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制土坯 (文/范俊来)
ZHI TU PI
制土坯
文/范俊来
土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砌墙的主要建筑材料,在我的家乡,管制作土坯的过程叫“脱阶(入声)”。民间流行的土坯主要有三种,大土坯,砖土坯和炕板,其中大土坯用于自家建房,砖土坯多数用于建筑工程,而炕板则专用于火炕。
制作炕板的过程与土坯有很大区别,不管是大土坯,还是砖土坯,其形状都是符合建筑模数的长方形,而炕板则是方方正正的正方形。因为要铺在火炕上,炕板必须经得住人的踩踏,所以其强度要求很高。为了提高强度,不但要选用稀缺的碱性粘土,而且还要往里面掺麦秸,当地管掺了麦秸的泥叫“大染泥”。
“大染泥”关键是“染”,它是小麦的秸秆,这种秸秆必须被脱粒碌碡碾压后才能使用。和“大染泥”是一种非常吃力的活儿,不仅需要一定的力气,而且还有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工具必不可少,该工具叫做爪子,它像猪八戒使用的钉耙差不多,不过只有三根齿。和泥时,放一层土撒一层染,等堆到一定高度后,用爪子刨一个坑,在坑里倒进水,等水渗入土后,再倒少量的水,然后用爪子将湿土和染一同从高处刨到低处,全部刨平后再反复刨几个来回,直到把染和土均匀混合为止。最后用铁锹把泥铲成一堆,这样才算合格的大染泥。
一九六三年,我家由离县城三里地的大井沟村迁到了县城。那个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花,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父亲和伯父起早贪黑地干活,需要帮工时,请几个朋友过来。那时候没有工钱一说,管顿饱饭就行,所以备足粮食是建新房的必要条件。方言管新房封顶叫“压栈”,“压栈”是建新房最关键时刻,每当这时,需要的人手最多,街坊四邻的人都来帮忙,男人出大力,女人帮厨做饭,场面非常热闹。俗话说,“压栈”不吃糕,一年搬三遭,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视“压栈”,把这一活动当做节日对待,平日不常吃的美食炸糕,在这一天可以敞开肚皮吃,看热闹的人也可以吃,还经常把周边的乞丐招来。这一天,主人如果小气了,今后就没脸活人。
在建新房的时候,为了省力省钱,父亲在新房周围就地取土制作大土坯,大土坯长36公分,宽24公分,厚6公分。制作土坯用的模子是用铁皮制作的,我家没有这种模子,只好从别人那里借。大土坯与当时的青砖尺寸有建筑模数关系,土坯宽一砖,长一砖半,厚与砖相同。我家建房的那片地的土质是黑砂土,一点粘性也没有,制作出来的土坯强度很低,搬运垒墙时一不小心就碎成好几瓣。后来,当初帮助父亲建房的朋友们经常用此事取笑父亲,说父亲制作的土坯一点也不结实,害得他们在搬土坯砌墙时像抱孩子一样。
其实,如果土质选好的话,干透了的大土坯相当结实,搬运和垒墙的过程中很少有损坏。制作土坯是一项出大力流大汗的活儿,特别是和泥过程,需要用铁锹反复挪动才能使泥筋道,没经过锻炼的人,刚铲三五锹土,就会累得气喘吁吁。
和好泥后,就把事先准被好的铁模子放在平地上,用铁锹铲一大团泥端到模子跟前,倒进模子里,然后用抹子(方言叫泥页)把泥抹得与模子一样平,来回抹几次让表面光滑后,双手抓住模子上的两个耳子,将模子慢慢提起,一块大土坯就制作完了。
我第一次干这种活儿的时候年龄尚小,力气没有成年人那样大,成年人制作一块土坯只铲一锹泥,可我端不动那么重的一锹泥,只能分两锹来铲,因此效率低多了。不过,父亲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和泥,我和出的泥不软不硬,而且筋道,既不粘模也容易拔模。
我的这点技艺在制作砖土坯的时候派上了用场,那是一九七三年,我上高中一年级,当时县城里到处都有基本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砖土坯。当看到别人用砖土坯换钱的时候,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决定也制作砖土坯卖钱,以贴补家用。
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里,家里如果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男孩),就能大大地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搂柴、拾粪、捡煤渣,割草、拔猪菜、挖药材,到处都能见到他(她)们干活儿的身影,他们是父母的得力帮手,否则父母不可能拉扯大五六个孩子。
制作砖土坯并不困难,在这之前,我曾经在砖窑上观摩过青砖制作的全过程。尽管砖土坯的制作过程没有青砖那样精致,但原理相同,与制作月饼类似。
首先,需要一个木料做的模子,当时,制作砖土坯的模子有三种,一种是二联模,一种是三联模,还有一种是四联模。把两个二联模平行对接,就是四联模。装满泥的四联模很重,长时间来回端着它很是消耗体力,加上人们用的很少,所以我俩借来的是二联模。
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我和我的同学决定在这片空地上制作砖土坯。为了节省体力,就地挖坑取土。挖坑的地方其上层土质为黑砂土,下层土质为红胶泥。和泥也有讲究,若只用黑砂土,土坯没强度,若只用红胶泥,土坯干了就开裂。只有二者比例合适,制作出来的土坯才能符合要求。
制作土坯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要和好一堆泥,用刮板从泥堆上刮下一团泥巴,双手捧起这团泥,将其甩进模子里,如果四角有没被填满的地方,就用手指将其塞满泥,然后用刮板将多余的泥刮掉。端起模子走到指定地点,翻模扣在地上,拔出模子,土坯就成型了。
每扣一次土坯,都要进行一次防粘模的操作:将少量砂子捧进模子里,水平摇晃几下模子,让四周粘一层砂子。砂子的粒度有讲究,太粗了粘不到模子的壁上,太细了起不到防止粘模的作用。
刮板这个工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从泥堆上刮一团儿泥,这团儿泥正好是一块坯的量;二是将模子里多余的泥铲去。刮板是用薄铁皮制作的,形状像月牙。刮板被窝成一个弧状,一来便于刮泥,二来能将模子里多余的泥铲平。铲平这个动作有讲究,可以铲成一个平面,也可以铲成一个凹面,而且凹面越深越省泥。省泥意味着制作的土坯数量就能增多,即意味着多卖钱。为了钱,有人把凹面挖得更深,其后果是降低了土坯的质量,质量差导致竞争力弱,于是便在土坯的销售过程中产生了贿赂现象。更有甚者,有人把模子的厚度故意做薄一些。恶性竞争的最后结果是砖土坯退出建筑市场。
和泥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之前父亲教过我,所以,一般情况下,和泥的活儿由我来做。但和泥需要出大力。记得有一次,晴空万里,没有一丝风,太阳像火球一样挂在天空。不一会儿,我就汗流浃背了。我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继续和泥。和完泥后我俩一起制作土坯,完事后再把上次的土坯立起来,之后再把已经凉干的土坯垛成垛。整整一天,我都光着膀子,晚上躺下睡觉时,我感觉后背好像有无数根针扎着,疼痛难忍。我以为是把细砂粒带到褥子上了,起身查看,结果什么也没发现。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发现,我的后背及肩膀全部被太阳晒得爆了皮。
我的同学借来一辆人力胶轮车,我俩就把我们的土坯用这辆车运到了工地,卖了个好价钱。通过这事,我们发现,运输土坯比制作土坯合算。于时,在暑假的后期,我俩开始用人力胶轮车运输土坯挣钱。从大井沟的土坯场到县城的建筑工地的途中,必须要经过一座石拱桥,桥的一侧是一段又陡又长的坡路。这段坡路就在我家大门口,我亲眼见过这里发生了好几次事故,这些事故都是因为刹车失灵造成的。人力胶轮车是没有刹车装置的,其刹车只能靠人脚与地面的摩擦实现。在重载的情况下走这段下坡路,靠人脚的摩擦力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人们在人力胶轮车上装了这样一个简单装置:把一根椽子绑在车的后端中间,露出一段,像一个尾巴。当下坡时,让这个尾巴着地,其端头与地面的摩擦力就能当刹车用。如果这个力不够大,人可以踩在上面增大摩擦力。这个装置虽然简单,可解决了大问题,自从有了它,再也没出过事。这个暑假,我和我的同学不但获得了一笔收入,而且加深了友谊。
现在盖房,虽然早就不用土坯了,但所有的砖瓦仍然是用特殊的土烧制的,即使是经过高温烧制的水泥,其本质也是一种土,因此,土坯应该是最早的建筑材料的。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