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有几个分支
藏族有几个分支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藏族有7个分支,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和夏尔巴人。
1、工布藏族
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的林芝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
工部族服装无领无袖,套头穿着,多为黑色和紫色。
前后两片衣襟通过腰带系在一起,再配上腰带和领口的精美装饰,夏天以氆氇缝制,冬天以毛皮缝制,十分适合在高山耸立、森林密布环境中生活的人穿着。
工布帽是圆筒型的,帽底缝一层绿色的绸子,帽沿镶上一圈虹形彩缎,与“果秀”十分相配。
工布地区处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海拔低,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
除藏族外,还生活着门巴、珞巴等十多个民族。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民风古朴,民间工艺众多,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
2、嘉绒藏族
嘉绒地区藏语全称“嘉尔木擦瓦绒”,是一个综合山名、水名与自然环境的名称。
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
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
3、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人口约14000人。
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他地区藏族有所不同。
白马藏族讲藏语,却不识藏文,普遍使用汉文。
白马藏族的文化有双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言方面有藏语同源词,也有羌语词汇。
服饰也很有特色,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
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4、木雅藏族
在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
历史上,“多康六岗”中的木雅惹岗就是指木雅地区,即今康定县折多山以西、道孚县以南、雅江县以东、九龙县以北一带地区。
这一地域内居住的藏族,被称之为“木雅娃”。
雅藏族的来历至今是一个迷,作为康巴藏族的一个分支,被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代党项羌人与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的后裔。
强大的蒙古族崛起北方之后,歼灭西夏,使游牧于河套一带的西夏党项上人被迫南迁进入康区木雅一带。
木雅藏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这一区域的藏族操一种被称为“绒格”的木雅语。
而木雅语又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个语区。
5、华锐藏族
“华锐”,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是白牦牛的故乡。
历史上华锐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甘肃的天祝、肃南皇城等西藏,其中天祝是华锐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约8万。
形成华锐藏族的主体是吐蕃人,即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一支军队进驻定居后逐渐形成了该地区藏族的主体。
华锐藏族自称“博”或“华锐嘎布”,男子多穿白色毡袍,反映了华锐藏族特别崇尚白色,并认同与其他地区藏族同出一源的深刻民族观念。
从古至今,华锐地区人杰地灵、学者辈出,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6、卓仓藏族
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平安、湟中等县的藏族自称“卓仓娃”,其生活范围大约方圆一百多公里,有所谓“卓仓隆娃顿”(“卓仓七沟”之意)。
有些村庄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与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纯藏族村紧靠着纯汉族村。
这里的藏族生活基本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
7、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Sherpa),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主要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外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侧,语言为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使用藏语文,人口约4万人,中国西藏境内仅有约1200人。
关于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成吉思汗时代,位于四川甘孜的一支部队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西藏嘎尔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夏尔巴。
也有人说夏尔巴是从尼泊尔名叫“夏尔孔布”的地方迁居西藏的移民。
夏尔巴人大都同意后者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