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提纲背过提高辨证效率
《伤寒论》提纲背过提高辨证效率
一、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桂枝汤(虚人外感,倍芍药加饴糖就成了治疗虚寒性胃病的小建中汤,由此伸引出“虚人病表,先建其中。)
2、麻黄汤八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桂枝汤衍生方、麻黄汤衍生方很多慢慢深究。
二、阳阳病
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经证,无形的热邪充斥全身,可出现四大症,即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主方白虎汤。
阳明腑证,有形的大便秘结阻塞胃肠,出现痞满燥实坚五大症,分别用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三、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主方小柴胡汤,太少合病小柴加桂枝汤,简记柴桂汤;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
四、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下,必胸下结硬。
主方理中丸
五、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六、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主方乌梅丸
黄衍强2021.1.26日整理
心得体会
六经辩证出自于《伤寒论》,理法方药具全,十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如辩证准确,则效如桴鼓,有覆杯而愈之神奇功效,为历代医家必读之经典,
六经为三阳经与三阴经的合称,
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
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
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属于三阳病证,也就是抗病能力比较强,疾病也比较亢盛,属于阳,
反之,如果抗病能力衰减,病势虚弱的,就是三阴病,属于阴,
六经病之中还有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概念,先来简单介绍一下,
传经
传经就是病邪从外而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这其中又分为循经传、越经传和表里传,
循经传
循经传就是一个挨着一个传,比如由太阳经传到阳明经,由阳明经传到少阳经,顺序就是按六经的顺序,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越经传
越经传就是越过一个经,比如从太阳经,不经过阳明,而传到少阳经,或者不传阳明,少阳,直接传到太阴经,越经传的原因,一般因为病邪盛,而正气不足,
表里传
表里传就是相互表里的两条经相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也就是由太阳传入少阴,由阳明传入太阴,由阳明传入厥阴,表里传也是邪气盛,而正气虚,与越经传相同,
直中
直中就是刚刚得伤寒病的时候,病邪不从阳经进入,而是病邪直接进入三阴经,病邪应该是由阳经进入,如果抵抗力强,这时候病邪在人体三阳经地界的时候就给解决了,但是正气不足,病邪就直接越过三阳经,直接进入三阴经,因为正气不足,就像是兵力不足,敌人直捣腹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合病
合病就是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比如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出现病证,这叫做太少合病,
并病
并病就是伤寒病,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其他经的病证,如太阳病未罢,又出现少阳病的证候,称为太阳少阳并病,这时候可以用柴胡桂枝汤,以和解少阳,兼疏散表邪,可以这么看待,柴胡是针对少阳的,我们知道小柴胡汤是治疗邪犯少阳的经典方剂,桂枝其实针对太阳的,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调和营卫的经典方剂,
这些都是由外传内,由阳转阴,
还有一种病邪从里而向外,由阴而转阳,比如本来是三阴经的病证,而转变为三阳经的病证,这叫做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这是好现象,属于正气慢慢恢复,疾病走向康复的征象,
这个比较复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更加深入的学习,今天先来看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六经病证,
先来看三阳病中的太阳病,
太阳病
太阳是人体的最外层的藩篱,主表,所以太阳病也就是八纲辨证中的表证,外邪侵袭,大多数都是从太阳侵入,就像是两国交战,敌人从边境入侵一样,这时候我们的正气就会奋起反抗,这时候正邪交争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太阳病,
太阳病的主要表现,主症主脉就是太阳病的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主脉是浮脉,主症是头项强痛、恶寒,
这时候外邪侵袭于肌表,正气奋力抗邪于外,所以这时候脉是浮的,
足太阳经从头走足,循行于身体的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尤其是风寒之邪,就会头项强痛,
恶寒和恶风是一样的性质,只不过恶风的程度轻一些,因为体表受到外邪侵袭,卫阳被郁遏住了,所以就会恶寒,如果时间长了就会发热,但是发热,在初期不是必见症,
由于患者感受的病邪不同以及体质差异,虽然同是太阳病,却有太阳中风于太阳伤寒的区别,
就是说太阳病分两种,一种是太阳中风,一种是太阳伤寒,
太阳中风证
我们先来看太阳中风证,这里的中风不是现在我们认为的心脑血管问题,而是一种外感风寒之邪的表现,
太阳中风的经典表现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有时候可见鼻鸣干呕,
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就是营卫不和所致,卫为阳,有卫外的功能,营为阴,有营养的作用,
营卫不和就是他两个不协调了,外邪侵袭以后,卫阳浮盛于外,这时候就会发热,
正是由于卫阳固摄开阖的作用失调,而营阴不能内守,所以就会自汗出,
肌表疏松,汗出,所以就会恶风,脉浮缓也是因此引起,
由于太阳中风证,肌肤疏松,汗出,所以又叫做太阳表虚证,
但这是针对太阳伤寒证而言的,不是绝对的虚证,
太阳中风的主方就是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效
其组成为: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药要趁热喝,喝药之后要再喝点热稀粥,盖上被子,所以喝桂枝汤有个要求,就是温服,温覆,
太阳伤寒证
我们再来看太阳伤寒证, 其经典表现就是发热恶寒,项强痛,体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病机就是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束缚,营阴郁滞所导致,
外邪侵袭,卫阳与邪交争,所以就会恶寒发热,有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发热,这是因为寒邪刚刚侵袭肌表,卫阳被阻遏,暂时还没有和病邪做斗争,但是,人体是不允许有外邪侵袭的,势必卫阳之气会与邪气作斗争,这时候就会出现发热,
卫阳被遏,营阴也收到了邪气的凝滞,筋骨失去濡养,所以就会身体骨节疼痛,
寒邪闭表,腠理闭塞,所以无汗,
正气想往外驱散寒邪,但是寒邪束缚着肌表,所以脉是浮紧的,因为出不了汗,如果汗出了,那么邪气也就随汗而解了,这时候脉也就不会那么紧了,
这就是人体想汗出却汗不能出的一种境地,所以这时候就要帮助身体发汗解表,用麻黄汤,
其组成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不可过多使用,如果服用麻黄汤好了,剩下的就不要再喝了,如果服用麻黄汤不好,那也不可再用麻黄汤,这时候要用桂枝汤,这是题外话,
这是太阳病最经典的两个证型,
还有两个由于误治而导致的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这两个也叫做太阳腑证,
我们简单来说说,
太阳蓄水证
首先太阳蓄水证,这是太阳表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是太阳表证)经过治疗后没治好,余邪未尽,导致邪气循经入里,循的是哪条经呢?是膀胱经,因为足太阳是膀胱经,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就会导致上面烦渴,下面小便不利,
因为气化不利,水液不能上承输布,所以就会口渴,虽然口渴,但是水入则吐,就是一喝水,就吐出来,这叫做“水逆”
因为影响了膀胱气化,所以小便也就不利,
因为余邪未尽,所以脉还是浮脉,
这时候的格局,就是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所以治疗就要外面疏散邪气,里面利水,促进气化,可以用五苓散,
其组成为: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这里面桂枝用的妙,既可以解肌,治疗外面的表邪,又可以温阳,以助气化,是很好的一个配伍,
膀胱蓄血证
再来看膀胱蓄血证,它是血分的症状,太阳病不解,热结于膀胱,这就是太阳蓄血证的原因,
就是表邪循经入里之后化热,热和血结于膀胱,其中有一个表现就是“其人如狂”,这就是热邪扰神所引起的,
这里是如狂,不是发狂,这是不一样的,发狂是精神不受控制,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就是俗话说的疯子,如狂是狂躁,兴奋,说话不着边际,还没有到疯子那个程度,
这是神志异常的表现,我们知道心主神志,
那么膀胱有热,为什么会影响到心呢?
这是因为经别,十二经脉都有经别,是经脉分出的一个别支,有加强脏腑和脏腑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太阳的经别散布于心,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心是主血脉的,也主神志,所以血脉的病变容易影响心,何况太阳的经别直接散布于心,当太阳膀胱血热互结的时候,血分郁热循经上扰心神,可以出现精神症状,这是参考郝万山老师讲课的内容,我觉得很有道理,
可以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其组成为:
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炙甘草
有逐瘀泻热的功效,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
小结:
太阳中风:桂枝汤,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辩证要点,
太阳伤寒:麻黄汤,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辩证要点,
太阳蓄水:五苓散,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辩证要点,
太阳蓄血:桃核承气汤,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辩证要点,
阳明病
我们再来看阳明病,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
先来看阳明经证,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是太阳病没有治好,病邪亢盛入里,这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旺盛,病邪从热化,这时候是热最亢盛的阶段,其性质按八纲辨证来说,属于里实热证,
体内弥漫热邪,充斥阳明经,这时候肠道还没有燥屎内结(有燥屎内结就属于阳明腑证了),所以阳明经证的表现就是一派热象,称之为四大症,
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除了四大症,还有不恶寒,反而怕热(因为此时就是热证,所以不怕冷,却怕热,喜欢喝凉水,大家可以想想,特别热的时候,都喜欢凉,这就叫做“热则寒之”),面赤心烦,舌苔是黄燥的,
从脏腑辩证来说,阳明经就相当于胃热,太阴经就相当于脾寒,
因为热邪亢盛,所以大热,
阳明主面,热邪上蒸,所以面色发红,心烦是因为热扰心神,
热迫人体的津液外出,所以就会大汗,
出汗太多,人体的阴液就不足,所以就会口渴,
阴液损耗,所以舌苔是燥的,就是缺乏滋润,舌苔黄也是代表有热,
因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热迫其经,所以脉洪大,洪大也是代表热,
治疗阳明经证的经典方剂就是白虎汤,
其组成为: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其中生石膏为治疗肺胃热盛,阳明热盛的要药,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
知母是治疗实热和虚热都可以使用的药物,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清热泻火可以治疗实热,滋阴润燥可以治疗虚热,
石膏和知母相互配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更好,
甘草、粳米和中益胃,诸药合用,共成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剂,
在这里多说一下,阳明经证属于里实热证,这时候病邪不在表,所以不能用发汗的方法,虽然是里实热证,但是又没有与燥屎相结形成腑证,所有又不能攻下,
这时候的格局属于热盛伤津,就是热很重,又伤及了人体的阴液,所以也不能用苦寒的药物,比如黄芩、黄连、大黄之类,因为苦寒容易化燥伤阴,所以只能用清热生津的方法来治疗,
阳明腑证
然后再来看阳明腑证,阳明腑证就是邪热传里,与肠中的糟粕相搏,燥屎内结的证候,
阳明腑证是阳明经证的进一步发展,
以日哺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称实为辩证要点,或腹中转矢气,如果再严重,就会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热邪扰乱心神的症状,
治疗阳明腑证的主方就是大承气汤,
其组成为: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在煎煮大承气汤的时候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个:大黄要后下
第二个:芒硝要溶服
第三个:厚朴、枳实要先煎
阳明腑证的表现就是痞满燥实,也可以这样来分析一下大承气汤,
大黄针对是实
芒硝针对的是燥
厚朴、枳实针对的是痞满
承气汤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的组成为:
大黄、厚朴、枳实
有轻下热结的功效,
小承气汤去掉芒硝,是因为没有燥,而且厚朴、枳实的用量也减轻了,因为虽然有痞满,但是没那么严重,
调胃承气汤的组成为:
大黄、芒硝、甘草
有缓下热结的功效,
调胃承气汤因为有燥实,所以不去芒硝,没有痞满的症状,或者痞满很轻,所以去掉厚朴、枳实,加甘草,以缓之,
这就是力度不一样,和症状不一样,所以加减药物,以及加减剂量都很有理法,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痞满燥实皆有,故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节用,
小承气汤:轻下热结,痞满实,无燥,故去芒硝,
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燥实有,痞满没有或很轻,故去厚朴、枳实,加甘草,以缓之,
小结:
阳明经证:白虎汤,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辩证要点,
阳明腑证:承气汤,痞满燥实,以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沉实为辩证要点,
少阳病
我们再来看少阳病,少阳病的提纲:咽干、口苦、目眩,
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证,已经离开太阳,但是又没有入里,
少阳病的典型表现就是咽干、口苦、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过薄黄,脉弦,
口苦咽干都是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进而伤及津液,
肝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少阳风火上腾,所以目眩,
少阳属于半表半里,这时候正邪相争,正气如果没有打败邪气,就会恶寒;正气如果打败了邪气,就会发热,所以寒热往来,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是少阳病的特征之一,
少阳经循行于胁肋,少阳有热郁,所以就会胸胁苦满,
正因为有郁热,热扰心神,所以也会有心烦的症状,
喜呕是因为胆气横逆犯了胃,胃失和降,而气逆于上,
默默不欲饮食也是因为木郁克土,犯到了胃的原因,
舌苔白或薄黄,说明邪气未深,而有热象,
弦脉是肝胆病的主脉,
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就是小柴胡汤,
其组成为: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有和解少阳的功效,
其中柴胡和黄芩配伍,解少阳之邪,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补脾胃,生津液,扶正以祛邪,
这属于和法,既不能解表,又不能攻里,只能和之,
以祛邪为主,还得顾护正气,以少阳为主,同时兼和胃气,
少阳病用和法,才能“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是病邪随着和法,祛邪扶正而解之,
还有常见的就是大柴胡汤证,这是少阳与阳明合病,这时候的具体表现就是既有少阳经的表现,又有阳明经的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比心烦喜呕要重一些)(这是少阳经的症状),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舌苔黄(这是阳明经的症状),脉弦数有力,
脉弦说明邪在少阳,数而有力,说明有热,就是在阳明经,所以就是少阳阳明合病,治疗就用大柴胡汤,
其组成为:
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以和解少阳,
大黄、枳实以泻阳明热结,
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伍治疗腹中实痛,
小结:
少阳病:小柴胡汤,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许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辩证要点,
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辩证要点,
太阴病
再来看三阴病中的太阴病,太阴病的性质属于里虚寒证,脾属太阴,其实就是中焦虚寒,
脾胃相表里,所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就相表里,所以太阴经和阳明经的病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太阴病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所以太阴病的表现也就是这些,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脾土虚寒,气机不利,所以就会腹满,腹痛是因为有寒邪阻滞,太阴病的腹满、腹痛是虚证,所以喜温喜按,他的腹满也会有时候减轻,就是不像实证那样“咄咄逼人”,不知道这样讲,大家能不能理解,
食不下,自利益甚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讲就是食欲差,腹泻,便溏,
中焦虚寒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食欲差,腹泻,便溏,
舌苔白腻,表示有寒湿,
太阴病一般不口渴,就是口渴也是想喝热水,但是又喝不多,
因为体内是寒的格局,所以想喝热水,就是正常人,寒冷的时候也想喝热水,可况他中焦脾胃虚寒呢,
喝不多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内有寒湿,本身不怎么缺水,所以喝的不多,
太阴病的主方就是理中汤,
其组成为:
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有温中祛寒,益气健脾的功效,
理中汤的君药是干姜,可以温中焦脾胃而祛寒,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益气和中,
四味药相互配合,辛热可以祛中焦之寒,甘温可以补中焦之虚,阳升阴降,运化得以恢复正常,
太阴病还有兼证,
比如太阴兼表证,表现为恶寒、便溏、脉浮,这是时候要用桂枝汤来治疗,
还有太阴腹痛证,腹痛拒按,既然是拒按,那就说明是实证,里面有实邪存在,分为轻的和重的,
轻的用桂枝加芍药汤,芍药有缓急止痛的功效,尤其是治疗腹痛,用的比较多,
重的用桂枝加大黄汤,大黄可以泄实导滞,是治疗实证,有形的实邪常用的药,
小结:
太阴病:理中汤,以太阴提纲为辩证要点,
太阴病兼表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
我们再来看少阴病,少阴病属于全身性的虚寒证,
少阴经属于心肾,心肾为水火之脏,为人身的根本,心为火,肾为水,心为君主之官,肾为先天之本,心肾机能衰退,抗病能力减弱,呈现出来的就是少阴病,
往往到了少阴病这个阶段,就提示病邪已经深入腹地了,体质很虚弱,属于比较严重的阶段,
少阴病既可以从阴化寒,又可以从阳化热,也就是说少阴病可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
少阴病提纲: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寒化证
我们先来看少阴寒化证,少阴寒化证是少阴病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候,
自身的阳气不足,病邪深入,从阴化为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证象,
少阴寒化证和太阴病是不一样的,太阴病是中焦虚寒,而少阴寒化证是全身性的,比太阴病要严重,脉微欲绝,甚至可见阴盛格阳,出现戴阳证的表现,
少阴寒化证的表现就是无热恶寒,其实就是没有热量,怕冷,脉微细,但欲寐,这就是少阴病的提纲,这是一派虚弱之象,没有阳气的鼓动血液运行,所以脉微细,阳气不足,精神失养就会但欲寐,就是昏昏欲睡,神情倦怠的感觉,没有精气神,
因为阳气不能温煦,所以四肢是凉的,脾胃中焦也是寒的,肾阳也不足,就会下利清谷,呕吐不能吃饭,或者吃了以后马上又吐出来,都是阳气虚弱的原因,
下利清谷的意思就是腹泻,而且完谷不化,里面有未消化的食物,从脏腑辨证来说,属于脾肾阳虚,可以用温补脾肾,温阳止泻的药物来治疗,比如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等,
有一点需要说,少阴寒化证的下利清谷,一般会兼有口渴,
太阴病是下利,但是不口渴,
少阴寒化证是下利兼有口渴,
少阴寒化证的阳气衰弱,比太阴病要严重,阳气衰弱之后就不能气化津液,使之上承,同时还有腹泻,这样使津液又随之外泄,也就是为什么腹泻多了会拉脱水,所以少阴下利,一般会有口渴的症状,
太阴病的程度轻,下焦的阳气没有收到影响,它只是中焦虚寒,而且太阴的下利也没有少阴的这么严重,所以太阴病一般口不渴,或者渴也喝不多,
治疗少阴寒化证的主方就是四逆汤,
其组成为:
附子、干姜、炙甘草
如果寒湿内侵,身体痛,骨节疼痛,怕冷,可以用附子汤以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其组成为:
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如果肾阳不足,阳虚水泛,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浮肿,可以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其组成为: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再严重的话,阴寒极盛,就会格阳,就是阴盛格阳,出现戴阳证,
还有一个方子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现为无汗恶寒,发热倦卧,舌苔白,脉沉,
这里的脉很重要,脉沉说明阳气不足,不是伤寒表实证,如果是脉浮,那就是病在表,
这里是脉沉,但是又有恶寒发热的表证,这就说明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是表证的典型证候,
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助阳解表,
其组成为:
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发汗解表,
附子助阳,以鼓邪外出,
细辛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邪,表里两者皆能助也,
三药合用,即能散寒以治表,又能温阳以治里,
太阳主表,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太少两感证,
《伤寒贯珠集》解释麻黄附子细辛汤非常好,给大家摘录下来,
附图:
少阴热化证
还有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证就是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少阴热化证的表现就是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象细数,
少阴寒化证是阳微阴盛,少阴热化证是阴虚阳亢,
就是心火亢盛,肾阴不足,就是以热邪伤阴,阴虚火旺为特征,
因为素体阴虚,复感外邪,邪从火化,以致阴虚火旺而成少阴热化证,
少阴属心肾,心属火,肾属水,肾水不足就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就会亢盛,心肾不交,所以就会心烦失眠,
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都是肾阴不足的表现,可能还伴有手足心热,腰膝酸软,
治疗就要滋肾阴,泻心火,主方就是黄连阿胶汤,
其组成为:
黄连、阿胶、黄芩、芍药、鸡子黄
有滋阴泻火的功效,
黄芩、黄连泻心火,“阳有余,以苦除之”,
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肾阴,“阴不足,以甘补之”,
这样心气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相交,水升火降,共奏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效,那么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和治疗,
小结:
少阴寒化证:四逆汤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
最后我们再来看厥阴病,先看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在病程过程中为病变的较后阶段,这个阶段是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所以病症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于肝,络胆而挟胃,所以厥阴病的表现多为肝胆和胃的证候,
厥阴病的主症,表现为上热下寒,因为厥阴为阴之尽,特点就是阴阳各向极处发展,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寒,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是上焦津伤热扰的上热表现,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这是下部肠道恶寒,蛔虫栖息环境改变且无食物而窜动,所以就会出现食则吐蛔的表现,
治疗厥阴病的主方是乌梅丸,
其组成为: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有温脏安蛔的功效,
乌梅丸是治疗寒热错杂的良方,不仅是对于蛔厥证,对于辩证属于寒热错杂证,很多内伤杂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其实乌梅丸可以治疗很多寒热错杂,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的证候,
干姜、细辛、附子、桂枝、蜀椒可以温中散寒,
人参、当归补气养血,
乌梅酸涩,不仅可以治疗蛔虫,还可以收敛固涩,还可以消除息肉等等,
总之乌梅丸应用广泛,而且现代人的病机也很复杂,所以应用乌梅丸的时候会很多,
所以好好研究乌梅丸,这也是治病的一张良方,应该认真研究,
写六经简介,用了将近两天时间,也用了很多心思,对我也是一个在写文章中,得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系统的总结,再写出来,这也是一次学习,
《论语》里面说:“温故而知新”,所以我们要时时学习已经学过的,有的人说,每读一遍《伤寒论》就有一遍新的收获,当有了收获的时候,心里的那种喜悦就像春水一样,汩汩绵延,
所以学习《伤寒论》是一生的功课,不是负担,却是享受,享受读书寻玉的过程以及所得,
对于六经辩证,对于《伤寒论》,我还没有那么熟悉,在这里只是大概的写了一些比较大的概念,还有很多很细,很复杂的内容没有写,《伤寒论》共有113方,398条条文,其中的理法方药更是严谨,我也需要继续深入的学习,所以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2021.1.30 写于北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