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东山拾零:寻访渡水桥
坐公交到东山的话,到终点前两站是桥头站。凭窗北望,一条小河远来,彼处有一架拱桥。早知道那是座老桥,好像还有人说是东山第一古桥的。老桥在,是不是也有老街?一次玩过紫金庵后,时间尚早,便从桥头一直往北寻去了。
小街依河,没有想象中的石板作路面,只是窄窄的,也很少见像样的老房子。然也仿佛只有这窄,方可让人思想集中,去回味这条窄街中寻常人家的清闲日子,以及四季轮回中的符号与晨昏之际的风光。我本是为老桥而寻去,自然每到房屋有通向河边的码头,便迫不及待地去瞧一瞧,但很遗憾,位置都不十分好,只能看到桥的一部份。
小巷走完,右望,见立着一块碑,桥名渡水桥,是原吴县人民政府1986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上桥、下桥,前后左右看了,感觉河道已被房屋侵占了一些,桥的边上两孔总是被突出的墙体所遮挡,加之河两岸都没有合适的位置可拍桥的全貌,只能勉强拍得几幅照片。
好在乡村的民风尚朴,有问必答,知无不言。加之回来后查询资料,所知亦丰。渡水桥另一名为具区风月桥,始建于元代。具区即太湖之别名。是处“西五里曰莫厘,东二里曰武峰”,而“流广而且急,隔越行旅”。但因是必由之要津,先是“横木以济”,元至正年间周富七郞始建以石,但到明代时已废。再建,乏资。里人遂仍“架木以济”,然“高危凛凛,每风雨晨夕,人之提携负荷过者,多恐怖兢业,或仆而溺”。至明弘治九年(1496年),里人吴天禬“费百金”重建而成。
传明时石桥初成时,“凡长一十六丈,高三丈九尺,东西为石堤,延袤又各四十余丈”。村人说,当时桥头有屋三间,还有亭,供人歇息饮水。然我现场所见,东西堤皆易为房屋了,桥头有一凉棚,倒可藉此发发幽思的。桥西堍,有成直角之平板桥一座,村人道也叫渡水桥,栏上石狮,风化甚重,但形态堪称。桥东往北之小道,我也走了一段,彼岸有老的粮库,其建筑与色彩在秋色中如油画一般漂亮。
渡水桥西有街,接将军街,也夹河。岸边人家,小院中枝青桔黄。青山在前,总觉情好。走一段西出,便是公交的起始站。有一文化园。拍了几片,不会单独成集的,凑在此集了。这次是实地看了渡水桥。但所记桥之东二里为“武峰”或“武山”,却是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据说“武山”就是今日之西泾山,然我好似没见西泾有山,下回有机会当再一探,又记。
在同名的公路渡水桥边北望,一架拱桥羞藏半边,“犹抱琵琶半遮面”。据说,当年苏州到东山的航船就停泊在“渡水港”
小巷走到尽头,桥终于现身了。桥头的文物保护牌还是当年吴县人民政府立的
走到桥的东堍去拍一张。桥堍有间廊棚,据说是家老虎灶(供应热水的水灶)。我却希望这里是家馄饨店,坐着吃碗小馄饨,也可与吃客聊上几句
站在渡水桥上北望,那条小河不知要延伸到什么地方。听老人讲,左边这些民房,早先都没有的。早先是河堤,堤上有栏。栏内是一片麦田。遥望便见莫厘峰。我竭力想象那幅画面:青山如屏,麦浪翻滚,河边一定还会有紫云英什么的,间种着一丛一丛的蚕豆,正开着紫色的花,像一只只的小蝴蝶,蜜蜂嗡嗡着窜来窜去
河两岸都没有可立足拍照的地方,只能在桥的边上再拍个向阳面的侧影
桥东向北有小径。河边带点田园味的景色还是不错的,就趁着兴往前走了一段
看到了被岁月染为苍黛的墙边有个门楼,门楼上有个五角星,开始还以为是早先的村部之类的。村人却告诉我,那里过去是粮库
哦,对的。那储粮的圆柱形的库房,那个曾经繁忙着的装卸粮食的码头
如果学画的,我想在这里作个写生,也是不错的。我的想法错不错?不错。导演们也看中过这里的,据说《小城春秋》、《摇呀摇,摇到外婆桥》都以这座桥为中心,来取过景的
一艘小船,舱内是渔网。橹搁在舱身上,改装了动力的。我望着他们,他们也一样望着我,这条乡间的小路上走着的,此刻大概只有一个人,不用问,看得出是个“城里人”
不走了,回头!跟着这艘捕鱼船一直上了桥——奇怪,那“渔夫”用一只网兜兜啊兜,鱼儿竟会自投罗网的
看清了,舱内有电瓶。作孽啊,用的是电网,这么小的鱼就惨遭夭折
桥的西堍有座平板桥,桥南堍向西有段栏杆的柱上有石狮。问村人是什么桥,答我也叫渡水桥。我问,早先这里有庙什么的吗?其中有一人讲,听上代头说起过,这里曾有过东岳行宫,也叫张师殿。在哪个位置?不知道了
河边人家,房子大都翻建过了。唯这株挂满了果实的桔,给我带来了“山浪向”的欢喜
走着走着,看到了前面的桥。想起来了,这里叫将军街,来过。便向南寻条路拐出去
走到马路边回头一看,这个小游园原来是“洞庭苑”,兼为东山法制文化公园了。塑像一定就是洞庭仙女了
告众博友:因家中有点琐事,三天后不再更新,暂休博一个时期,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