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我不愿帮小姑带孩子,婆婆要求我滚回娘家,却意外惹恼了小姑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柏拉图《对话录》中有句话说:“爱从对一个人的关心开始,延伸到全人类及整个宇宙。”戴尔·卡耐基在《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一书中做了进一步诠释:“无论是父母子女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抑或是个人与整个人类社会之间,爱的构成完全相同,都应该从关心开始,这样才能有助于人的成长。”
他们的话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爱应该有具体的对象,不管是爱别人,还是爱自己,只有明确了具体的对象,爱才有发力的方向。想要让爱有意义,不能只是把自己认为的爱给别人,还应该考虑到别人需要怎样的关心,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爱,才有意义。
有些人不懂爱,是因为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爱,还有的人不懂爱,是因为受制于旧的思想文化以及传统,理所当然给爱下了一个错误的定义,比如有些婆婆,美其名曰是为儿媳好,结果却是用自己婆婆的那一套对待自己的儿媳,认为打是亲骂是爱,这种方式当然不能称之为爱。
李尚龙在《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当中提及他朋友的母亲时,就说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她当初嫁到婆家以后,婆婆处处跟她作对,在丈夫外出工作以后,婆婆时常对承包所有家务的她冷嘲热讽,还要求怀有身孕的她去河边洗衣服,原因是,她婆婆当初做儿媳的时候,被欺负惯了,她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将来做了婆婆,必须欺负儿媳才算苦尽甘来。
这种婆婆如果把自己对待儿媳的行为称为爱,一定是“扭曲”的爱,这种爱的对象既不是儿媳,也不是她自己,只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盲目传承,当然毫无意义。
02
朋友小曼说她婆婆对爱的理解也很扭曲,虽然没有李尚龙说的那种情况严重,但也是让常人无法接受的爱,说白了,她觉得自己在婆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对自己言听计从,包括儿媳小曼。
她婆婆的这种观念,跟她婆婆的婆婆有关,她婆婆当初做儿媳时,就一直被欺负,一直忍气吞声。她自己并没有因为忍气吞声而被婆婆高看一眼,结果等到自己做了婆婆,却要求儿媳对她言听计从,她是苦尽甘来了,但作为儿媳的小曼却不愿忍气吞声。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她婆婆那一辈的人或许依然坚守旧观念,但小曼这一代的人则无法被婆婆的旧观念所支配。如此一来,婆媳之间闹出矛盾就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婆家当中,如果其他人都不跟婆婆的观念一致,问题会很好处理。反之,如果其他人的观念跟婆婆一致,对儿媳来说不会有任何好处。
好在小曼的老公阿林和她的小姑还算懂事,都不认同婆婆的旧观念,所以才使得小曼没有一直受婆婆欺负。
比如“给小姑子带孩子”这件事,小姑子没说让婆婆帮忙,婆婆却主动请缨要帮忙,而她所谓的帮忙,不是自己帮忙带孩子,而是让儿媳小曼给小姑子带孩子。她没有跟任何人商量过这件事,直接自作主张对小曼下命令。
结果,就因为小曼拒绝了,她要求小曼滚出婆家,滚回娘家,此时如果不是阿林和小姑子同时出面,小曼说她一定会离婚:“在这件事上,小姑的做法深得我心,她没有盲目护母,而是恼羞成怒,不仅明确说不会麻烦我,而且明确拒绝婆婆帮她带孩子,还顺带纠正了婆婆对爱的理解,说人到晚年,渡己不如渡人,善待晚辈等于善待自己,让婆婆好自为之。”
小曼说等她将来做了婆婆,一定不会盲目传承婆婆的那一套旧观念,一定会让自己成为一位好婆婆。只要有这样的决心,是不难兑现的,前文中李尚龙提到的他朋友的母亲就做到了,在准儿媳因为担心婆媳矛盾而不敢结婚的时候,她拉着准儿媳的手告诉她:“以后你就是我的孩子,有什么苦都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扛;如果我儿子敢欺负你,你告诉我,我替你修理他。”
03
做好人还是做坏人,只是一念之差;做好婆婆还是恶婆婆,也是一念之差,只要观念转变了,坚定要求自己必须做好婆婆,就一定可以成为好婆婆。
放眼去看现实中的好婆婆,通常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她们很早之前就决心做好婆婆了,所以才会以此为基础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好儿子选择了一个好儿媳,她们把儿媳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就兑现了自己成为好婆婆的决心。
至于像小曼的婆婆那种人,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下“渡己不如渡人”的道理。这样的婆婆在自己做儿媳时,因为受尽婆婆欺负,可以说“渡人不如渡己”,但等到自己做了婆婆,儿媳是好儿媳,你的观念就应该转变,应该学会善待晚辈,因为你的身份转变了,你日后仰仗儿媳的机会比较多,如果不懂善待她,只会对自己不利。
让这种固执的婆婆自己想明白这些问题,往往不切实际,这时候就需要做儿女的及时纠正母亲的观念,尤其是即将娶妻的儿子,应该提前思考婆媳关系相关的问题,因为婚后绕不开这种关系,你能确定自己要娶的是个好妻子,就有义务提前要求自己的母亲做个好婆婆。否则,如果没有提前做好铺垫,婚后出现了婆媳矛盾,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