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原本是王,胡亥真的是篡权夺位吗?其实秦始皇早就暗示了结果

历史拾遗

以史为鉴,为现实拾遗补缺。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等内容;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获得放松;且从历史精华的吸收掌控人生;无往而不利。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在东巡的时候突然病危去世,他弥留之际的遗嘱是立公子扶苏为皇帝,但是因为这个遗嘱是临时的,没有任何凭证的遗嘱。这就给了丞相李斯和权臣赵高可乘之机。最后,在这两人的操作下,拥立胡亥为王。

《史记》被赶下史学界的神坛?

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关于秦始皇继承人的认可答案,这个定论是从《史记》中得来的。但是随着考古的发掘,人们在《赵正书》的竹简中发现了与《史记》记载截然相反的结论。《赵正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道远而诏期宭(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史中的金科玉律《史记》也不是,完全不容质疑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完全否认《史记》。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记载呢?
秦始皇没有早立太子:一个违反常规的现象
其实在秦始皇之前对于储君的确立都是比较早的,但是教训也很重。秦献公时期就因为储君的变更导致朝政混乱,君臣离析。秦始皇的爷爷,也就是秦昭王也是早早的就立储君,可惜后来太子身亡。而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也就是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才回到秦国,立为储君。
所以在秦始皇之前,历代秦王都早早立储。可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到了嬴政这里就变了。这才导致秦始皇在弥留之际才口头留下遗嘱。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其实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秦始皇面临一个比立太子更重要的问题

这个合理性就是,天下归一之后,有一个比立储君更加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封赏功臣?这就衍生了出来两派之争,一派是以淳于越为代表希望延续周礼,实行分封;还有一派就是以李斯为代表的,希望废分封,立郡县。结局我们都知道,秦始皇选择了后者,又因为儒生的强烈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

大公子扶苏公然反对秦始皇这两件事

这个时候,群臣纷纷站队。秦始皇做这两件事情,从短期看不合理,但是长远来说是福泽后世。可作为嫡长子的公子扶苏却屡次谏言反对这两件事情。扶苏是一个重“儒”的人,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如果公子扶苏继位,会颠覆郡县制和法制,继承周礼。扶苏认为他只是在为功臣讨功,在为儒生鸣冤。
但在秦始皇看来表象背后的本质是对国家制度的反对,这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来反对自己。谁又会让一个不听你话,反对你的人继承自己的位置呢?秦始皇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将扶苏发配监军。
这是需要严厉惩罚的。其实,不管扶苏还是秦始皇,不管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只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从长远的角度,后者的方法更符合历史发展而已。

秦始皇对扶苏到底是什么意思?

扶苏被秦始皇发配监军,也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是为了让扶苏历练,掌控兵权。有人认为就是单纯惩罚而已。
事实证明,只是想惩罚扶苏而已。秦始皇在后来对此提及对于推行郡县制的决心,并且明确表示绝不向任何人,任何势力妥协。所以,这基本确定扶苏是不可能被秦始皇定位继承人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历史需要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需要自己的功绩流传万世,那就非郡县制不可。方法只有一个,可是继承人不止一个,儿子不止一个。
扶苏发配上郡,只能说明他已经远离权力的中心,已经出局了。

那为什么一开始又有立扶苏的意向呢?

不得不承认,《史记》记载的没错,一开始秦始皇中意的继承人确实是扶苏。因为扶苏是长子,而且表现优秀。前期,扶苏帮助秦始皇处理被灭六国的政务,紧跟父亲的脚步。可当郡县制推行后,扶苏逐渐背离了父亲的脚步,站到了与父亲对立的一面。这就让秦始皇不得不重新审视扶苏,可在之后的七八年里,扶苏的态度没有转变转变。

胡亥为王早就被秦始皇昭告天下了

其实秦始皇的流放,扶苏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当他被赐死的时候,他很坦然地接受了。从秦始皇赐死扶苏,以及秦始皇让胡亥陪同自己一起东巡就已经说明,胡亥成为继承人的合理性。再说东巡这件事,绝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这是一种政治传达,一个信号。秦始皇就是要让天下知道郡县制是不可更改的,也十分明显地在昭告天下,胡亥是继承人的信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