坯宽一砖,长一砖半,厚与砖相同。我家建房的那片地的土质是黑砂土,一点粘性也没有,制作出来的土坯强度很低,搬运垒墙时一不小心就碎成好几瓣。后来,当初帮助父亲建房的朋友们经常用此事取笑父亲,说父亲制作的土坯一点也不结实,害得他们在搬土坯砌墙时像抱孩子一样。

其实,如果土质选好的话,干透了的大土坯相当结实,搬运和垒墙的过程中很少有损坏。制作土坯是一项出大力流大汗的活儿,特别是和泥过程,需要用铁锹反复挪动才能使泥筋道,没经过锻炼的人,刚铲三五锹土,就会累得气喘吁吁。

和好泥后,就把事先准被好的铁模子放在平地上,用铁锹铲一大团泥端到模子跟前,倒进模子里,然后用抹子(方言叫泥页)把泥抹得与模子一样平,来回抹几次让表面光滑后,双手抓住模子上的两个耳子,将模子慢慢提起,一块大土坯就制作完了。

我第一次干这种活儿的时候年龄尚小,力气没有成年人那样大,成年人制作一块土坯只铲一锹泥,可我端不动那么重的一锹泥,只能分两锹来铲,因此效率低多了。不过,父亲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和泥,我和出的泥不软不硬,而且筋道,既不粘模也容易拔模。

我的这点技艺在制作砖土坯的时候派上了用场,那是一九七三年,我上高中一年级,当时县城里到处都有基本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砖土坯。当看到别人用砖土坯换钱的时候,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决定也制作砖土坯卖钱,以贴补家用。

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里,家里如果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男孩),就能大大地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搂柴、拾粪、捡煤渣,割草、拔猪菜、挖药材,到处都能见到他(她)们干活儿的身影,他们是父母的得力帮手,否则父母不可能拉扯大五六个孩子。

制作砖土坯并不困难,在这之前,我曾经在砖窑上观摩过青砖制作的全过程。尽管砖土坯的制作过程没有青砖那样精致,但原理相同,与制作月饼类似。

首先,需要一个木料做的模子,当时,制作砖土坯的模子有三种,一种是二联模,一种是三联模,还有一种是四联模。把两个二联模平行对接,就是四联模。装满泥的四联模很重,长时间来回端着它很是消耗体力,加上人们用的很少,所以我俩借来的是二联模。

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我和我的同学决定在这片空地上制作砖土坯。为了节省体力,就地挖坑取土。挖坑的地方其上层土质为黑砂土,下层土质为红胶泥。和泥也有讲究,若只用黑砂土,土坯没强度,若只用红胶泥,土坯干了就开裂。只有二者比例合适,制作出来的土坯才能符合要求。

制作土坯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要和好一堆泥,用刮板从泥堆上刮下一团泥巴,双手捧起这团泥,将其甩进模子里,如果四角有没被填满的地方,就用手指将其塞满泥,然后用刮板将多余的泥刮掉。端起模子走到指定地点,翻模扣在地上,拔出模子,土坯就成型了。

每扣一次土坯,都要进行一次防粘模的操作:将少量砂子捧进模子里,水平摇晃几下模子,让四周粘一层砂子。砂子的粒度有讲究,太粗了粘不到模子的壁上,太细了起不到防止粘模的作用。

刮板这个工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从泥堆上刮一团儿泥,这团儿泥正好是一块坯的量;二是将模子里多余的泥铲去。刮板是用薄铁皮制作的,形状像月牙。刮板被窝成一个弧状,一来便于刮泥,二来能将模子里多余的泥铲平。铲平这个动作有讲究,可以铲成一个平面,也可以铲成一个凹面,而且凹面越深越省泥。省泥意味着制作的土坯数量就能增多,即意味着多卖钱。为了钱,有人把凹面挖得更深,其后果是降低了土坯的质量,质量差导致竞争力弱,于是便在土坯的销售过程中产生了贿赂现象。更有甚者,有人把模子的厚度故意做薄一些。恶性竞争的最后结果是砖土坯退出建筑市场。

和泥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之前父亲教过我,所以,一般情况下,和泥的活儿由我来做。但和泥需要出大力。记得有一次,晴空万里,没有一丝风,太阳像火球一样挂在天空。不一会儿,我就汗流浃背了。我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继续和泥。和完泥后我俩一起制作土坯,完事后再把上次的土坯立起来,之后再把已经凉干的土坯垛成垛。整整一天,我都光着膀子,晚上躺下睡觉时,我感觉后背好像有无数根针扎着,疼痛难忍。我以为是把细砂粒带到褥子上了,起身查看,结果什么也没发现。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发现,我的后背及肩膀全部被太阳晒得爆了皮。

我的同学借来一辆人力胶轮车,我俩就把我们的土坯用这辆车运到了工地,卖了个好价钱。通过这事,我们发现,运输土坯比制作土坯合算。于时,在暑假的后期,我俩开始用人力胶轮车运输土坯挣钱。从大井沟的土坯场到县城的建筑工地的途中,必须要经过一座石拱桥,桥的一侧是一段又陡又长的坡路。这段坡路就在我家大门口,我亲眼见过这里发生了好几次事故,这些事故都是因为刹车失灵造成的。人力胶轮车是没有刹车装置的,其刹车只能靠人脚与地面的摩擦实现。在重载的情况下走这段下坡路,靠人脚的摩擦力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人们在人力胶轮车上装了这样一个简单装置:把一根椽子绑在车的后端中间,露出一段,像一个尾巴。当下坡时,让这个尾巴着地,其端头与地面的摩擦力就能当刹车用。如果这个力不够大,人可以踩在上面增大摩擦力。这个装置虽然简单,可解决了大问题,自从有了它,再也没出过事。这个暑假,我和我的同学不但获得了一笔收入,而且加深了友谊。

现在盖房,虽然早就不用土坯了,但所有的砖瓦仍然是用特殊的土烧制的,即使是经过高温烧制的水泥,其本质也是一种土,因此,土坯应该是最早的建筑材料的。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鸡屁股银行散记(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中西医又起争端的思考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相信自己的翅膀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抗病毒格律诗三首(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宁生

(0)

相关推荐

  • 土坯夯实了我的时光传说

    [Ta改变了我]土坯夯实了我的时光传说陕西学习平台2021-03-23订阅作者:孟宪春岁月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左岸是难以忘却的回忆,右岸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当时间的马车慢慢驶过青春的岁月,当璀璨的年华划 ...

  • 炊烟有望 (长篇连载)一卷 盖屋 2

    盖屋的大事由顾桂英操心,技术由肖明原把握着,肖明山只管搬砖搬土坯,或者听哥哥和妻子调遣,跑跑腿买买小东西.新盖的屋子,尽管有不少变化,土坯还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肖明山从春末准备,进入雨季开始脱坯.他先用 ...

  • 黑白记忆里的青春岁月(四)

    作者:史津生 建窑洞 知青们刚到村里时,全部分散居住在民房里,从南头到北头距离很远,集体生活非常不便. 1974年春,在县里和大队的安排下开始动工自建房屋.由大队雇请了几位河南籍泥工师傅,剩下的就由知 ...

  • 乡土散文:回忆农村脱坯

    文:乔玉璞 脱坯(鲁西阳谷一带说pēi,普通话说pī),就是制作土坯."脱坯"的事儿,恐怕40岁以下的人没有记忆了. 以前,很多地方,盖屋垒墙用不起砖而以土坯代之,而我的老家阳谷县 ...

  • 【郁氏文化】海内存宗亲,天涯若比邻—题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文/刘剑辉)

    郁氏文化 海内存宗亲,天涯若比邻 --题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 文/刘剑辉 这里,有一个让人敬佩的院长 虽然你已年过耄耋 走过了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辉煌 但你仍像一支不熄的火把 将生命的激情尽情燃烧 你仍像 ...

  • 【郁氏文化】五六十年代农耕文明掠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五六十年代农耕文明掠影 文/范俊来 这几幅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坝上春播的画面,春播使用的农具有:犁.耙.耱.耧及其砘子.其中犁的作用是把板结的土地翻松,翻土的过程叫耕(jing)地.当然,耕 ...

  • 【郁氏文化】咏 秀 南 绿 地 (文/ 范俊来 )

    郁氏文化 设置超链接可直接跳转 关注  咏 秀 南 绿 地   文/范俊来 1. 开园有感之一 门口公园首日开, 闲翁踱步踏青来. 暖阳沐浴花香放, 赏景遐思绿里呆. 2.开园有感之二 公园开放在家旁 ...

  • 【郁氏文化】话说煤油灯(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煤油灯 文/范俊来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留给我最清晰的画面是,坐在煤油灯旁做针线活儿.每天晚上,母亲就着微弱的灯光穿针引线,我躺在被窝里看着母亲慈祥的面孔,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母亲有一个习 ...

  • 【郁氏文化】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记忆中的耧 文/范俊来 父母都是农民的我,高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农民,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各种农活儿,我都做得有板有眼,可唯独摇耧这项农活儿,直到离乡时也没干过,这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 ...

  • 【郁氏文化】粉条的记忆(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粉条的记忆 文/范俊来 樱桃好吃树难栽,这是家乡二人台<打樱桃>里的一句唱词,我把这句唱词的语境用在粉条后,得出一句话:粉条好吃粉难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我的记忆中,做粉条 ...

  • 【郁氏文化】《端午节追忆前贤》赏析(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端午节追忆前贤>赏析 文/范俊来 六月十一日,端午节的前三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我老乡写的一首诗,其内容如下: 端午节追忆前贤 邓嵘 欲祭灵 ...

  • 【郁氏文化】话说风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风箱 作者:范俊来 说起风箱,估计八零后没见过的人居多,七零后的人可能见过,但没有使用过,只有六零后的人比较熟悉,而五零后的人不但熟悉,而且有切身的使用体验,我就是后者. 俗话说,人以食 ...

  • 【郁氏文化】倒 插 门(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倒 插 门 文/范俊来 壹 王天亮这个名字是他妈给他起的,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天刚好大亮. 王天亮排行老二,他有个姐姐是抱养的,因为母亲结婚三年没有生育,按照民间习俗,抱养一个女孩来引一引. 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