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到徽州——古黟的风色
1
时令正好清明,北京朋友来皖南游览。我竭力向他推荐,说中国最典型、最美的农村风光,若以行政县级区域整体论,那一定是黟县。不论田园风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徽州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鲜活性和可触性,黟县都是一个最好的范本。而且,那里还有陶渊明的后裔可以参访。
渔亭是进出黟县的主要孔道。它处于休屯盆地的顶端,过去是新安江上游最重要的码头。新安江(横江)在这里接纳了从黟县过来的漳河等支水。过去进出黟县及赣东北的物资与人流基本在这里集散中转。今天则是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新开的黄祁景高速公路的接引专线,在此与老的屯祁公路汇合。
从渔亭出发,公路顺漳河水曲折上行,感觉上就是进山了。漳水从路左侧哗哗淌过,两岸青山遮蔽,愈来愈青翠,四望皆碧,甚至有些昏暗。不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不到山峰峰头,但山脊上爆开的红艳杜鹃花照样令人心动。不知拐过几道弯,拐进一个山哑口时,可看见一方”桃源洞“的石碑,接着还有一个”浔阳钓台“的石碑。据说,这桃源洞,过去是一个真正的山洞,是进入黟县城关的要隘关口。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建设公路才被炸开。再往前行,前方天际亮堂起来,豁然呈现出一个宽广坦夷,约99平方公里的一个盆地。盆地如同盆景,水系纵横、田陌周正,房舍栉比,桑麻稻菽,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村落,西递、宏村、南屏、屏山、碧山、关麓、秀里、塔川、卢村。。。中国古村落的一批代表作品集中在这里。若把漳水名字改成武陵溪,简直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情景再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源事渺茫,纪述各殊致。”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这其实写文章的一种笔法,如同以前乡村说书的开篇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童话则这样开篇:在很久很久以前,很远很远地方,有一个公主,等等。对诗词文赋创作作史实考据,是缘木求鱼,如实锤考证“武陵”之名字,会把人带到沟里去。“武陵”名字用的地方多,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都在不同时代用过“武陵”名字。黟县南屏村前面的河就叫武陵河。黟县近邻祁门县也有条“武陵溪”,只不过我不清楚祁门这个武陵溪能否通黟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为之名焉。“先生”具体指谁,本是托词,是也是,是也不是,并不足训。历史上或仰慕高风或附庸风雅,按名人文章取名改名的地方众多,不胜枚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不需要一一厘清。
然而,文章中的情境未必是真的现实,但却可能是现实的模拟。陶渊明一生行迹,主要以九江为中心,在长江岸边游移。他当过一段时间的彭泽县令。过去彭泽县区域面积很大,今安徽东至县过去曾为彭泽县一部分。古黟县也是地域广大,今天池州石台及祁门等地方都曾为黟县地。所以彭泽与黟县两地实际为邻居,空间距离并不遥远。陶渊明本人到过池州可以确证,因为他有首诗《使都过钱溪》,这钱溪就是池州大通(今属铜陵)的梅根冶。说陶渊明来过黟县,虽无确证,但他顺便路过游览黟县的可能性很大,以黟县作写作“模特”的可能性也很大。除了黟城所在的这块99平方公里盆地,地处黟县、石台、祁门三地交界之处的柯村,这个日渐出名的“油菜花盆地”,也非常符合文章描写的意境。”黟邑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这首诗广为流传和引用。旧传为李白所写,后订误为南唐许坚所写。不论唐还是南唐,距离晋代都不遥远,记忆尚未褪色。可见那时人们就已经把黟县视作桃花源了。
2
我们直奔陶村。陶村原来名气并不大,但1992年央视报道了《陶氏宗谱》在那里被发现,陶村被认定是陶渊明后裔迁居地,才为人们所知。近年似又归于沉寂。
我们请来陶氏后人陶路路。他应是陶家67代传人了。他带着一个木匣子,打开盖,里边是一本薄薄的纸面灰黄的抄写手册。这就是当年发现的《陶氏宗谱》。这本家谱修于清同治年间编修的族谱。“上溯其源,而源有本,下穷其流,而流不紊“。该谱以后汉陶丹为始祖,记载了到修谱时共37代陶氏列祖列宗的名讳、生辰、忌日、葬地及孺人的姓名。其中说明陶氏祖居江西鄱阳,黟县是35祖陶庚四,脉出陶渊明二子陶俟,因元朝兵乱,出游到淋沥山。注意,淋沥山亦称南山。“爱其山川奇胜,风俗淳古,遂卜宅居之”。他先居南屏村,后因南屏村日渐繁华,遂再迁至陶村。
陶庚四迁入南屏村后,写过一首诗:卜宅南山下,依然气象新。地钟淋沥秀,俗爱古风淳。陶渊明有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虽不同,但骨子里的遗风遗韵还是相通的。观其族谱,对照山川地形,不能不承认陶氏祖先确实有眼光。陶村隐蔽而生活方便。空间距离黟县城不过十华里路程,同时又是真正的山林田园,完全符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离俗不离世,遁世不辞义。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之意境要求。
在徽州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里,徽人普遍把子孙习儒业、入仕途、赚取功名和社会地位作为终极追求。秦时,徽州即置歙黟两县,黟县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但细细比较,黟县与徽州其他地方还是有些许细微差别。如在”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之下,黟县虽说不上是集体“沦陷”,可登第者、入仕者明显要少,名重朝野的高官更少。徽州的状元、进士主要出在歙县、休宁。歙县且不论,而休宁是从黟县分析出去的。在某种程度上,黟县比祁门也逊色,祁门御医文化发达,距离朝廷比黟县也近。
这与黟人对官场仕途刻意保持距离有关,”宁以一布衣而不为万乘所屈”,“其风最为近古”。仕农工商 , 黟人似对登第入仕并不那么特别的渴望, 更在意务农技艺经商等, 既把之当成谋生手段,也把之看作人生目标。与歙县西溪南、唐模、雄村、棠樾等比较, 西递、宏村、南屏、碧山等世家大族, 更在意耕读传家,世代永居。他们来黟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不论是避难避祸,还是寻找桃花源,最后都将此地作为永久居所, 成为世代建设者。这与志在朝庭庙堂,只是暂居垄亩,脸上总贴着”待招”字样的人大不相同。如同生活是为了当官,还是当官为了生活的差别一样大。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蝇头,风习渐成俗,持筹遍九州,黟县古四塞,人情乐古丘。既不事机巧,安能执鞭求。这首广为传播的《纪邑中风土》, 也能说明黟人经商不完全是因为生活所迫、万般无奈下的选择,其主动作为的痕迹更为明显。徽州宅第别具一格“商”字门的设计,不知是否是黟县发明,但在黟县应用较多。西递胡昌翼家族明经胡拒绝仕途,壬派胡氏几百年间,崇尚读书,却以务农经商为主,后世家族培养官员,主要目的也是以仕保商,完全是商业上的一种算计。二十世祖胡贯三,最后成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陶村陶氏一族,”承先祖德“,书也读得好,但“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极少人入仕为官,经商则倾力作为,风满帆正。陶村陶家一家积聚的财富,可比毗邻的赤岭村六大家:六家半门楼,陶家一门楼。黟人的这些思想和行为,是不是令人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春秋那个助越灭吴的大夫范蠡归隐经商的范儿?
黟人隐藏着的“隐逸”这一士大夫传统,是黟土散发着久远时代的高古气味的来源。离开仕途俸禄,在田园山林,在田野蓬艾之间,做顺天合理之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行健不辍,使得家族永续,使得生活永续,使得文化永续。好读书 ,“毋入仕”。这深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火种,在古徽州读书入仕做官的厚重土壤中,也从没熄灭。它的存在,打破了对徽人徽商的单面认识,丰富了徽州“贾而好儒”的形象,徽州的”儒“并不只有“仕”这单一价值取向。黟县独具的桃花源气质,原来是桃花源中人塑造的。
远眺淋沥山。如屏如画。如诗如歌。草木葳蕤 ,掩埋了一切过往 。鸟音缭绕,带走了凡间俗尘。三国时,孙权欲与魏蜀争天下,深感“腹心未平,难以图远”,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讨黟歙山越。山越黟帅陈仆聚集二万户屯居林历山抗拒。最后被贺齐所灭。以至后世骸骨“散发磷火”,入夜观之若金灯。此后,淋沥山再难见兵锋。直至太平天国,曾国藩把自己进攻南京的”江南大营“设在祁门县,淋沥山作为黟县与祁门的界山,才再次成为重要战事地点。据说清庭与太平天国军往来冲杀,蹂躏皖南将近十年。就在那时,高楼连苑的陶村被焚毁,并从此一蹶不振,直到因建设陶岭水库被埋入水底。今陶村已与赤岭行政村合而为一。陶村陶氏后人,如今也星零四散了。有意思的是,我问陶路路现在从事何种工作,他说他工龄已满30年,退休了,现在在家带才2岁的儿子,也在谋划另一份从商工作。
3
陶村村口修建有“守拙园”。意取陶渊明的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穿过高大朴拙的石牌坊,走上数十步石阶,是一假山石,假山石上镌刻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整个园子的导入词。
“守拙园”是集陶文化研究、休闲养生、非遗展示、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是黟县本地人胡中权的新作品。他说,他是紧邻陶村的碧阳南屏村人,从小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他主要依据陶村的传说,和陶家后代的陈述,以及自己对陶渊明的研究,对照着陶渊明的的《归园田居》诗,按照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中的异地搬迁模式,搬迁修整了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道、陶氏宗祠等,另修建有草屋八九间。他自1989年参与《菊豆》的道具制作工作,一发不可收,长期跟随张艺谋、李安、冯小刚等学习并得到任用,成为国内知名置景师。2008年回乡开始创业,先是开发建设了秀里影视村。2014年开始开发建设守拙园。他一手修旧如旧功夫,出神入化。胡中权引导着我们边走边看,嘴里满是陶渊明的诗,说得上是烂熟于心,倒背如流。看来确实是下了十分功夫。园中两处景观我比较关注,一是他沿用了现代造景中的无边界泳池的手法,造了无边界池塘,将园子与周边山水融在一起。既给秀丽山水增色,同时又平添了一景。这值得自然景色优美、生态良好地区借鉴。另外一个是用收集来的大大小小100多块石刻门额,做了一面集雕刻技术和书法艺术于一体的巨大照壁。这些门额来自整个大徽州,各个年代都有,楷行隶草篆各种字体齐全。不少字古拙难认,反映了徽州深厚的文化修养。据说来此游览的人,经常被其中的字难倒。
在”守拙园“的观景平台上,黟县独绝的田园风光尽入眼底。环山如黛,旷野平畴,古村落古民居星落,近处可以看到南屏、关麓、古筑等村,远可以看到碧山、宏村、塔川等, 疏密有致,如一幅画。似乎在黟县盆地,有高人做过宏观景观设计,让风水勘察、布局规划、土地整理、景观设计、甚至房屋外部造型上,都符合天人合一的旨趣,很和谐协调。让人觉得,这就是理想中的桃花源。或者,桃花源就应当这样被打造。然而,翻看黟县志书,却很难找到进行统一规划并世代予以贯彻的人。形成当下的环境美色,并不靠行政指挥和后世规划设计。完全是中国风格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这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一种天生的、自觉的审美感觉。
溯及魏晋,及唐宋以降,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追求就是田园生活,就是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农家生活场景,春种秋收,播豆除草,渴望收成,人事往来,赋诗饮酒,这是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纯粹的自然风光,则归入仙境里了。东汉仲长统对田园生活有详细描述: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外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要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养亲有兼珍之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时,则烹羊豚以奉之,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历朝历代,士大夫们,包括文人和官员,咏田园诗代有杰作,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集体想象和文化传统。田园,才是安放文化和灵魂、安放人生的地方,是个人修养和品格的象征,是雅与俗的身份分野。田园生活,成为他们热切向往和强烈追求,甚至成为为人做官的最高成就表征和最后归宿。随着世事流转,极致程度上,田园生活概念衍化变味,日益庸俗化,成为名士们避世避责、自许清高的一种标榜。但是,回归田园,买田置宅,安居繁衍,耕读传世,与天地同化,人们的桃花源梦想从没失去,总是在世代追求。而现实生活离田园却越来越远。环顾国内田园建设,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后要么建成了堡垒,要么建成了私家园林,而桃花源无处可寻。只有黟人有历史的幸运,在原初的意义上,充分利用天然条件,建设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深入观察,黟县盆地不仅风物环境改造桃花源化,乡村社区生活也有桃花源遗风。读书人不能缺少精神交流,与外部世界有空间隔离,老死不相往来,但内部社会生活还要正常运转。黟县楹联文化特别发达,即使在儒风昌盛的古徽州,也是别具一格,特别突出。这是古代士大夫典型的 “语言通胀“游戏,里边隐藏着不被外人所打扰的山水田园之乐,是古黟的风雅趣味外泄的标识。
天色慢慢暗下来。乡村特有的气氛弥散开来。陪同我们的朋友催促我们回去。黟县盆地现在建设量巨大,触目所及,可以看到不少施工现场。很多农民在翻建住房。沿途都在修路,我们来时,还被修路的机械堵住了一段时间。他们担心,回去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建设是必须的。黟县美景,并不是天然形成,实际是经上千年岁月的人工不断打造 。过去黟县建设,成功避免了庸俗化,现在则要应对市场化,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黟县小盆地,到底多少人口房屋道路才是适宜的,我并不清楚。但资本的力量,世人已有领教。黟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都是当今极其稀缺资源,吸引资本眼光,并导致大批资本进入势所必然。但资本有资本的逻辑。如何善用资本力量,小心塑造新生态,这是更加沉重的历史任务。新生态,必须是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综合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的大生态体系,并不只是种植几棵树和搞点小园林绿化。生态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拆开去,七宝楼台便要坍塌了。
黟县行政地盘在秦朝时最大,以后越来越小,如今固守着最后一块阵地。守拙即是守田守已,胡中权就说,我做的东西,可以放几年几十年,几代几十代,它们将来都会变成古物,变成历史,变成家乡不可移动的文化。对此我表示钦佩。也惊异于他的信心与雄心。要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我曾到美国参观过阿米什社区,是德国和瑞士去美国的移民后裔,为维护自己独特的宗教价值观,主动隔绝现代的生活,不用电力和汽车,一切生活设计都以太阳和水能为动力,完全自然生态,对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这需要极大的集体意志,甚至国家意志,有时实际是超出底层能力的。
4
我们晚宿“塔川书院”。它隐藏在古村塔川的一片林木里,是由五六幢古民居改造的新式民宿。距宏村仅2公里。塔川村的房前屋后,村周田头,到处是高大挺拔的枫树、樟树、梓树、榧树,其中乌臼树树形最好看。它们伸展着极有造型感的枝条,妥妥贴贴、顺服地粘附在大地之上。秋天时,这里的乌臼树、枫树会随着霜露渐浓,而逐渐改变颜色,形成黟县桃花源的一大景观。塔川秋色,已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秋景之一。
清晨,即被窗外潺潺水声唤醒。我穿过一圈由竹枝编的篱笆墙,踱出院子。经过一块菜园,再经过一片还未翻泥备耕的稻田,远看晨雾缭绕着的平川,近察沾着晶莹露滴的新桑、油菜荚、蚕豆花,感受着光和着风贴着皮肤掠过,内心如水般融化。随风飘来黟县农人的对话,我一句也未听懂。这如鸟鸣般婉转、如蛙声般聒噪的声音,本身如那些古代建筑一样,也是这里古老文化的见证。联想到徽州一句俚语,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猢狲翻筋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黟县人的解说,蛤蟆好啊,捕螟蚜,护苗芽,勤食四方善腾跃,安居桃源乐为家,夏夜豪情歌一曲,知音钦敬点头嘉。感觉懵懵懂懂,恍恍惚惚,自己真的一脚踏虚,穿越了百千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这里窥探着往昔的生活痕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黟县西递、宏村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评语是: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化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两个村庄的建筑与街道布局体现了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它们的街道布局、建筑与装饰、整体房屋及上下水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评语非常精到,但这是纯技术性的评价,而且只涉及西递宏村二个古村落。我总觉得其还缺了什么。我忽然明白,它还缺对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价值观的深度欣赏。桃花源里人家,这是一个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活性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最具原生态和直观性的物化遗存,这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明。打开的是画卷,前出的是历史,展望的则是永远。这是中国人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徽学会顾问
主办单位: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吴艳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