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秉鐩:什么是搭班 挑班和组班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在这里,先把搭班、挑班、组班作一个说明。

过去有清一代梨园行组织严密,界限分明,有'七行'、'七科'之分。凡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人归'行',分'生'、'旦'、'净'、'末'、'丑'、'流'、'上下手'七行。前五行不必解释,大家都明白。'流'行,就是跑龙套的,即俗称'打旗儿'的。'流'字读如'六'。'上下手'即是翻跟头的,俗称'跟头虫儿'。凡是在正面人物这一方面的,如官将神仙的部下,称为'上手';在反面人物这一方面的,如盗贼、妖魔的部下,称为'下手'。

凡是从事舞台工作,而并非表演的人归'科',分'音乐'、'盔箱'、'剧装'、'容妆'、'剧通'、'经励'、'交通'七科。
音乐科:就是担任伴奏的文武场面人员。

盔箱科:就是在后台管理一般行头、盔头、把子、大衣箱的人员,俗称'箱官儿'。

剧装科:就是管理铠靠、打衣裤、武戏行头的二衣箱人员,并且还要为演员扎靠,帮同穿戴。

容妆科:就是给旦角化妆、梳头、擦粉、贴片子的人员,俗称'包头的'。

剧通科:就是在场上搬放桌椅、安置砌末、施放火彩的人员,俗称'检场的'。

经励科:就是对外接洽演出事务,对内组织演员、支配戏码的人员,有如现代的经纪人。俗“管事的”,在后台权威很大。

交通科:就是给演员送信、催场的人员,俗称'催戏的'。

这七行七科,都是专门人才,每个人都要拜师学习知识、经验与技术,才能吃这碗饭。换言之,没有师父,就不能在梨园行混。所以《樊江关》里,薛金莲与樊梨花口角时的插科对白,才有'我是有师父嗒!''我也不是票友哇!'即指此而言。

各行各科的人,各执所业,不能随便改行,如果改行一定要重新再拜师父。这里且举两个例子:高庆奎有一次反串《连环套》,让马富禄也反串朱光祖,马富禄没有细加思索就答应了。岂不知,高班中有开口跳傅小山,应该他扮朱光祖,马富禄是文丑,虽然能演朱光祖,也算犯了行规。结果,戏完以后,傅小山在后台把马富禄的鬃帽摘了去,加以责问,马无词以对。第二天请客赔罪,才把鬃帽取回。按梨园行例,用现代语来解释,马富禄“捞过界'了。

杨宝忠绝顶聪明,除了唱老生以外,精娴音律,对于胡琴和西方乐器小提琴,都拉得很好。后来他嗓败打算改行拉胡琴就重新拜锡子刚为师。锡是南弦子名手,资格很老,在杨小楼、梅兰芳的班儿都待过。杨宝忠拜他,不是为向他学弹弦子,而是他从'生行'转入'音乐科'了,必须重新拜师,是一个挂号手续而已,否则他“音乐科”没有师父,是不能吃在台上拉胡琴这碗饭的。
在清代,梨园界有'精忠庙'的组织,由七行七科的资深人物公推一人为'庙首',执掌梨园会务。凡是组班,或是七行七科的人犯了行规事情,由'庙首'裁决,必要时七行七科元老陪议,赏罚分明,公平判断,梨园行全体人员遵行,毫无异议。程长庚(人称'大老板')就当了多年的精忠庙庙首。

鼎革以后,改为'正乐育化会',北伐成功后,改为'梨园公会'。事执人员,仍由七行七科资深人物担任,再公推一人为会长。杨小楼、尚小云、赵砚奎,都当过会长。其性质有如现“影剧协会”,但却比'影剧协会'权威多了,是一个名实相符的梨园界工会组织。

单说组织戏班儿,惟有经励科的人,方有资格出面,再经精忠庙或梨园公会审核合格以后,才能着手进行。经励科的人,有的自幼专学这一科,有的是演员半途改行。但是主要条件需要对演员熟悉,了解观众心理,会派戏码,知道什么戏能卖座,对市面上戏院、税警机关、报馆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出头组班,起一个××班的名义(后来改为××社了),由他担任老板,招兵买马,罗致演员演出。营业收入,除了戏院分账和税捐、宣传费用以外,再减去演员酬劳(俗称'戏份儿'),就是他的盈利了。如果遇见天气不好,或其他原因,影响上座,收入不佳。那么,他对演员酬劳可以打折扣支付(俗称'打厘'),总之,他是要多少有点盈余的。组班的人,赔累的机会很少,表面上,看经励科的人赚钱好像很容易,但是具备上述条件的人可说少之又少,这种钱不是容易嫌的。
民国以后,北平有名的经励科有王久善、李绍亭、常少亭、陈椿龄、陈信琴、赵世兴、梁华亭、万子和、赵砚奎等人。以万、赵二位为成功人物,像佟瑞三、刘铁林等,都是后起之秀了。而在这一行里最出名、最有影响力、赚钱最多的人,却是武生俞振庭。

俞振庭是绰号'俞毛包'的老辈武生泰斗俞菊笙之子,与尚和玉、杨小楼是以师兄师弟相称的。他最拿手的戏是《金钱豹》,犷野凶悍,真能演出兽性来,为杨、尚所不及。但他就是这么'独沾一味'的一出好戏,其他的戏,会的不多,演的也不精,就不如杨、尚二位了。他因为少年斲丧过甚,武功退化得很快,民国十一年以后,就不大上台了。但是他却有一样长远,善于组织,头脑灵活,在清末起就组织了一个双庆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里演出,自谭鑫培起,刘鸿升、杨小楼、余叔岩、四大名旦、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等,都搭过他的班儿。一来他是名父之子,梨园世家,大家都有点渊源,他来邀请,不好意思不参加。二来,他在台下也“小毛包”,颇有点恶势力,又养了一群武行,大家都有点惧怕三分,他来邀请也不敢不答应。因此,双庆社便成了名戏班。观众一看'双庆社'的广告,便知道这是俞振庭的班儿,演员不论多有名,都是搭班唱戏的。

但是其他的经励科人员呢,名气都没有俞振庭大,也没有搭他班的演员名气大,于是在观众的印象里,谁在哪个班里唱头牌,便认为是他的班儿了。

举例来说明吧:民国五年,朱幼芬组织了一个桐馨社,在新开的第一舞台演出,网罗许多名伶参加,有杨小楼、梅兰芳等多人。因为杨小楼挂头牌,在大轴演出,观众便以为这是杨小楼“桐馨社”了。其实,杨小楼也是每场拿戏份,真正老板是朱幼芬。

民国八年,姚佩兰、王毓楼组织了喜群社,在新开幕的新明大戏院演出,演员有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因为梅兰芳挂头牌,在大轴演出,观众便以为这是梅兰芳的'喜群社'了。其实,梅兰芳也是每场拿戏份,真正老板是姚、王二人。

在我们写国剧文章的人,为了行文方便,凡是某名伶开始长期演大轴了,便可称为'挑班'了。而也根据观众印象的写法,称为杨小楼等的桐馨社夜戏演什么,或梅兰芳某日喜群社夜戏演什么。因为你说朱幼芬、姚佩兰、王毓楼,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谁,虽然他们是实际的老板,是桐馨社和喜群社的班主。

但是因此读者也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和误会,怎么某位名伶常改社名呀?其实,不是他改社名,而是他搭不同的班,而拿戏份儿的。

最早,因为一场戏的演出时间很长,有七八出之多,演员也动辄几十人。挂头牌的名伶们拿到戏份儿以后,也不计较多少,或是估计班主盈利多少。后来演出时间逐渐缩短,戏码与演员逐渐减少,慢慢走向明星制的趋向。挂头牌的名伶一想,仗我的号召卖满座,我卖那么大的气力,才拿有数的戏份儿,而大钱全归班主给赚了,就觉得有点不划算了,而考虑自己组班儿,当名实相符的挑班人物,做实际老板了。而这个现象的促成呢,也半由俞振庭;因为他对人很苛,自己赚大钱,拿一部分钱开演员的戏份。日子久了,大家全明白了,演员们纷纷求去,所以不到民国二十年,双庆社便溃不成军,自动解散了。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俞振庭以组班发财,但也因赚钱心狠而促成名伶们自己组班。

那么,名伶们自己当老板组的班都是什么名字呢?杨小楼是永胜社,刘砚芳管事。梅兰芳是承华社,姚玉芙管事。程砚秋是秋声社,吴富琴管事。尚小云是重庆社,赵砚奎管事。荀慧生是留香社,王久善管事。马连良是扶风社,马四立管事,后来改为李华亭。谭富英是同庆社,后改扶春社,宋继亭管事,实权却握在谭小培之手。奚啸伯是忠信社,陈信琴管事。

(0)

相关推荐

  • 古籍《应七行科》

    `先天屯兵旺壇秘旨 `

  • 丁秉鐩:马连良的搭班演出生涯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搭班过程      马连良头脑很新,他觉得打算剧艺进步,一方面要自己多走些地方多闯练:一方面要观摩先进,好来积累舞台经验,自然在剧艺上有进步了.他在民国六年春出科以后,就到福州 ...

  •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上](丁秉鐩)

      民国十六年(1927)一月底,马连良辞了朱琴心的协合社以后,又去了一次上海.回来稍事休息准备,就自己挑班了.   在这里,先把搭班.挑班.组班作一个说明:   过去有清一代梨园行的组织严密,界限分 ...

  •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二)搭班求发展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二.搭班求发展 高庆奎绝顶聪明,他在搭班之始,那个时候北平的生行名角如林,老生界的泰斗谭鑫培和刘鸿升还健在,比他资深的老生如孟小如.王凤卿.贯大元.王又宸等都已稍有地位,余叔岩. ...

  •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四)挑班的阵容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一)师承与家世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二)搭班求发展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三)俞振庭.梅兰芳.杨小楼对他的提携 四.挑班的阵容 高庆奎从民国十年(1921)起挑班,班名庆 ...

  • 丁秉鐩:谭富英和孟小冬打对台

    丁秉鐩:谭富英和孟小冬打对台 丁秉鐩 谭小培对余叔岩都不服贴,对他的徒弟李少春和孟小冬更不服了.前文已经谈过,李少春唱了<战太平>以后,谭小培也叫谭富英唱了一次<战太平>,在观 ...

  • 丁秉鐩:程砚秋与侯喜瑞合作的戏

    程砚秋.侯喜瑞.俞振飞<红拂传> 四大名旦里与侯喜瑞合作最久的是程砚秋,而程砚秋不论新戏老戏,对侯也颇为倚仗.因为从民国十年(1921),他们两人就在时慧宝的裕群社,和俞振庭办的双庆社同事 ...

  • 【原创】丁秉鐩记录梅程第一次打对台之误

    丁秉鐩先生的<菊坛旧闻录>是记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名伶的演艺.生平.逸闻非常生动有趣的一本著作,写人叙事秉笔直书.看惯了那些瞻前顾后畏畏葸葸的所谓伶人传记,再看丁先生的文章,才叫看得一 ...

  • 丁秉鐩:张君秋青年时代的两件大事

    张君秋青年时代两件大事 梨园旧闻师生反目·夫妻三人 文/丁秉鐩 张君秋 就在民国二十七年到三十年,这四年的走红期间,张君秋的私人方面,发生了几件事情: 张秀琴.张君秋母子 首先是师生反目.就因为张君秋 ...

  •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七 全集)败嗓、潦倒和家世

    七.败嗓.潦倒和家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底,高庆奎忽然嗓音塌中,哑得一字不出:有人说过分劳累,有人说在饮场时被人下了白马汗来暗害他,于是二十四年起辍演,休养.治疗,徐图恢复.直到二十五年(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