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易》论孝道之一
“孝”从何来?
“孝”作为一种思想理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一变的。“孝”的理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伴随着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形成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是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基础的,氏族公社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没有严格意义的个体家庭。母系氏族时期,只有一定的婚配限止,而没有婚姻制度,社会实行以女子为中心的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虽然在母系氏族全盛时期出现了对偶家庭,但这种对偶家庭只是以两厢情愿为基础的相对稳定的婚配形式。其特征仍是以女子为中心的、不受约束的婚配形式,而且仍是建立在原始共产制经济基础之上,没有家庭所有财产的婚配形式。所以对偶家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家庭。恩格斯说:“这种对偶家庭,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不能使人需要有或者只是愿意有自己的家庭经济,因此它根本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共产制家庭经济解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体私有家庭,“孝”的观念是不会产生的。当父权制逐渐取代母权制,私有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私有家庭也逐渐形成了,于是在个体私有家庭内部,“孝”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了。
原始社会,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们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其所信奉的神灵大都为部落全体成员所共有。而阶级产生后,“家天下”遂取代了“公天下”,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人道亲亲。人道亲亲,故立庙以尊祖敬宗,以收族,从而使“孝”的观念最终发展为孝道。
《周易.萃卦.卦辞》曰:“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其《彖传》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里《卦辞》中提到“王假有庙”,其《彖传》释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周易.涣卦.卦辞》曰:“涣:享;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其《象辞》亦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这里的庙,指宗庙,或称家庙,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后,祖先崇拜的产物。宗庙就是各级贵族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天子的家庙称为“太庙”,是天下最大也是最高规格的庙。天子立庙就是“家天下”的象征。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萃卦》之聚,也象征着阶级的产生以及“家天下”的逐步形成。《易·系辞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尊卑贵贱,就是阶级的标志。阶级是以私有化为基础的,随着私有化的不断深入,“公天下”逐渐为“家天下”所取代,“家”就是“私”的代名词。同时,当私有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人道亲亲”就逐步取代了“天下为公”,人道亲亲则天下为家。《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宗庙的作用在于收族,巩固尊祖敬宗的观念。陈澔集说:“收, 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收族者,聚合族人也,以尊祖敬宗为核心,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来团结族人。天子立庙,致享先王,就是利用自己的地位,凭借宗庙的凝聚力,依靠宗族的力量来巩固统治,为最终实现和巩固王权世袭制奠定基础。故曰“王假有庙”。
“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庙”是形式,“孝”就成为其实质。“孝”产生于对祖先恩德的追怀,对祖先福荫的感恩,对血缘传承的崇拜和敬仰,推而广之为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侍奉。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的根永远在宗庙的所在地,故曰“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叶落归根,人最终都会死的,死后都希望归葬于家乡,名字牌位归于宗庙,这是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情结,也是孝道形成的根据。(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