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易学大师释常空入驻全球影响力时代华人网
国 际 易 学 大 师----释常空
高级预测师;
国学文化领军人物
儒释道讲解第一人
中华公益联盟高级讲师
高级预测师、风水大师;
华夏风水研究中心研究员
西北大学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
国际易经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
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香港春秋礼阅集团首席顾问兼周易研究院院长
一、研究《周易》的意义
《周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总源头,也是道教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我国文化史上,《易经》的影响极为深广。诸如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文学史学、哲学教学,以及医学、宗教、武术、军事、气功养生、占卜预测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和《易经》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科学的各个领域和所有学科,都能在《易经》的基础上得到统一。
在医学上,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观点及“医易同源”说。著名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可以说就是《易经》的注本。
在武术方面,太极拳、八卦掌这些拳种的名称都直接来源于《易经》。
在军事方面,《奇门遁甲》和繁多的用兵布阵法,也都和《易经》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在预测学领域,象手纹学、相面学、姓名学、风水学以及各种方术和占卜方法,都无一不受《易经》思想方法的影响。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闪耀着《易经》文化的光彩。以道教而论,更是以《易》经的思想为奠基石。道教始祖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对于《易经》的感悟、理解、发挥。在道家养生著作中,无处不显露出《易经》的思想。象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号称“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直接融入了《易经》的思想。
自汉末道教形成后至今,《易经》成为历代大师的必修课和修真、养生的教科书。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魏伯阳、吕洞宾、隐希夷、郝大通等都是卓有建树的易学在师。《易经》是《道藏》及整个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代文豪郭沫若称《易经》为“神秘的殿堂”教学家华罗庚称《易经》为“宇宙人和地球联系的密码”。哲学家冯友兰称《易经》为“宇宙代数学”。《易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百家经典,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在世界文化史上,《易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考古学家提供的资料告诉我们,七千多年前,易卦符号就早已传播到了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在希腊出土的三千二百年前的陶盆上有河图的图案,底部有古篆铭文:“连山八卦图,中国的历数,在遥远的东方”。自十七世纪以来,《易经》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传向世界各地,引起国际上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易经》由此也拓宽了他们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提出了2的一次方到多次方的算式,即创造了二进位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就得力于《易经》的启示。他赞誉“易图是流行于宇宙间科学中最古的纪念物。”后来他在法兰克福创办了所学校,取名叫作“中国学”,专门研究以《易经》为核心的中国典籍。
丹麦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玻尔,由于其终生的研究成果受《易经》提出甚深,所在在受勋时,要求国王把太极图刻在颁发给自己的勋章上,作为他的家族的族微和他科学成就的象征和标志。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写道:“《易经》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美国大科学家、原子弹之父泰劳博士,对于中国的《易经》,也是极有研究兴趣的,而且时时受到启发。
人类本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众多的边缘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成就都和《易经》有联系,象强子八重态、无素周期表、行星观测、生物遗传密码、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理论、全息理论,相似理论、互补原理、协同理论、和谐原则、相对论、阴阳中和理论、同构理论、黑洞白洞理论、生物钏理论等等,都有和《易经》的思想分不开。《易经》可以说已成为东西方文化联络的纽带,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从某种意义看,人们把《易经》视为地球人类文明的源头,一点也不算过分。
《易经》研究已风靡全世界。在酷爱哲学思维的德意志民族那里,几乎家家的书橱里都有《易经》的译本,所有城镇的书店里也都摆设着关于《易经》的读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设有五个研究《易经》协会,其学术水平颇高。在东瀛日本,《易经》从来都被视作经典圣籍,以至于在现代经营管理的理论中也贯穿着《易经》的思想方法。最有趣的是,已和我国建交的韩国的国旗,竟是由“乾”、“坤”、“离”、“坎”四个经卦组成的图案。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易经》研究的风气日渐大开。尤其近几年,有关《易经》的书籍极为畅销,各地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易经》蕴藏着的大智慧,正在启发着人们去对宇宙万物作本质性的认识;《易经》所具有的科学方法,也正在化作物质力量去造福全人类。深入研究《易经》,促进社会进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这是每个《易经》爱好者的历史使命!
二、《易经》的基本内容
夏代易学《连山》、殷商易学《归藏》和周朝的易学《周易》。三者合称《易经》。《连山》、《归藏》可能已经失传了。现今传世的仅仅是三易之中最下的《周易》。我们通常说的《易经》即是指的《周易》。
《周易》的出现,最迟是在春秋时代。为什么叫《周易》?一般认为,周为朝代名,而“易者,日月也”,故名《周易》。但就寓意上说,周含有“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易则含有变易、简易的意思。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是《周易》的主体,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组成。历来的说法都认为其创作者为伏羲氏、周文王和周公旦,所谓“伏羲氏画卦,文王周公系辞也”。但据学者们的研究,经文里面溶铸了一代一代的卜官们的经验总结,是我们祖先集体劳动的成果。“经”分上下二篇。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卦可分为两种:每三爻组成一卦,为小成之卦,叫作经卦。经卦共有八个,通称八卦,即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这是卦的基础部分。每六爻组成一卦,为大成之卦,叫作别卦。因此又叫作重卦。重卦的上三爻称上卦、外卦或悔卦,下三爻称下卦、内卦或贞卦。重卦即经上下篇的六十四卦,是占卜时的应用部分。卦的基本构成要素叫作爻。《系辞》传里说:“爻也者,言乎变者也”,又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所以六爻交错以表示事物的阴阳消长,动静刚柔之变化。在卦中,凡“一”为阳爻,凡“一一”为阴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每卦共六爻,六十四卦共计三百八十四爻。每卦的阳爻自下而上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每卦的阴爻自下而上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易经》起源于祖先们的占卜,是一部古典预测书。但是原本为占卜而设的卦画、卦名、卦辞、爻辞,即所谓“经”,经儒家祖师孔子及其门生们(可能还有后来的一些学者参与)的研究和发挥,其哲学意义才被揭示出来,从而一部占卜书一跃而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的“群经之首”了。
孔子及其后来者们阐释经文的研究论文,组成了周易的另一部分“传”。是由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达室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共十篇组成的,后人谓之“十翼”,顾名思义,是十篇辅助理解经文的文章,也是经文最早的解释。《彖传》,随经分上下两篇,共六十四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包括卦义)、卦辞但不解释爻辞。《周易集解》中说:“彖者,断也,断一卦义,所以名彖也”。古人可能读彖字为“断”音。《彖传》邓是对每一卦卦名、卦辞意义的断语。《象传》,也随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四百五十条。其中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者共六十四条(未解释卦辞),称为大象;解释三百八十六爻(乾卦多用九,坤卦多用六两爻)爻辞者共三百八十六条,称为小象。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都以爻象(及爻位)为根据。《文言传》,是关于乾坤二卦的解说文字。解说乾卦卦辞与爻辞的通称乾文言,解说坤卦卦辞与爻辞者通坤文言。“开地定位”,乾坤是《周易》的开卷两卦,古人对这两卦的详细解说,地于阅读和理解《周易》全书,有一种导引作用。《系辞传》,因篇幅稍长,故分为上下两篇,是关于经的整体论述,可说是我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蕴涵至深而影响广大最泛的论文。《系辞传》以论述《易经》的义蕴与功用为主,也谈及卜法、八卦起源等问题。
《说卦传》主要记述了八卦所象之事物。前人认为,此文对于理解经文以及《彖》、《象》等六种易传文字大有助益。而今人在现代科技知识配合下破译《易经》时,也发现了《说卦传》一文的重要性。《序卦传》是解说《易经》六十四卦顺序的。《杂卦传》是次序错杂地解说六十四卦卦义的。其解说有的依据卦象,有的依据卦名。以上所介绍的,就是《周易》“经”和“传”两大部分的基本内容。由于“经”是最古始、最基本的,而“传”只是古老的经解,所以我们的讲座只讲“经”而不讲“传”。对古经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我们的《易经》学习才会建立坚实的基础。治学之道,要在削枝强干。忽视对“经”的研究,而热衷于去阅读杂七杂八的借着《周易》之名的占卜书,实在是舍本求末、迷流失源的做法,无益于我们对《易经》大思想大智慧的悟解。
三、《易经》的研究方法
我国历史上的研易高潮期主要有汉、宋两代。这两个时期,出现了大批的研易学者,象田何、京房、王弼、邵雍、朱熹等人,对于后世影响至大。清代也算研易高潮期,不过清人的成就,多在对汉易、宋易的整理、校勘、考据上。但就历代的研易方法而论,主要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
什么是象数?简单地说,象有两种:一是卦象,包括卦位,即八卦与六十四卦所象之事物及其位置关系;二是爻象,即阴阳两爻所象之事物。数也有两种,一是阴阳数;如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二是爻数,即爻位,以爻的位次表时事物的位置关系。这些就是象数所指的主体内容(当然还有其他的内容,诸如宋代哲学家邵雍康节先生发掘出的河洛之数、先天卦数等等)。系辞传上说:“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万物类象,有数知占。象数派实际研究的是占卜学,但其理论和方法却是对现代科技启发最大。义理派是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来阐述《易经》的。开此派先河的,是魏晋时表年学者王弼。义理派所持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全属儒家正宗门风、博大堂皇,可以说是中国易学研究的主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也随着气功学、特异功能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宇宙全息统一论的提出,易学研究中的象数学方法越来越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我们现今的《易经》讲座,虽然是以经文的解说为主题的,但是为了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经文,有必要对有关的象数知识大略作些介绍。
宇宙是全息的,宇宙间万物同类相象、相通、相应。例如一片树叶,和生长它的那株树在形体上是相象的,在本质上相通的,其各部分也是相应的。又如人,面有五官,内有五脏,手足有五指,和自然界的五种基本成分金木水火土也是相象、相通、相应的。我们的祖先在发明八卦时,正是依据了这个全息论。八经卦为八类基本象;六十四卦反映了综合象,即上下卦象的相互联系;三百八十四爻也可说是三百八十四个变化象。基本象、综合象、变化象,都和万物同类相象、相通、相应,其代表物象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在我国古代的研易者那里,把基本象、综合象、变化象归结为“八卦之象”、“六画之象”、“方位之象”、“像形之象”、“互体之象”等。先看一下“八卦之象”,即基本象:乾,代表天、君主、父亲、头、圆形物等等,其性属“健”坤,代表地、民众、母亲、腹、方形物等等,其性属“顺”;震,代表雷、长男、脚、龙等等,其性属“动”;巽,代表风、长女、股、鸡等等,其性属“入”;坎,代表水、中男、耳、豸等等,其性属“陷”;离,代表火、中女、眼、雉等等,其性属“丽”;艮,代表山,少男、手、狗等等,其性属“止”;兑,代表泽、少女、口、羊等等,其性属“说”。根据以上简单列举出的几种八经卦物象,我们可以触类旁通。发挥出无数相象、相通、相应的物象来。
万物皆可类分为八类象。“六画之象”指六十四卦每卦的六爻:上面两爻称为“天”,中间两爻称为“人”,下面两爻为称为“地”;初爻、三爻、五爻称为“阳位”,二爻、四爻、上爻称为阴位;阳爻阳位和阴爻阳位称为“得正”或“得位”,阳爻阴位或阴爻阳位称为“不正”或“失位”。“万位之象”是说八卦的八个方位,这里介绍的是后天八卦方位,即所谓的入用之位: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像形之象”是从六爻组成上去看卦的总象的,如:鼎卦( ),其初六爻象鼎足,九二、九三、九四爻象鼎腹,六五爻象鼎耳,上九爻象鼎铉,这一卦整体是鼎形象。“爻位之象”是指每卦的六个爻: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公,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六爻为宗宙。“反对之象”指:将一个卦颠倒过来,则成为另一个卦。如将升卦( )的六个爻画颠倒过来就成了萃卦( )。古人亦称此为“倒象”、“反易”。“互体之象”是指在一卦中,除内卦和外卦外,另由二爻、三爻、四爻和三爻、四爻、五爻组成的新的一组内、外卦,如山雷颐卦( ),它的互体之象即为坤卦( )。六十四卦的综合象,正是由上述的诸种象派生出来的,例如风水涣( )卦,其综合象即是风行水上,成离散状。又为木行水上,由北方往东南方,顺风而行。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象,也是这样派生出来的。例如雷泽归妹卦( )的初九爻辞:“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就描写了一种情事之象,其意为姐妹同嫁,犹如跛足者互相帮助前进,征战是吉利的。这个情事之象,可以类推出无穷的情事出来。建立在宇宙全息统一论基础上的卦象说,正是打开《易经》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初学者务必注意学习。任何科学,只有当它能用数来表示的时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科学。《系辞传》说:“极数知来之谓占”。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俐略说:“大自然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民间俚语也道:“数始则生,数增则长,数足则成,数减则衰,数尽则灭”。宇宙万物都可抽象出象来,而一切的抽象之象,又都可再抽象出数来。
我们的祖先能够用象和数来理解宇宙自然,并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应用体系——《易经》,实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