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脆的响指

各种短视频疯狂的时代,学做菜已经变得非常容易。打开手机,轻点搜索,想做什么版本的都有。只要你想学,没有什么是你不能学的。

所以,我能很容易上手做麻丸也就不足为奇了。看了两遍视频,就把步骤烂熟于心了。

1.温开水加入白糖,搅拌溶解。

2.用白糖水和糯米粉。边倒水边用筷子搅和。直至面成絮状。

3.放下筷子,用手揉搓,揉成光滑的面团。

4.蒙上保鲜膜,醒面30分钟。

5.把面团分成一个一个小剂子,搓成汤圆。

6.把搓好的汤圆放在加入一勺糯米粉的温水里滚一下,再沾上芝麻。

7.锅中倒入油,油温五层热时,放下汤圆。

8.不停用筷子翻动,炸至金黄色起锅。

只需8步,轻松拥有香脆好看的麻丸。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把汤圆放在水中滚一下没有必要。因为,我知道炸麻丸需要汤圆粉和得湿润一些。既然都已经足够湿润了,就直接能够沾满芝麻了,哪有什么必要再去水里过一次?锅中的麻丸渐渐浮起来,颜色也在慢慢变化,我喜不自胜:等会儿发朋友圈时该配什么文字为好呢?

“噗——”地一声,我吓了一退。看锅中,有一个麻丸已经裂开了,里面的白芯从缝隙中挤了出来,整个麻丸成了葫芦形状。最关键是这很危险,被这油烫了,可不得了。

就一会儿的功夫,刚才一个个即将变成金黄的圆圆的麻丸纷纷开始破裂,慢慢挤成一个个葫芦形。不时炸起热油,我完全无心去想朋友圈的文字了。终于把麻丸从油中沥起来,不过发朋友圈的愿望已经不强烈了,麻丸全军覆没。

回想视频讲解,“把汤圆放到水中滚一下”的那个步骤,确实有提到这是防止麻丸裂开的一个方法。可我,自以为是地把这个步骤给省略掉了。

现实给了一个清脆的响指。

其实,这响指不止响过一次。本来俗话说,请师师为主。随着自认为的阅历开始丰富,更相信“尽信则不如无”。凡事并不是先去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而是自己臆想这到底如何,从而在还未深入思考时就屏蔽了别人的一些做法。

最为明显的是观冯栎钧的《我的心儿怦怦跳》录像。我对里面的微课产生了兴趣,我也希望做出这样一节微课,替代老师在课堂上的喋喋不休。所以,我把这微课看了很多遍。我确信已经完全了解了她使用的微课的意义。

我自己动手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微课。当在课堂上使用的时候,怎么完全不是那样的一种感觉呢?她的微课嵌入课堂之中是水到渠成,是落在学生最最需要的时候;而我的微课则是有些显得画蛇添足。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再去回望那节微课,结合我的微课的呈现方式,我明白了我之前的笃定只是一种臆想,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微课使用到底是在实现目标还是在指出路径。典型的只见其形,不见其神。

这样的时候多了,我归结为自己学习能力差。现在想来,有的也许的确是学习能力不够。但是大部分时候都如这般,以为自己很懂了,不但不深入思考,反而还故意省略。所以常常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