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故内殿崇班秦公詠及夫人长乐县君朱氏墓志内容详析

作者按:余少幼知为淮海公后裔,颇为自豪。近阅《秦氏文化研究》族刊和数篇扬州蜀岗发现吾宗秦氏宋之远祖墓志报道,遂欲探祖先事迹之虚实与家族历史,以答先君之嘱。工作之余,浸淫故纸堆,纵横联想,拔丝抽茧,有心得数字,虽未及完备,愿早馈世人。余非专业人士,知识乏匮;事涉祖宗,不敢擅断,结论当应慎谨。一孔之见,仅一人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方家及宗亲不吝赐教。

2015年10月24日的扬子晚报网报道,在扬州举行的“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上,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研究员公布了一项考古新发现。称2011年6月17日上午,在扬州蜀冈路南延段建设工地发现两盒宋代墓志,其墓主为宋故内殿崇班致仕秦公詠及夫人朱氏县君。考古人员经研究认为该秦詠公即淮海公秦观祖父。其后束家平先生的论文《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释读与研究》(《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6年,39-44页)在《秦氏文化研究》上转载(详见本报2017年12期(总102期)第2,4版),高邮文化学者许伟忠先生也撰文《关于秦咏及朱氏夫人墓志的几个问题—兼与束家平先生商榷》(本报2017年12期(总102期)第3,4版,第13期(总103期)第4版。随后扬州博物馆和扬州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王潇潇、刘刚、束家平发表了研究论文《五代北宋高邮秦氏家族世系研究—以江苏扬州发现咏夫妇墓志为线索》(《东南文化》2018年,第4期,57-67页),近期扬州城大遗址保护中心的余国江馆员又发表了《秦咏墓志考略》的研究论文(《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年第3期,28-31页),其他还有陈友兴先生《秦观父祖辈小考》(高邮日报网站-今日高邮2019年9月1日)等文。这些文章称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对秦观家族世系展开了考察,厘清了一些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上述发现和研究成果与淮海公各支秦氏宗谱及历史记载相符、相异者俱存,而这些学者之间某些结论又有抵牾之处,一些疑团待解。作为淮海公后裔有必要进一步解读该墓志,厘清秦氏族史。笔者以秦詠公及夫人朱氏长乐县君墓志内容为线索,进行了考证,认为该墓志透露的历史信息较多,与淮海公及吾宗祖先的历史行迹高度密合。

一、 墓志出土地与志文所言归葬地

墓志铭出土地点为扬州蜀冈路南延段建设工地附近水塘,考古学者研究认为此地虽不是首次出土地点,推测原葬地应在附近。墓志出土区域现属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蜀岗村吕庄组,西湖镇蜀岗村委会就在附近。根据扬州城考古调查报告,该区域为唐、五代扬州城址的西北,附近曾出土多块唐末、五代墓志,所记属五代杨吴/南唐的江都府江都县兴宁乡的范围(刘刚《关于扬州五代墓葬的两个问题-以出土墓志、地劵为中心》,收录在《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6年,243-254)。在唐、五代及宋代此地一直被认为是殡葬的风水宝地。唐末诗人张祜(约785—849)《纵游淮南》有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寺、山光寺,指时江都县的蜀冈(一名昆冈)一带的寺庙。江都府为五代杨吴政权改扬州置,原有江都、江阳、扬子、六合、高邮、天长、海陵七县,南唐时为东都;江都县有兴宁乡马坊村在都西北(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唐史论丛,2011(1):215-233)。该地宋时延续南唐行政区域,属江都县(东)兴(宁)乡,其乡名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就是由兴宁乡后改成东兴乡。北宋宝元元年(1038)的状元吕溱之父,即欧阳修撰《集陇城县令太常博士吕君墓志铭》的墓主吕士元,庆历八年(1048)十二月二十日,以阎氏之丧合葬于扬州江都县东兴乡马坊村先茔之次(《欧阳修文集·卷二十八·居士集卷二十八》),另淮海公所撰《徐氏夫人墓志铭》(《淮海集》卷三十三),志主为内殿承制张文英之夫人,元丰四年十月癸酉附葬于扬州江都县东兴乡马坊里。以此地名为归葬地的北宋名人所撰墓志铭还有十余篇。如:王安石撰《广西转遣使屯田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临川集》卷九十二),嘉祐二年(1057)十月庚午,苏君葬扬州之江都东兴宁乡马坊村。曾巩撰《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铭》(《元丰类稿》卷四十四·志铭十一首),志主为大理寺丞王几之父,曾巩二妹的公公,熙宁五年(1072)十月乙酉葬于江都之东兴宁乡马坊里。以上证实詠公墓志所言葬地在宋朝时确实存在,应就在詠公墓志所发现地附近区域。

二、墓志内容释析

《宋故内殿崇班致仕秦公墓志铭并序》交代了墓主秦公的姓氏、名讳、字,籍贯,先祖的基本情况;秦公官职晋升履历,婚配,子孙,品德事迹,生卒年龄、卒地,葬地,落葬时间,最后是铭文。由于出土墓志正文中秦詠公籍属高邮,次子名定,长孙名观,且苏子瞻称赞其文采,将其指向淮海公家族。作为宋代进士及第榜单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1148)因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同榜得以流传,记述了同榜进士及第的秦渊家族世系:秦詠—秦定—秦规—秦渊(字处静、小名郭哥、小字仙卿,中进士第时36岁,生于政和三年(1113),其父秦规,已故朝奉大夫。秦渊祖父定公与淮海公叔父名同,户籍为扬州高邮县武宁乡左厢里和淮海公家族完全吻合,秦渊为淮海公堂侄无疑。因此可以肯定秦渊曾祖即淮海公的祖父(即族人通常所说的承议公)名讳咏。出土墓志中的秦公詠和淮海公祖父承议公所指应为同一人。以下逐段解读墓志内容。为方便阅者,各时间点以宋朝年号纪事和公元时间同时标注。

《宋故内殿崇班致仕秦公墓志铭并序》

公姓秦氏,讳,字正之。其先仕江南有显,后徙淮南高邮家焉。曾祖裕祖禹,赠左监门卫将军

按:淮海公季弟秦觏少章公元祐六年(1091)登马涓榜进士,该年九月至元祐七年春之间(1092)淮海公作有《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为其赴任送行。诗中简单述及家世:“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缝掖。议郎为名士,余亦忝词客。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淮海集》卷四)。根据唐朝的列戟仪式制度,淮海公先祖有为江南政权(杨吴/南唐)郡守级三品以上将领者,与墓志中所记“其先仕江南有显”相合。时至元祐年间,自宋太祖(960)立朝以来,宋已有一百三十余年,按“中叶”语,淮海公先祖迁淮扬约在1020年前后。承议公实为高邮起家入仕之人,淮海公之父元化公始从儒学。“议郎为名士,余亦忝词客”,此处“议郎”过去一般认为是指承议公(注:为对比方便,家谱和文献中所指淮海公祖父文中仍以承议公指代,墓志中詠公直接称詠公,但詠公事迹亦有用淮海公家族事迹拟合的情况)。若按詠公墓志中所列其履历事迹看,淮海公诗中的“议郎”过去所解释指承议公有些牵强,从其诗的上下文看似指淮海公叔父定公,或另有所指。定公于熙宁三年(1070)登叶祖洽榜进士第,是高邮秦氏首位进士及第者,元祐七年(1092)十月定公在开封为司农寺丞(《续资治通鉴長編》卷四七八)。元祐八年(1093)时,为右朝奉郎,仍然为司农寺丞(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此时即将外派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据宋代官制,中低级文官任职一般三年左右就需要代换,推测元祐六年(1091)时,定公就已就任司农寺丞,而朝奉郎旧称“朝议郎”,元丰改制后为正七品。墓志所述詠公家世与淮海公自述基本符合。詠公的曾祖裕公和祖禹公,多位学者已有探讨,暂且搁置。詠公之父玫公,“玫”字古时通“玟”(音mín或wén)字,有美石或玉之纹理的含义。宋朝诗人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有:“古诗有离合体,近人多不解。此体始於孔北海,余读《文类》,得北海四言一篇云:'渔父屈节,水潜匿方,玟琁隐曜,美玉韬光’”。玫公所赠左监门卫将军,似以詠公为武将,经历多朝恩庆累赠,参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O臣僚恩庆封赠)。

公少给事御史府补三班借职,为宣歙五州茶盐巡检,即宁国县为治所。县吏受赇坐法,上官疑且逮公,治之,無一毫污者。使者杨纮与州将奇其守,交章荐之,改奉职。

按:詠公年青时最初在北宋朝中监察机构御史府勤务。补为三班借职(宋时武臣升迁最低之官职,从九品)。此处“补”是否荫补,墓志没有交代。按前所述詠公其父不仕,如是荫补当来自其祖辈(宋时视官阶而定,官阶越高所惠及的本族子孙甚至外族戚亲、幕僚门客范围越大)。但一般以荫补官,子孙年轻时即可补,荫补后,需达到一定年龄,“凡三班院年二十以上听差使”,且经铨试合格才可注授差遣。按墓志所述詠公补三班借职注授时,已近壮年(见后面释析),恐为吏人(流外官,宋时官分九品,流外即九品之外)以年劳补官。宋朝有吏人授官的规定,俗称出职法,亦称流外出官法。宋朝中央机关的吏人任职至一定年限,按照流外官品的磨勘法条,逐级晋升,最高级的文吏可补授将仕郎,并可免铨试直接注授差遣。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吏人,可补三班借职以上武官; 内廷诸司主吏、三司大将,可补三班借职等。吏人非年劳补官者,通常不得注授差遣。以上也解释了淮海公诗中“先祖实起家”,即承议公靠自己的努力开始入仕。按此,詠公在汴京开封作吏人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

宋朝政府对茶、盐、酒、矾、铜铁、香药等实施专卖,为防范茶盐等专卖品走私,增加税收而设立茶盐巡检等。该职主要负责巡查、缉私;还要兼管税务;茶盐等专卖品生产地的治安、捉拿犯人,以及护送途经本地的政府运送的货物安全通过等。宣歙五州可能包括宣州、歙州、池州、信州、饶州即今安徽皖南与江西交界地区,治所在宁国县。有县吏受贿犯法,上司怀疑詠公或有牵连,逮捕后调查,无一毫银钱之私。江南东路转运按察使杨纮和守将赏识詠公本分守正,向上级具文举荐其升三班奉职。杨纮,宋建州浦城人,字望之,北宋文学家杨亿(974-1020)从子,以荫历官知鄞县,以献杨亿文,赐进士出身。杨纮为北宋著名监察严吏,与判官王绰、提点刑狱王鼎,皆苛察相尚,时号“三虎”(《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九)。纮尝言:“不法之人不可贷。如使肆贪残于一郡一邑,害良民万家;不若去之,不利一家耳。”然杨纮竟坐苛刻贬职。北宋大臣时为枢密院副使的富弼(1004 -1083,字彦国。今河南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在庆历三年(1043)《上仁宗荐张昷之等九人可充转运使副》推荐名单中有杨纮(《钦定四库全书·宋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巻六十七)。《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七,仁宗庆历五年(1045)条下有:“九月甲辰,徙江南东路转运按察使杨纮知衡州。”詠公当在庆历三年至庆历五年间(1043-1045九月)升三班奉职。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的磨勘制度,见范仲淹(989-1052)于庆历三年(1043)九月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逆推之,詠公当在仁宗朝1038-1040年间开始出职宣歙五州茶盐巡检,注授初官时已近40岁。按墓志,詠公首次差遣后至监南康军茶盐酒税之前有段时间差职未知。

明堂汎恩改右班殿直,监南康军茶盐酒税。勤而不苛,课以大溢。有司第其最,迁一官,以右侍禁监押南安军兵马秀州海盐县巡检。英宗即位,恩改左侍禁,为临江军兵马监押迁西头供奉官上即位,恩换东头,入为左军巡使,坐法免。俄转内殿崇班南剑州兵马都监,归以其官致仕。

按:《宋史》本纪第十一,(仁宗庆历八年,1048)“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八:“皇祐二年(1050)九月祀明堂,百官皆迁官。”元祐四年(1089)淮海公时任蔡州教授时作《书王氏斋壁》(《淮海后集》卷六):“皇祐元年,余先大父赴官南康,道出九江,余实生焉……。”淮海公即出生在承议公赴南康任途中,据淮海公元符元年庚寅(1098)五十岁生日时所作的《反初》诗中有:“……一落世间网,五十换嘉平……”(《淮海集》卷六)。嘉平,腊祭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据此淮海公生于皇佑元年己丑十二月(1049年12月-1050年1月)。墓志中的詠公与淮海公自述承议公南康军任职时间基本相符。詠公到任南康军当在皇祐元年腊月至二年初春,当年秋即因宋仁宗祀明堂,承皇恩升一官改右班殿直。詠公监南康军茶盐酒税时,工作勤恳,但不苛刻,所收税金大大超过预期,主管部门因其业绩突出,越迁一官至右侍禁。

承议公南康军任期达成之后,因接替的官员未到任即卒,承议公守职至新的代者到来。其后,王叔瞻之父来领其职。在交接过程和承议公等待新的任职期间,秦、王两家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书王氏斋壁》记道:“……满岁受代,犹寓止僧舍。未几,代者卒。叔瞻之先君来领其职事,通家相好也。至和元年叔瞻始生于南康。后予迎老母来为汝南学官也。而叔瞻亦奉太夫人闲居于郡之西郭。时,余之先大父母、先人皆捐馆;而叔瞻之先君亦没于泸州。皇祐逮今四十一年,中间丰瘁得丧,死生休戚不可悉记。独两家之孤各奉其母相遭于此,甚可悲也。”从文中可知至和元年(1054)时承议公及家眷包括淮海公,尚在南康军停留。《淮海集》卷三十三《李氏夫人墓志铭》:“至和中,先君游太学……。岁时归觐……。”至和为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初、末共计三年(1054- 1056),因此至和中可理解为1055年。“岁时”系指太学每年除旬假之外的季节性假期,一般有五月“麦收”和九月“授衣”假。归觐者,归觐省父母也。据《书王氏斋壁》和《李氏夫人墓志铭》所记推测,此时元化公很可能是在南康军探望父母家人。其后若按墓志推测,则詠公或直接从南康军直接赴南安军上任兵马监押,后几年再赴任秀州海盐县巡检。

嘉佑八年(1063)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据清朝小岘公秦瀛先生《淮海先生年谱》,该年淮海公之父元化公不幸去世。上即位:指治平四年,宋神宗即位(1067),淮海公丁父忧已服阙,娶徐氏夫人文美。次年(1068)改元熙宁。

按墓志所载詠公任京都某府左军巡使时(1067年之后),因违反法条,有被免职一事,原由未明。但所犯过错轻微,不久迁一官后外派南剑州可证。(淮海公至少1069年开始举进士秋闱)

宋朝“文臣致仕以年七十为断,而武臣年七十者犹与近地监当,至八十乃致仕”(元脱脱《宋史》卷十一《神宗本纪》)。詠公以内殿崇班致仕而归故里,或在宋熙宁七年(1074),时年73岁,即在其夫人朱氏县君卒于其南剑军官舍后不久,参见下述《宋故长乐县君朱氏夫人墓志》。

按《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二职官九(叙迁之制)“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左侍禁,西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内殿崇班……节度使。”墓志中詠公武官官职升迁履历符合以上规制。其终官之内殿崇班,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置,为武臣轶官,七品;宋神宗元丰朝改制,定为正八品,属于武臣三班使臣中的大使臣升迁之阶。而淮海公祖父承议郎(从七品)之官衔可能是其去世后所得的最初封赠。

综上,詠公所经历的差遣有:给事御史府,宣歙五州茶盐巡检,监南康军茶盐酒税,南安军兵马监押(宋代诸路统兵官,为资历低能力强者充任路统兵官的称谓;掌本路军旅屯戍、营防、训练之政令),秀州海盐县巡检,临江军兵马监押,河南某府左军巡使(左军巡使掌京都巡警之事;北宋于开封府、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应天府(北宋时称南京,今河南商丘)置,与右军巡使分掌本府争斗及推鞫之事),南剑州兵马都监(州府兵马都监为宋时地方军事主官之一)。

詠公宦迹所到地区主要有:汴京,今河南开封;宣歙五州:宣州、歙州、池州、信州、饶州,常住安徽宁国县治所;南康军:今江西庐山-星子县;南安军:今江西赣州南康区、大余(宋称大庾)、上犹;秀州海盐县:今浙江嘉兴海盐县;临江军:今江西新余、樟树二市及新干、峡江等县地;河南某府(开封府、河南府(今洛阳)、应天府(今商丘)三府之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

年八十有二,以元丰六年正月廿五日卒于滨州渤海县其子定之官舍。娶其里人朱氏,封长乐县君。

按:詠公卒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按享年八十有二逆计,当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各本宗秦氏淮海公年谱将承议公卒年系于元丰五年(1082),经用传世文献多重考证,淮海公祖父承议公去世的时间当在元丰五年(1082)秋至元丰六年(1083)秋之间,詠公的去世的时间与承议公的去世时间吻合(见笔者拙作《淮海公祖父卒年考兼谈“淮南诏狱”冤案》,本报第138-140期连载)。淮海公祖父的承议郎(元丰改制为从七品)当为卒后元祐初所封赠,至《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1048)时,累赠至左朝议大夫。

子三人,曰完,蚤卒;次定,宣德郎;次察。女三人,长蚤卒;次适酸枣进士李潨;季适同郡刘绶,亦先公卒。孙八人,曰观、震、鼎、升、蒙、涣、益、兑。孙女四人,曾孙二人,曾孙女三人。

按:淮海公之父在各毗陵系《秦氏宗谱》上称为元化公。元化公,为承议公长子,名讳“完”为本墓志所首次披露。元化公生年不详,曾游太学,师从时儒学大师胡瑗安定先生。从淮海公作于绍圣三年(1096)十月的“祭洞庭文”(《淮海集》卷三十一)中有:“……老母戚氏年逾七十,久抱末疾……”之句,戚氏太夫人生于宋真宗天圣五年(1027)左右,按常理元化公可能与其年龄相当或略长其几岁。另按《宋故长乐县君朱氏夫人墓志》,朱氏县君熙宁七年(1074)去世,年七十一岁,逆计之,约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廿□岁归秦氏,则其第一个子女最早生于1024年,由此推断家谱中元化公约生于1024至1027年之间。旧谱称元化公卒于嘉祐八年(1063),未及四十而卒,故称蚤卒。

詠公次子定,时为宣德郎,滨州渤海知县与淮海公《银杏帖》(《淮海集·补遗》卷二)“……家叔已赴滨州渤海知县,祖父在彼幸安……”相符。朱氏县君墓志中有“定,信安军判官。……定以进士登科而行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三,哲宗元符元年(1098)十月条下:“权殿中侍御史邓棐言:'新除京东路转运判官秦定,顷缘姪观与苏轼、苏辙厚善,遂权监司。乞罢新命。诏定知濠州。’”这是宋史文献中秦定为淮海公叔父的明确记载。据《秦少游年谱长编》淮海公元丰二年(1079)四月从高邮出发,到会稽(今绍兴)叔父任所看望承议公,至当年岁末返回高邮。元丰三年(1080)有《与孙莘老学士简》:“……越州祖父得书甚安。顷蒙教以先至会稽迎侍祖父还家,家叔径入都。甚荷留意,已封所赐教,取禀于越州矣。……。”元丰四年(1081)《与苏公先生简》“……而自春已来尤复扰扰。家叔自会稽得替,便道取疾入京改官,令某侍大父还髙邮……。”宋选人经磨勘升为京官,称改官。按选人七阶三任六考改官定例,推断定公会稽任官约始于熙宁十年至元丰元年(1077-1078),其差遣并非县尉初官,很可能是越州府的幕僚职官,其前应该还有两任差遣。淮海公越州省祖父将归高邮,遂买舟辞别程太守(程师孟,字公辟,1015~1092,苏州吴县人),作有《别程公辟给事》诗,程公有次韵:“君家仲父早相从,晚接清谈有阿戎……”(《淮海集》卷八附),据此定公排行第二明甚。若按《朱氏县君墓志》所述,朱氏县君卒于熙宁七年(1074)十月,其次子定为信安军判官,丁母忧二十七个月,约熙宁十年(1077)年初服除,其复职时间也与淮海公叔父定公任职越州的时间相吻合。

季子察,詠公墓志和朱氏县君墓志无更多说明。

女三人,长女早逝;次适酸枣进士李潨;季女适本郡刘绶,亦先公而逝,当在朱氏县君葬后。关于詠公次女所适酸枣进士李潨,前有学者从籍贯地等考证,即淮海公为作《李状元墓志铭》的元祐三年殿试榜首李常宁(1037-1088),字安邦。李常宁可能是其为应举而后改之名。在宋朝改名还是较常见的,特别是书生为应举而改名。在元祐三年李常宁榜中,就有相似的例子。《全宋文》卷四六七五中黄次元所撰《朱孝子墓亭记》:“(孝子朱氏讳道诚,子)扬善,后改名冕,李常宁榜蒙恩,官至宣教郎、权守融州。”北宋最典型的改名案例当属大臣邓洵武(1057-1121)由“邓平”改名“邓洵武”,见杨时(1053-1135)《龟山集》卷二十五《邓文伯字序》:“武阳邓平更其名曰洵武,间而语予曰:平之名久矣,未有知其为倒士也。梦有神人吿我曰:'子之名平,其字倒士,使子之困穷也,殆以是夫!’予觉而异之,徐而思之,意者殆天将启予乎?吾困穷之病将由此有瘳乎?不然,何神之吿我详而警我之至也。越明,乃以洵武易之。吾子姑为我字之,以相神之惠,斯亦故旧之义也。子其无辞。”李状元公自皇佑年间(1049-1054)就解试中式,困于省试三十余年,其最后所以能中状元或许有常宁,字安邦这个对上者吉祥名字的作用。状元公的父亲永昌公(其名字也很吉祥)初仕为从事郎、鼎州司户参军。鼎州为今湖南省常德市,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鼎州。据传是因武陵县境,在沅澧二水汇合处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间”。巧合的是“潨”字就具有水流会合的地方之意。状元公最初之名或与鼎州有关,亦有可能。詠公墓志中李公所谓“进士”,实为“乡贡进士”之尊称,即解式中式者,非进士及第。淮海公姑母秦氏后李状元四年于元祐七年(1092)卒,按常理秦氏与李状元年龄相当或略小几岁,当生于1037年略后。今河南省延津县城西入口附近的小潭乡小潭村存有李状元花园遗址一处,李氏家庙一座,庙前有《普济庵碑记》一通,状元坟碑林中遗留残碑一通。

孙八人之名观、震、鼎、升、蒙、涣、益、兑,以及《朱氏县君墓志》中所提到的孙女巽、渐皆是《周易》中的卦名。秦氏历世有信佛、道的传统,包括元化公的字“元化”,和淮海公最初的字“太虚”皆为道家用语。元化有造化,天地的含义,唐·陈子昂 《感遇》诗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太虚谓空寂玄奥之境;谓广大的宇宙;也谓老庄哲学中的“道”,即世界的本源。宋·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因此詠公之孙及孙女以周易卦名命名,并不奇怪。其实,宋朝人以《周易》卦名来命名也是常有的。如南宋教育家欧阳守道(1208-1272),字公权,一字迂父,初名巽,晚号巽斋,学者称巽斋先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其传中有:“……初名巽,自以更名应举非是,当祭必称巽……。”此段大意为欧阳守道最先取名“巽”,自己更名以应举感觉不当,在进行祭的时候,还是自称原名“巽”。

詠公墓志里所记八个孙子中,没有淮海公的两个弟弟觌、觏之名,这是一些研究者质疑墓志真伪的重要疑点。宋代墓志中记载子孙名姓和传世文献不符的情况时有存在。因为墓志撰写、刻石总是在某一个时间点,所记载的也只是彼一时刻的实况,墓志里所记载的官职、名讳后来时有发生变化。淮海公兄弟三人,观、觌、觏,名字均取“见”字偏旁,传统认为他们的名字是元化公欣赏太学同舍王观极其堂弟王觌的才华,而以两王之名为己之子命名。《淮海集》《李氏夫人墓志铭》云:“至和中,先君游太学,事安定先生胡公。岁时归觐,具言太学人物之盛,数称海陵王君观及其从弟觌有高才,力学而文,流辈无与比者。余时为儿,侍左右,闻而心慕之,愿即见,盖不可得。后数年,二君相继举进士中第,其试于有司,皆为开封第一。名实既发,所与皆一时之豪。余遂以故人子获从之游。”清小岘公秦瀛先生《淮海先生年谱》案语说:“《李氏王夫人墓志铭》但言元化公称赞王君观及其从弟觌,而不言名先生。名先生之说,见于旧谱(指毗陵洛阳支淇公所撰之谱)。然王君观从弟名觌,而先生之季弟亦名觌,或取二王之名,先后以名其子,似可信也。”旧说自然是可能的,但也只是一种推测,小岘公案语中带有一丝怀疑,但先祖们这样说,似乎也有一些道理。以上旧年谱中称季弟为觌,恐源自宋史《秦观传》中的笔误。对此专家们已有考证:秦觌,少仪公为仲;秦觏,少章公为季。宋代墓志中记载子孙名字和传世文献不符合的情况还有:如皋的龙图阁学士王觌家族之例,即淮海公所作《李氏夫人墓志铭》中所记的王观和王觌家族。《嘉庆如皋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墓》记载明嘉靖三年(1524),时王龙图阁学士家族在如皋已查无后裔,王氏族墓遂没于僧茔旁,知县梁乔升经考后出土墓志。后“封诸王墓,题石墓前,缭以周垣。复为立祠,其中题先生春秋祀之,请太史伦公为碑记。”现有四方墓志实物存于江苏如皋定慧禅寺。王家世系比较清晰,其中以王觌的阁职最高,终龙图阁学士,公即淮海公所撰《李氏王夫人墓志铭》中的请托者,元化公太学同舍王观之从弟。王觌的祖父王载有二子王惟清、王惟熙。王惟清子王观,王维熙子王觌、王晛。王观、王觌、王晛三者的名字,可能也是后改的。宋·丁宝臣《宋故赠大理寺丞王君墓志铭》即王载的墓志铭(至和二年十二月,1055,全宋文卷九三二):“孙男三人:曰慤、曰愿,举进士,曰志,尚幼。”这里慤、愿、志,分别对应其后王载的两子王惟清和王惟熙墓志铭中的观、觌、晛。至和间,王观、王觌已在太学多年,元化公得以在太学和他们结识,此时已改名为观和觌。而王载墓志中,记载的则是他们最初的名字。巧合的是詠公墓志铭的撰者孙觉莘老也是《司封员外郎王惟熙墓志铭》的撰者,撰该志时间大约在宋嘉佑八年(1063),所用官职为将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编校史舘书籍孙觉撰。此墓志铭中王惟熙之子书为觌和晛。由此得一旁证,詠公墓志里八个孙子的名字,或许就是最初由长辈给他们起的名字,而秦觌、秦觏之名很可能是后改的,两人原来的名字很可能就在詠公墓志里除淮海公观之外的七孙之中。其改名的原因可能还是为了应举,恐借淮海公观和王氏观、觌兄弟名字的“见”字偏旁寓意兄弟都能进士及第,毕竟王观、王觌曾经先后举进士为开封府第一。这里的“见”字旁是否隐喻希翼举进士到最后一关能参加殿试亦或觐见到皇帝,不得而知。少仪公觌和少章公觏的名字出现的最早文献在元祐初期,亦即淮海公进士及第后任蔡州教授期间。元佑二年秋(1087),少仪公觌和少章公觏为举进士开始客居京师,从游于黄庭坚、张耒之门,家构小室,并请黄庭坚为之命名,曰“寄寂”。《淮海集》卷六有诗《觌、觏二弟作小室请书鲁直,名曰寄寂,作此寄之用孙子实韵》。

关于家谱中少泉公秦规(旧家谱以为是淮海公长兄,非是),实为淮海公叔父定公之子,墓志志文失载原因或同少仪公觌和少章公觏为后改之名,亦或某些学者认为的其也可能为詠公卒后定公所生之子。秦规之名,在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有记载,南宋绍兴八年(1138)至十年(1140)为右朝散郎(宋文臣二十一级)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市)通判,如果和《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中秦渊之父为同一人,则1148年前已故,其终官为右朝奉大夫(宋文臣第十九阶)。按朱氏县君夫人的墓志,詠公去世之前出生的八个孙子的名字也出现在县君夫人的墓志中,则这八个孙男生于元丰四年(1081)以前,因该墓志记载其葬期似在该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倘若绍兴八年建康府通判秦规是詠公去世前已出生的八个孙男中年龄较小的之一,按宋文臣年七十致仕,理论上其达致仕的时间最晚可至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而朝散郎建康府通判秦规绍兴十年(1140)任期结束后迁一官可至朝请郎(宋文臣二十级),三年左右(1143)再迁一官至朝奉大夫(宋文臣十九级),卒于官还是有可能的。如此推测则规公去世时间可能在绍兴十三至十五年(1143~1145)之间,因渊公需为父守制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后才可参加省试和殿试。据上推断绍兴八年至十年的建康府通判秦规可能为《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中秦渊的父亲,即淮海公堂弟。此外,南宋《嘉定鎮江志》和《景定建康志》有名秦渊者做过润州(今江苏镇江市)教授和建康府通判(乾道六至八年1170-1072),从其任职年代时间上看,与淮海公堂侄秦渊可能为同一人。

詠公孙八人中除淮海公名观之外,震、鼎两名亦出现在淮海公《睡足寮寄震、鼎二弟》(《淮海集》卷十)的诗题中,该诗:“与物无营但欲眠,客来从笑腹便便。秋生淮海凉如水,得句还应梦阿连。”此外《淮海集》卷七中尚有《睡足轩二首》,其一:“长年忧患百端慵,开斥僧坊颇有功。地撤蔽亏僧界净,人除荒秽玉奁空。青天并入挥毫里,白鸟时兴隐几中。最是人间佳绝处,梦残风铁响丁东”。其二:“数椽空屋枕清流,一榻萧然散百忧。终日掩关尘境谢,有时开卷古人游。鸣鸠去后沧浪晚,飞雨来初菡萏秋。此处便令君睡足,何须云梦泽南州。”据三首诗的诗意皆为淮海公秋季掩关时所作,从后二首诗中推断“睡足(轩)寮”可能指醴泉寺(也称光孝禅寺,即今高邮镇国寺),淮海公曾作《醴泉开堂疏》(《淮海集》卷三十二),而淮海公岳父徐公生前为之檀越首(该寺最大的施主,《淮海集》卷三十三《庆禅师塔铭》)。徐培均先生《淮海集筏注》考证上述诗为元丰元年淮海公赴京师秋闱不得解回高邮后所作:“震、鼎二弟,生平无考,盖为从弟,叔父定所生。据《秦谱》,元丰初,定为会稽尉,震、鼎当随居任所,故少游作诗寄之也。”然据此以说明震、鼎为淮海公从弟似证据不足。作于元祐六年(1090)左右的《寄少仪弟》(《淮海集》卷九):“一隔音尘月屡迁,忽收来问涕澘然。栖迟册府吾如昨,流落江村汝可怜。梦里漫成池草句,愁来空诵棣华篇。卑飞暂尔无多恨,会有髙风送上天。”这首词的“池草句”和《睡足寮寄震鼎二弟》中的“梦阿连”所用典故皆来自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一次生病,因梦见从弟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佳句。因此“阿连”、“池草句”,即可指从弟,也可以用在同胞兄弟身上。除《睡足寮寄震、鼎二弟》之外,淮海公诗文中再无与震、鼎二弟相关诗文,淮海公也无诗文与其他堂弟往来。既然淮海公寄诗与震、鼎二弟,两人诗文造诣应也不错,有学者认为震、鼎二弟可能分别是觌、觏二弟;而震、鼎则为他们改名之前的名字,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前人从“寄”字上认为,震、鼎不在高邮,却不知淮海公掩关时没住在武宁乡左厢里的家中,而是暂住在距家有四十余里高邮城西的醴泉寺。掩关与“闭关”近义,需持续一段时间。淮海公赋诗时应是离家已有一段时间了,或许有些想念家里亲人,故托人带信联系并附诗。

在詠公墓志中孙女四人,曾孙二人,曾孙女三人。孙女比《朱氏县君墓志》多出二人,曾孙多出一人,为朱氏县君葬后出生。后增的两孙女当为淮海公的叔父所出。《宋故长乐县君朱氏墓志》中曾孙名字虽漫漶不清,当指淮海公之子处度公湛。曾孙女蘩、蕴、藻为草字头,皆寓意子孙繁昌。按《淮海集》所述,此三曾孙女中至少两人为淮海公所出,其中一适宋朝江阴望族葛书举之长子葛张仲,一适北宋太史范祖禹次子范温元实。另据《淮海集》卷二十八,淮海公作于元祐五年左右的《贺崔学士启》有:“……某谬联服役,叨预婚姻。顾罪悔之方虞,幸依归之遽获……”,秦家似与高邮崔公度家族亦结为姻亲。“幸依归之遽获……”句,示淮海公家族有女嫁入崔家。

公清慎祗畏,莅官行己,有学士大夫之风。居里巷,遇人虽少且贱,竦然若不克当其意。老而阅佛书,自恨知之已晚,手抄口诵,不舍朝夕。尝市马于所,知不立券,主者欺之,三偿其直不为悔,行多类此雅志好儒子孙皆畀从事于学。子定,中进士第。观尤有文,苏子瞻称之。

按:公清廉、慎谨令人敬畏,居官行事有学士大夫之风。居里巷,遇人虽少,且地位低下,但待之以礼。老而阅佛书,自恨知之已晚,手抄口诵,不舍朝夕。曾经在家买马交易,没立字据,受卖者欺负,偿付三倍价钱不后悔。行义多如此。公雅志好儒,子孙都有学行。子定,中进士第。观尤有文,苏子瞻称之。末两句是该志主指向淮海公家族的关键。

以五月廿一日葬于扬州江都县之东兴乡马坊村。

按:詠公下葬时间不言年份,当在元丰六年,定公从渤海扶柩归乡后即与朱氏县君合葬。

铭曰:凡世之生,鲜能自克;众归吾仁,吾岂无得。秦公驯驯,以礼下人;无怨无恶,廉清没身。天实报之,有子有孙;子则是矣,孙其奈何其文璨然,苏子之嗟;邑里赍咨,愿公有后。西山之阿,虽埋不朽。

按:该铭遣词造句风格方式与孙觉莘老为王惟熙墓志铭所撰相似,王公墓铭曰:“仕不习法,治或阔疏;习而精深,有刻有拘。/其孰如君,质有信厚;施用不疑,宽而能守。/先帝陟君,天下之平;宜君百年,眀清邦刑。/岂其柅之,半途而止;是将又兴,君实有子。”(孙叔彦先生著《孙莘老先生年谱长编》,中国文艺出版社,2010年,84-86页)

金陵袁居中刻

按:金陵袁氏家族为刻工世家,有袁文雅、袁成、袁居中、袁仲亨、袁仲才等匠人(程章灿著《石工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2页)。其中袁居中宋元祐六年(1091年)曾刻《金陵杂咏》、绍圣三年(1096年)正月刻《勾容县礼教坊管忠顺等修塔记》、绍圣三年五月刻《贤劫文佛名经》(曾毅公撰《石刻考工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54页)。詠公墓志刻碑在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安葬之前,时间上与金石文献中金陵袁居中所生活年代基本吻合。

《宋故长乐县君朱夫人墓志

尚书祠部员外郎允秘阁校理……李□撰

夫人朱氏,扬州高邮人也。廿□归同□秦君詠,秦君仕为/内殿崇班,以恩封夫人长乐县君。父□不仕。子男三人,曰/完,蚤卒;曰定,信安军判官;曰察。□□□□,长蚤卒,次适酸/枣李潨,髙邮刘绶。孙八人,曰观,曰震,曰鼎,曰升,曰蒙,曰涣,/曰益,曰兑。孙女二人,曰巽,曰渐。曾孙一人,曰□。曾孙女三/人,曰蘩,曰蕴,曰藻。熙宁七年十月廿□日,秦君监南剑兵/,夫人年七十有一,卒于官舍。以元丰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于江都县东兴乡之原。夫人温□□賢,行女子之所/难者,行之不疑,以终厥身。□□□□□秦君母蓬莱太君/谢氏,所生崇德太君习氏,皆□□□□□人身,濜妇事(應)有/。完等子既游学,乃痛自贬,□□□□□□,其后完□好学,/有行义闻,虽不幸以卒,□□□□□□□□□(德善可誉)/也。定以进士登科而行学□□□□□□□□□□□□/。观聪悟有明識文高□□□□□□□□□□□□□□/皆非夫人出,而愛□□□□□□□□□□□□□□□□之人/有爲怨仇者虽谓□□□□□□□□□□□□恩而好/施□□善御能器而有終□□□□□□□□□诵其书/,非淡志未賞而卒。呜呼!□□□□□□□□。

铭曰:□□□□,□子一愛,□□□□,□事□核。□□穷凶,□□□□,夫人□□,孰将兴隆。□□□□,□□□□,□□□□,善则多有。□□□□,□□□□,□□□□,□□幽宫。

注:□中字虽漫漶,依残字据上下文依稀可辩而补充。

按:朱氏县君墓志中内容与詠公墓志相合,因朱氏县君去世早于詠公,也透露很多信息,如:长子完公的游学和蚤卒,定公的游学和进士及第,官职的变化,詠公可能的致仕时间,子孙,特别是女性子孙的名字,期间家庭子孙的增加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朱氏县君夫人熙宁七年(1074)十月去世,直到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二十一日才正式安葬,可能与淮海公亡婶同时安葬。淮海公在《与苏公先生简》(1081)中有:“……又安厝亡婶灵柩在扬州,且买地,趁今冬举葬……”。朱氏县君卒年与葬期相隔七年之久,或许由于詠公致仕,定公丁母忧解职,家庭收入大幅度减少,子孙不断增加,家庭经济拮据;而定公复官后又无暇顾及所致。在朱氏县君墓志中还透露很多一般公开文献中少见的私人信息,如墓志中还有两位先祖太夫人蓬莱太君谢氏和崇德太君习氏。由于墓志漫漶,虽不能准确的确定朱氏县君夫人和两位太君的关系,但从常理上蓬莱太君谢氏是詠公秦君的嫡母,而崇德太君习氏可能是詠公的生母。在詠公墓志中没有提及其母家,是否是这种情况尚需进一步考证。如果是这种情况,则詠公的父亲玫公至少有两位夫人,而詠公则可能为庶子。另从朱氏县君墓志中推测詠公似乎也另有侧室。

三、关于墓志铭的撰写者等

《宋故内殿崇班致仕秦公咏墓志铭并序》为朝奉郎直集贤院权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畿内劝农事上骑都尉借紫高邮孙觉撰。

按:孙觉(1028-1090),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宋史有传。皇佑元年(1049)进士及第,终官于龙图阁直学士,左朝散大夫、提举灵仙观。孙莘老撰秦公墓志铭时所用的官职在任不到一年,元丰四年(1081)夏,孙公知徐州,元丰五年(1082)秋,移知应天府,元丰六年(1083)六月,自应天府召为太常少卿(孙素颜著《孙莘老先生年谱长编》)。孙莘老与秦家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和元化公年龄相仿,皆为儒学大师胡瑗(字安定)的弟子,其年少时在湖州从学于安定先生,而元化公赴汴京游太学师从安定先生。有学者据《淮海集》等文献分析,孙莘老可能是淮海公徐夫人的姑丈,是承议公的晚辈,元化公与其同师安定先生,淮海公是其门生,有这一层亲密关系,请其为秦咏公撰铭是非常合适的。关于孙莘老撰墓志铭时所用官秩,馆职、差遣、勋位和官服详解如下。朝奉郎为宋文臣寄禄官职阶名,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九月,由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阶改,为文臣京朝官三十阶之第二十二阶,靠此拿固定的俸禄;直集贤院为负责修撰、整理、校勘经籍图书的三馆之一,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头衔;权知应天府,暂代理应天府知府,此为差遣。因应天府是宋时陪都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为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的门户,因此兼任南京留守司公事畿内劝农事,主管辖内农业事宜;上骑都尉为正五品勋位;借紫,宋元丰朝四品以上服紫,未至四品者特许服紫以示尊贵,称为借紫。

志文所载书丹者为奉议郎充棣州州学教授赵挺之。

按:赵挺之(1040-1107),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赵明诚(宋金石学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丈夫)之父,宋徽宗时曾任尚书右仆射,即宰执之一。熙宁建学,赵挺之选授登、棣二州教授(《宋史·赵挺之传》)。“熙宁兴学”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元丰元年(1078)政府通令各州、路、府设学官五十三员,加强兴办地方官学的专职机构和人员。元丰末赵挺之通判德州(元丰七至八年(1084-1085)在任上,官秩为奉议郎,黄庭坚元丰八年有诗《寄怀赵正夫奉议》, 见宋·黄㽦《山谷年谱》卷十八),希意行市易法,时黄庭坚初监德安镇(元丰七年,1084,夏秋始),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元祐初赵挺之召试馆阁,苏轼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据《宋史·赵挺之传》和《苏东坡全集》《正文·卷五十五·奏议十二首》),赵挺之与黄庭坚、苏轼生嫌隙于此。按上述史实,赵挺之任德州通判的前一官,在元丰六年时(1083)为棣州教授,与其为詠公墓志书丹时的官职、时间吻合。赵挺之与淮海公的叔父定公熙宁三年(1070)叶祖洽榜同年进士及第,且挺之为高第。时两人同在京东东路,棣州与滨州很近,相邻为官,由定公请其为父墓志书丹是可能的。赵挺之还书有《宋故通议大夫充宝文阁待制上柱国南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戸致仕韩公墓誌铭》,有拓片存世(韩宗道,元符二年,1099,金石萃编142/7;北图41/11)(如图所示,为对比方便将詠公墓志铭拓片照片同时附上)。两墓志铭所书从字体上看还是很相似的,秦公墓志铭保存的好些,字迹更清楚,刻写的更精致。

志文所载墓志题盖者奉议郎武骑尉孙升。

按:孙升(1038-1099),字君孚,孙莘老之族侄,治平二年(1065)与族叔孙览同科登进士第,曾任签书秦州判官,经多次迁升后至中书舍人。刘延世(字玉孟,号述之,临江新喻人)曾录所闻孙升之语著成《孙公谈圃》。题盖时,孙升仅有奉议郎官衔(正八品)和武骑尉之勋位(从七品)而未书实职,恐因故闲居。孙升与淮海公密熟,元祐年间在汴京,淮海公为其代写了多篇晋官后的谢上表或启可证,如:《淮海集》卷二十七中的《代中书舍人谢表(孙君孚)》、《代中书舍人谢上表》、《代南京谢上表(孙君孚)》和《淮海集》卷二十九的《代谢中书舍人启》等。

以上表明秦公墓志铭文的撰写者等都和秦家,特别是淮海公密切来往,请这些学士为詠公墓志撰文、书丹和题盖是合情合理的。

《宋故长乐县君朱夫人墓志》的撰铭者。

尚书祠部员外郎允秘阁校理……李□撰。

按:以淮海公的亲友圈线索,《宋故长乐县君朱夫人墓志》极有可能是李常撰。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是孙莘老儿女亲家,其长女嫁与孙莘老之子孙瑞(字子实)。李公还是淮海公师友黄庭坚的舅父,而黄庭坚的原配则是孙莘老长女孙兰溪。李公择少读书于庐山白石僧舍,后与孙莘老同年登皇佑元年(1049)进士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进士及第后,授防御军事推官权江州军事判官。李公择为官早期,特别是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与承议公在南康军(治所星子县,即今庐山市),相邻为官,同属江南东路有所交织,且李公的李氏山房就在庐山。淮海公皇佑元年末生于九江,其年幼时,李公择正在江州任上,与承议公是邻州同僚,公务上可能有所交往。其与淮海公家族的友情可能始于此,而后增谊于孙莘老之关系。李公所撰墓志对詠公称谓秦君也体现了其间的关系。

据徐培均先生《秦少游年谱长编》考证熙宁末李公择知湖州,将离任徙齐州时,淮海公于熙宁九年(1076)有访湖州并陪李公同观金地佛牙经历,有诗《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淮海后集》卷二)。其后另有《怀李公择学士》(《淮海集》卷七)、《寄李公择郎中》(《淮海集》卷八)、《呈李公择》(《淮海后集》卷四)等诗。元祐五年(1090)二月二日李公卒于陕府阌乡县(今河南灵宝市)赴成都府知府道中,淮海公为李公撰有《李公择行状》(《淮海后集》卷六)。行状中记载李公知湖州后,迁尚书祠部员外郎赐五品服(此官职与朱夫人墓志李氏撰者所署官职高度密合),徙知齐州。李公离开湖州赴齐州任职时,淮海公返高邮,顺路搭乘李公官船一同离湖州,两人在京口渡口遇诗僧参寥。此次淮海公访李公极大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祖母请铭,二是想请李公引荐予苏轼、苏辙等学士。李公元丰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撰有《屯田员外郎刘涣墓志铭》(陈柏京编著《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31-34页), 墓主刘涣(1000-1080),字凝之,号西涧居士,宋筠州人,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为颍上令;以刚直不能事上官,弃去隐于庐山之阳,欧阳修曾作古风《庐山高》以美其节。该墓志铭上李公的名衔是提点淮西刑狱公事、朝奉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允秘阁校理借紫建昌李常撰,此名衔与朱氏县君墓志所撰名衔相似。朱氏县君墓志在李字之前漫漶的多字无法辨认。

四、关于撰写墓志的请托者

詠公墓志中没有明书墓志的请托者。朱氏县君墓志后半部分漫漶严重,部分字难以成句,也无法判断有无请托者。但两墓志的行文中都对淮海公赞赏有加。淮海公为其祖父母的承重孙,以淮海公与两撰铭者孙觉莘老和李常公择的特殊关系,由淮海公出面请铭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从上所述,朱氏县君墓志恐为熙宁九年(1076)淮海公专程去湖州请李常公折撰铭。笔者拙作《淮海公祖父卒年考兼谈“淮南诏狱”冤案》结论认为:元丰四年(1081)秋淮海公入京应试之际,无辜受北宋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的事件牵连,没能参加省试即被黜落,返回高邮途中,淮南转运司受诏命在扬州置狱审查。经审理,淮海公无罪开释。后因经济拮据,淮海公短期内应没有再去汴京或他地远游,按理应参与了元丰四年十二月祖母和婶娘的安葬及元丰六年五月祖父的安葬事宜。

综上,通过对宋故内殿崇班秦公詠及夫人长乐县君朱氏墓志的详细分析和释读,表明该两盒墓志所述墓主事迹与传世文献及吾秦氏先祖行迹高度密合。本文也对之前某些学者和宗亲对这两合墓志有关的疑惑进行了合理解释。该墓志的发现和研究对厘清吾宗秦氏族史和深入研究淮海公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呜呼!维扬宝地,远祖存铭。德善尽有,天知回应。尚晓古事,秦氏之幸。缅怀先烈,吾宗隆兴!

公元二零二一年(辛丑)清明于金陵。

(0)

相关推荐

  • 宋代宋氏墓志铭汇编(二)

    宋德军  宋寅生 NO6.宋夫人墓志铭 宋夫人墓志铭 郑獬 夫人宋氏,其先安陆人,自伯祖庠为仁宗宰相,遂居京师,今为开封人.曾王父讳在中.王父讳世基,赠殿中丞.父京,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母刘氏,安定郡君 ...

  • 安健:老虎果果藏晁补之撰碑并书《宋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小考

    老虎果果藏晁补之撰碑并书之<宋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 从金石学.书法学角度来看,唐以后的碑拓收藏价值不大,然名家例外,此宋代名家晁补之撰碑并书之<宋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即是也. ...

  • 魏碑精品:魏故司空勃海郡开国公高猛夫人长乐长公主墓志铭

    2018-09-24 10:52·闻是文化 1948年春在洛阳市马坡村西南尖冢内,与其夫高猛墓志同时被盗出土,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孝昌二年(526年)二月七日葬.志高80.70厘米,广81厘米,厚18 ...

  • 宋 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

          宋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原石原拓,苏东坡苏门四学士试太学正晁補之撰并书,尺寸52*52cm. 如果喜欢,请转发给您的朋友!

  • 宋王君万,秦州宁远人。人。以殿侍为秦凤指挥使。

    ​王君万,秦州宁远人.以殿侍为秦凤指挥使.王韶开边,青唐大酋俞龙珂归国,独别羌新罗结不从.经略使韩缜期诸将一月取之.君万诈为猎者,逐禽至其居,稍相亲狎,与同猎,乘间挝之,坠马,斩首驰归以献.甫及一月, ...

  • 那么多学者专家研究《秦公簋》,热点是什么?铭文艺术价值如何?

    穿过历史的风云,来到了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青铜器<秦公簋>,自1917年出土后,百余年来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为何呢? 循着前行者的足迹,我认真学习研究秦公簋的有关资料,索隐求真,去理解 ...

  • 秦公故里尋跡之旅

    05-09 2021年5月3日一5日,我們跟隨何老師,師母到師祖秦公秦咢生的故鄉一一惠州,開始訪尋書跡之旅. 早上9點出發,一路向東,中午直達西湖景區,在西湖邊上的"西湖賓館"午膳 ...

  • 外狂内谨的章次公(下)

      (五)"鬼变成人' 一九五五年时,中医第五门诊部(青海路)与全国一样掀起了"评三家村"政治运动学习的高潮,小组内同志们在思想上显得既严肃又紧张,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在 ...

  • 外狂内谨的章次公(上)

    章次公像 (一)酒后挖脚 古人扪虱而谈天下事,章氏则是引觞而挖脚,斯时则解衣磅礴,狂言惊座.此事我闻之已久,他又是我的师叔,当然极熟,但亲见其事,则在丁济华邀我饮酒高歌的座上,他频频击节称赏,举杯倾壶 ...

  • 利物浦松懈了?提前夺冠已经见曙光,萨拉赫与马内开始抢班夺权?

    利物浦松懈了?提前夺冠已经见曙光,萨拉赫与马内开始抢班夺权? 随着主场3-2战胜西汉姆联,利物浦距离梦想中的英超第一冠已经越来越近,可能在3月份球队就会提前拿到英超联赛的冠军,但是如今的利物浦确实在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