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异事——好恰婆
好恰婆
刘述涛
一哇恰,搭上壁,一哇做,面漏漏。用这句话来形容好恰婆,那是再恰当不过。好恰婆只要听说自己家的哪位亲戚家里正在办红白好事。不管路有多远,有没有请她去,她都要拄着拐棍到人家家里去白吃白喝。
好恰婆一到,还放大话,说什么,红白好事,谁家也有做,怎么就不请她?是怕她送不起礼,还是怕她好恰?现在送不起,明天送得起。人情好,水也甜!恰一年大一岁,恰一餐放个屁。多大一点事,你们就这样,你们又不是没有吃过我家的,我家什么时候办酒席,也敞开来让你们吃,让你们拿。
说起来,好恰婆说的一点也没错。当年好恰婆家在南门口,一字排开,五家店都是她家里的。谁家有难处,不找好恰婆的爹?好恰婆的爹又被人称之为“王善人”,只要是他人开了口,说了难处,他都会帮。大钱帮不了,小钱肯定也会给几个。
那一年,好恰婆的爷爷过世,流水席摆满了五间店的楼上楼下,只要来的都是客。哪怕是一位叫化子,在灵前跪了四跪,也能端起碗,坐上席,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又何况是好恰婆家的那些亲戚,哪个不是吃得满嘴流油,哪家不是整脚盆整脚盆的大块肉往家里端?
只可惜,过时的历书,谁还会翻?这一解放,好恰婆的娘家就一落千丈,一年不如一年,一日不如一日,到最后,好恰婆娘家竟没有了人。好恰婆的夫家,也是好不到哪去,穷得天天用番薯丝煮饭。一饭甑,米看不到几粒,番薯丝倒全部是。这让原来吃惯了白花花的大米饭的好恰婆哪里受得了?只能是厚起脸皮来,有机会就到亲朋好友家去吃白食。吃完任由亲朋好友骂她家人穷种变,火烧礼薄,哪有吃酒席不送礼的道理?
好在好恰婆不怕人骂,仍然是到了谁家,吃谁家都吃得理直气壮,喝谁家都喝得有滋有味。走的时候,还大手一挥,一点也不脸红的说,你们都给我记住了,现在我吃了你们谁家的,以后都会还上。
没有人相信好恰婆的鬼话,都说她死好恰,还鸭子嘴硬。这辈子能拿什么还?拿自己还,人都老了,还有谁要?真要还,要等好恰婆死了,阴间里面还了。哪晓得,到了八十年代末,好恰婆家资本家的帽子一摘,好恰婆就开始慢慢抖了起来了。
那一天,好恰婆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同他们说,你们不是一直想知道,我们家还有没有老货?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们家不仅有老货,而且还有很多。两个儿子一听,两眼放光。马上说,娘,你把老货拿出来,我们俩去盖房子,去找媳妇。好恰婆嘴一撇,狠狠瞪了两个儿子一眼,说你们两个能有点出息吗?讨媳妇,盖房子,算什么事?把生意做起来,做大了,才是一个事。说完,好恰婆让两个儿子搬开她门后的尿桶,用锄头挖下去三尺,挖出一个青花大罐,大罐里满满的,都是银圆。好恰婆让两个儿子到银行将银圆换成了钱,然后在南门口买回了两家店铺,让两个儿子一个开杂货店,一个开布店。
老话说,三代难出一个买卖崽,一看好恰婆那两个儿子也不是做生意的料。还好在有好恰婆帮忙,她天天拄着拐棍,站在店里,告诉儿子,要到南昌进加辣子干了,要到广东进海带了,要到广州去进一批衣服。
还别说,别人做生意,愁买愁卖,好恰婆带着两个儿子做生意,驾轻就熟。很快,两个儿子就上了手,懂得了生意经,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先是在县里做批发生意,后来又到市里做上了超市和房地产。
前两年,好恰婆九十岁生日,她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请到了家里,让所有的亲朋好友吃上了山珍海味,大吃了三天。然后,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每个人都奉上了一个大红包。好恰婆说,那些年吃了你们的,我都记在心里,现在还上了。还上,我就心安了。说完这些话的当天晚上,好恰婆无疾而终。为了好恰婆的葬礼,这些亲朋好友又在好恰婆家里胡吃海喝了三天。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千万别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