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二)
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
1.总体目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学校发展,直接动机是应对学校发展中的内外环境变化,直接目标是得到各方对办学的支持、调动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分析诊断学校发展环境的变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寻找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在克服问题中不断提升、进步;整合各种办学资源和办学力量,使学校、社区共同承担改进学校教育的责任,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扩展资源和办学力量;提高、凝聚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明确学校发展目标与方向,形成学校发展的行动方案。
2.具体目的。(1)基于诊断。基于诊断的学校发展规划是专业的学校发展诊断与整体的战略规划行为。通常由专家或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对学校的状况作出整体诊断,提出学校发展的建议。一般学校变革由于无法自我超越,则需要邀请第三方进入学校,进行专业的诊断和前瞻性指导,选择具体变革策略。
(2)基于目标。基于目标的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确定目标、规划活动、检测修正、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其源头是计划思想和目标管理理论。一般学校根据政府、自身发展需要确定目标,通过规划落实目标,更需要任务分解,加以具体化落实,尤其应用于新建学校的发展规划,万事皆新,教师需要依此理解明确的发展方向,也需要在构建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中理解价值导向、努力方向。
(3)基于改进。基于诊改进的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学校自我改进行为,学校自己主动寻找问题与不足、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改进行动,最终使学校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不断提升和进步的过程。一般在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强化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尤其是从质量名校走向文化名校的过程中,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化过程当中,主动思考问题与不足,加以改进、夯实基础,调动资源,进一步完善学校育人机制,强化学校优质、内涵发展方向。
图为在山东诸城第一初中调研
(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原则
1.客观性。(1)客观分析办学历史,在继承中发展。编制学校发展规划必须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对学校的办学历史按其不同的阶段进行客观透彻地分析。了解历史、以史为鉴、继承传统、弘扬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持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不同时期办学的成功与失误,才能获取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东西。
(2)客观判断优势与困难,准确定位。既要客观看到学校发展优势,又要充分估计到学校发展的困难。要对照优势找差距,迎着困难思对策,要对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困难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相对优势,哪些是暂时优势;哪些是长期困难,哪些是暂时困难,哪些是可培育优势,哪些是可能再生的困难。只有对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和困难做到客观分析,才能给学校以准确的定位,找到自己现在的坐标,才能借势发力克服困难。
2.科学性。(1)从国家方针政策中寻求发展策略。编制学校发展规划必须遵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学会从政策中寻求策略。抓住政策所带来的机遇,借政策东风,培育学校的发展优势,用政策之力,克服学校发展中的困难。
(2)以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将教育规律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同的学校其地理位置、教学设施、管理水平、师资质量、生源状况存在的差别很大,因此,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时,必须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脱离校情的目标是空想,违背规律的做法也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可持续性。(1)分解长远目标,渐变中产生突变。长远目标与学校的现状相比差别越大,其实现目标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其历程就越艰辛,变革就越大。因此,对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应该分解成阶段性的一个个子目标。而且子目标之间的“高差”要适当。前一阶段的目标要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奠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确保学校在相对稳定中寻求一个个突破,在渐变中产生一次次飞跃。
(2)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有后劲和空间。编制学校发展规划要认真分析现实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要将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注意资源的优化配量,为明天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后劲。
4.协调性。(1)明确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学校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理清头绪,弄清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关系。要首先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主干问题、核心问题,为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扫除障碍。如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说这是学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必须将其列入工作重点,花大力气去抓。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学校的其他工作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协调要素,和谐发展。学校的发展涉及到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学校文化、办学理念、人际环境、教育教学研究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使学校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5.特色性。学校发展必须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否则,难以跻身于名校行列。特色是品牌、标志,是统领学校发展的灵魂。特色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在传统优势中求创新、求突破,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特色可以表现在教育教学科研、师资建设、校本课程、艺术教育、学生社团等多方面。特色,关键是要比别人高出一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6.民主性。编制学校发展规划必须全员参与,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否则,发展目标很难内化为师生行动的动力。编制学校发展规划,不仅是给学校未来发展把脉,也是给全校师生的未来命运定位。教职工作为学校的主人,他们比学校领导更加关注学校的未来,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命运和学校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编制学校规划时,不要几个校领导闭门造车,要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不要怕教职工有偏见,不要担心教职工认识层次低,只要引导得法,不难从中获得真知酌见。另外,对学校已形成的发展规划,要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论证,并且根据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规划作必要的修正,使其在实践中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真正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图为在山东诸城第三实验幼儿园调研
(三)发展规划制定的内容
1.不同国家侧重点不同。英国学校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制订过程一般是是:检查学校的一系列功能;决定优先发展项目;创建和认可一种规划;起草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和成功标准;实施规划;检查实施过程;检查实施的成功度。
澳大利亚的学校发展规划重点内容有:强调与学校有利害关系的人的共同参与,参与规划过程的具体细节,例如谁参与和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学校简要介绍,包括对学校的描述和对学校环境的分析;学校使命的陈述,陈述指导原则和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价值观和信念会影响学校简要介绍和对自身使命的阐述;规划目标和策略,学校今后目标的概要;内部检查和评价,简单地描述内部检查的过程,以及对今后规划内容的评价。
丹麦在内容上强调:严密的教育领导、管理、人事福利和发展、组织、处理冲突、学校发展、管理透明度、管理责任心、授权。
2.各国相同的内容。(1)学校现状分析。一般包括学校历史和办学传统,学校发展中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目前面临的挑战,社区及教职工对学校的期望等方面的分析。现状分析是学校规划制定的现实依据。
(2)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在不同学校的办学规划中,这一部分的表述存在差异,但以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指导思想三种表述居多。主要内涵为: 三个面向、四有目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3)发展目标定位。学校发展目标主要由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两方面构成。办学目标是指学校准备在将来多久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其中重要内容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则是学校希望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很多内容是由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的。
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创建的需要,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明确完成优先发展项目所需的时间和条件。确定每项优先发展项目的标准应重点考虑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过多,要选择对学校发展能产生关键影响的项目,一般以三至五种为宜。
(4)行动计划。制订每一个优先发展项目的行动计划,落实责任到各个部门,部门根据优先发展项目制订的行动计划是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的关键。
(5)监控和评价。监控和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包括各项计划的实施状况和目标达成状况。
3.我国制定发展规划的内容。在我国,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通常包括三部分和四方面的内容:三部分是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四方面的内容是学校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系统。
学校发展规划的三个构成部分密切关联。总体发展规划决定着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要服从总体发展规划,同时又影响着总体发展规划;校园规划一般要围绕和配合总体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去进行,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总体发展规划、课程和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现状分析是对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进行全方面梳理,明确在同行中所出的位置,现有的优势、劣势;学校发展目标是陈述学校在某一时段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指学校要办成什么性质和类型以及什么水平的学校;发展任务是规划的主题部分,即学校选择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领域;保障系统就是指为服务于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必要资源及其相关制度、措施。
图为在山西吕梁调研
(四)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步骤
1.组织机构。(1)成立起草工作组并明确分工。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业务副校长担任;组员由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擅长教育写作的专家组成。明确分工,确定会议召集人,工作协调人;信息反馈联络员;每部分起草主笔人;统稿人;一审、二审、三审人员;最终定稿人等。
(2)成立检查监督委员会。由政府督学、校长、副校长、教工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代表等组成。由起草专家代表或政府督学牵头,负责检查监督规划执行情况。每年最低检查一次,并写出详细的督察报告报送校长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要不断对总目标、子目标及实施策略进行调整、丰富和完善,以便更好更有创造性地完成各项指标。
2.现状分析。(1)学校发展的外部分析。一是教育发展的形势、政策和理论分析。在做学校发展规划之前,需要了解、分析并明确国家和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发展形势,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倾向和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保证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形势、政策倾向保持一致。
二是学校发展的环境分析。指影响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具体内容有政治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学校未来环境预测等和新的人才需求趋势等。
(2)学校发展的内部分析。一是学校发展的历史分析。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是指总结和提炼学校发展的传统、特色和资源,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
二是学校发展的现状分析。分析学校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学校发展的软件、硬件情况;对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各分项工作进行分析。
三是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学校发展的战略与学校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学校发展规划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面向未来的发展,学校需要在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面对挑战,还要努力寻找迎接挑战,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
3.目标确定。(1)目标维度。方向(办学特色)、程度和时间。三个维度中,重要的是方向,而方向往往又和学校特色的定位相联系。
(2)目标制定要求。与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递进性;目标要适中,不要好高骛远,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的可能;能够分解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形成学校发展的目标体系;有达成的标识(或成功的标志);有测评点和测评标准;有达成度的测评办法等。
目标表述必须清楚、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让人产生歧义,而且必须与学校现实工作相对应;目标描述的是最终结果,而不是过程或活动形式;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有确切的完成形式和明确的责任人;应尽量用数据来说明等。
反映目标系统的众多目标可按层级结构进行分解,从而使各级目标之间产生从属关系、递进关系,显现目标的不同层次。一般地说,高层级的目标往往从宏观角度出发,体现其战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而低层级的目标,往往从微观或中观角度出发,反映出战术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就目标层次而言,有隶属层次(总体、部门、个体等目标)、时间层次(远期、中期、近期等目标)、要求层次(高级的和中级的、低级的目标)。各种不同目标紧密相连,组成了有层次的目标系统,使目标具有某种秩序、策略并能发挥其整合一致的作用。
(3)特色目标选择。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珍贵的、最值得珍惜和总结的东西。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过程时,办学特色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表达,也不是直接增加一些琴棋书画等特长的课程,要思考特色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本质的理念是否适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否是学校长此以往应该坚持的东西。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炼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这项工作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和宗旨,并结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发掘,才能进一步明确。
4.起草。即按成立起草工作组的分工,开始写作《学校发展规划》。
5.征求意见、修改。起草完毕后交审稿人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一审,一审矫正后交予起草工作组征求意见,由起草人进行二次修改。
6.再征求意见、再修改。起草人二次修改后,交审稿人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二审,二审矫正后交予起草工作组讨论通过后公布,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收集后进行整理归类,由起草工作组讨论采纳补充修改内容,由起草人进行三次修改。
7.定稿。起草人三次修改后,交审稿人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三审,三审矫正后交予起草工作组讨论通过后定稿。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后公布执行。
8.起草说明。《学校发展规划》写作完成之后,为便于汇报起草工作,解释有关问题,使阅读者迅速掌握要点,进而进行沟通交流和征求意见,要拟定起草说明。起草说明的内容一般包括:制定规划的依据及原则、总体目标设定、细化分解的目标、解释有关概念、需要补充和说明的问题等。
图为在厦门二中调研
(五)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问题分析简单、片面,回避隐性问题。(1)学校发展问题分析简单化。发现了学校的问题,但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深究问题实质,缺乏整体性思路和深入分析。或者只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忽略学校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或潜在问题。有时候在进行学校问题诊断时,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策略支撑,只是根据主观思考或者会议讨论就草草地得出结论。
(2)事实问题分析的片面化。在分析学校现有的情况时,只看到学校优势和强项,对于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障碍认识不到位。或者只分析本校的劣势和弱项,过分强调生源问题、师资问题等各种客观原因,而不是去深入挖掘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和潜能,这些片面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发展规划的。一些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问题的诊断时,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问题,却没有正确判断和深层次的分析,这样是很难找出相对应的对策,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回避学校存在的隐性问题。一些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也对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罗列和分析,但是对于学校管理层和行政部门的工作作风问题和管理方式缺乏理性的认识。学校诊断不仅仅是对学校存在问题的诊断,还包括对领导班子、潜在资源的诊断,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现状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
2.价值定位错误。有许多学校仅仅把规划当作应付上级政府要求而制定的“文本”,被定位为评比所需要的重要文件,或是教育督导中被检查的对象,或是仅仅关注评审能否通过,不太注重实施。导致学校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根本不考虑规划内在的独特价值,甚至在未弄清学校发展规划的涵义和意义之前,凭着自己的经验理解和想象,去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这样的规划,实质是一纸空文。
规划制定者重点关注的是做事情本身的“结果”,而没有考虑到规划制定后将对学校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3.内容繁多琐碎。一是不经思考照抄时髦用语、自造新词、随意简称等。教育理念很多,需要鉴别各种观念与自己学校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不要将学校发展规划变为各种流行口号的大杂烩。
二是规划内容太注重细枝末节,重点不突出。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一方面要注重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校各个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分配时间和资源,要依据政府的办学质量指标体系和学校现有的发展水平确定需要重点发展的方面,集中突破,带动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措施不具体,缺乏操作性。规划制定措施不具体,无法操作。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常常忽略了规划的性质,将操作型部分罗列于战略型规划中,使操作型部分无法深入展开,具体措施和分段实施步骤难以很好地落实,甚至形同虚设。
5.缺少相关者参与。研制学校发展规划需要校长或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员工、家长、专家等共同讨论、共同协商。尽可能在培养什么人、培养到什么程度、遵循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发展规划对于学校来讲是一份“宣言”或是“承诺”,是学校根据国家的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对最终教育结果及相应过程的一种预设,这样一种结果的获得以及相应过程的实施,需要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
6.缺乏一致性。规划的文本必须围绕一个焦点性的问题,致力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但一些文本看起来内容很丰富,条理性也比较清晰,但是,各个部分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只不过堆积了在未来拟解决的互不相关的几个问题而已。当规划缺少一致性的时候,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学校会“四面出击”,抓不住重点,不能对问题做轻重缓急的处理。
7.忽视变革规律。学校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的特点。教师具有抵制变革的天性,从抵制变革到拥护,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漠视到参与,从个别参与到集体参与,这其间任何一点变化,都绝非易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忽视这种变革的规律,就极有可能遭遇失败。在学校规划的一些文本中,常常有一些“雄心壮志”式的表白,如拟在3年的时间内就使学校成为省内“一流”学校,打造成“品牌”学校等,反观其文本,不难发现,他们既没有找到“真问题”,也没有针对问题而进行一致性的专业规划,如此“表白”,也只能是痴人说梦般的“独白”而已。
图为在浙江乐清育英学校调研
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一)建立健全保障系统
1.组织保障。如学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保障等;
2.队伍保障。如师资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保障的等;
3.条件保障。如学校硬件建设,经费的保障等;
4.制度保障。如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方面的保障等。
(二)制定各部门行动计划
1.部门规划应具有的特点。具体、可测量、可完成,真实、联系学校实际,确定时限、可以评价、可以检查。
2.部门行动计划要详细。要达到的目标,如学校整体目标、各个部门目标等;任务,如具体说明为达到目标各个部门必须采取的行动等;负责实施这项行动的人;实施行动、监控和检查所需的时间;成本问题,如教职员工所需时间、经费和物质资源、培训成本等。
3.目标和行动应有清晰的成功标准。标准可以是学期的标准和年度的标准,也可以是整个三至五年规划时期的标准;标准尽可能使量化的;标准应当具有挑战性并且可以实现。
(三)建立监控和评价机制
学校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管理提升的过程,实施监控和评价有助于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计划。每个学期或学年结束时,都应让检查监督委员会指定人员检查和评价规划实施的效果。
监控评价的一般程序:首先各部门负责人应向检查监督委员会提供计划实施的自检评价报告,评价主要说明目标是否达到,经验和教训是什么,对以后工作有何启示等问题。然后再由检查监督委员会指定人员全面检查或抽检,并写出详细的督察报告报送校长及政府督学,以促进规划准时实施和完成,促进学校实现既定目标。这样的评价会对下个学年规划的实施具有督促、矫正作用。(全文完)
(本文收录于我的专著《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中,并与《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一同出版发行,淘宝及全国各大网站均有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