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才是每一代中国人能不断战胜苦难的答案
曾有外国人问:“这个世界人人有寄托,为什么中国人没有信仰?”就从2020年这场疫情的中外对比来看,14亿国人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抗疫历程足以传递出我们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从不寄望于教派和神像,也不被蛊惑于高低种姓的宿命论。中国人的信仰,是脚下的土地,是民族,是祖国,是人间现世的力量,而无需在苦修中期盼来世。
4月28日,一段李大钊生前唯一的一段视频影像在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中曝光,视频记录了1924年9月,李大钊正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上进行演讲。那一年 35岁的李大钊率领中共代表团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留在莫斯科工作了一段时间。演讲中,李大钊炯亮的眼神,双手挥舞着,热血澎湃地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愿你们积蓄力量援助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由于俄国无产阶级的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一定会争得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万岁!共产国际万岁!”
李大钊一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矢志不渝,他被捕后,在就义前曾演讲:“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撤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李大钊短暂的一生里播下了真理的“火种”,这一百年以来数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寻找和传递光明的火把,正是因为始终怀着这份对共产主义事业、对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信仰,革命终于迎来曙光,巍巍中华正在崛起。
正在热播的建党百年献礼剧《理想照耀中国》里,呈现了每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时代给我们每一代都出了难题,唯有信仰,是每一代中国人能一直不断战胜苦难的答案。
▶ 陈望道·信仰如炬
柴房中诞生的首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1920年,风雨飘摇的中国大地,陈望道和邵力子雨中相见感慨:“今日之中国,山太多,庙太少。到底哪座庙能救中国?”
和陈望道一起长大的发小江流,二人少时曾一起心怀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江流的这份豪迈之情已然不存,因为他目睹了一对返村的孤儿寡母被族人侵占土地,妇人的孩子被抢走,他想帮忙却束手无策,他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绝望地跑去烧掉了村里的学堂,拦住救火的人,哭瘫大呼“别去救,救不了!”
当大多数人在迷失怅惘的时候,总有人临危受命,站出来做开路者,寻找黑暗中的火炬。
陈望道,就是其中一个。他接下了翻译首本《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重任,回到家乡,一间柴房、一盏油灯、一块铺板、两条长凳,开启了夜以继日、足不出户的工作。过于投入,当中他错把墨水当成了蘸粽子的红糖,当母亲问到粽子味道怎样时,他还喃喃自语,“够甜”。
数个月后,《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印出后多次被抢购一空,思想的力量犹如黑暗中的希望火种,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涤荡着当时风雨如磐的暗夜,各地随后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信仰之于陈望道,如火炬,是为中国命运的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回答他曾经忧思“到底哪座庙能救中国?”的答案。
译本出来后,陈望道马上给江流寄了一本,信中给江流传递了信仰的力量:“你梦里的那条小道,没有光亮,没有尽头,但在这本书里,我寻找的希望大道,就在其中”。“疯疯癫癫”的江流顿时眼前豁然开朗。
▶ 两代人的守护·超越生死的信仰
父亲为儿22年苦守一座空坟
1927年,中国笼罩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下,加入共产党的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包党的珍贵书报文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交托给自己的父亲张爵谦保存。
张人亚再三交代父亲:“爹爹,这个东西比我的命还重要,一定把它藏好了,如果我回不来,把它交给共产党。”
常说父爱无言,如山深沉。这位淳朴的老父亲面对儿子如此郑重的托付,在那个战火无情的年代,他仍然信守对儿子的承诺,冒着生命危险去守护着这份重要包裹。
他时常想起,儿子张人亚坚定地和他说:“红色的中国一定会出现,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为了包裹的安全,他对外宣称儿子张人亚已经去世,为他立了一座衣冠冢,而这个空坟,正是埋藏这个包裹的秘密基地。
年复一年,父亲住在坟旁搭好的棚里守了无数个春秋,他就在山头里,远远地眺望着,期盼着其实早已去世的儿子的归来。
直到后来,父亲头发已花白,陪伴他的那头老黄牛也离开了,他难过地把孤独的铃铛悬在棚架上。
转眼已到1949年,解放的锣鼓在村里敲响。22年恍若隔世,终究还是没有盼到儿子的归来,父亲把文件交给了共产党,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后来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和一大会址纪念馆。
原来自1927年辞别父亲后,张人亚曾先后在上海、芜湖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在中央苏区任职的他因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时年35岁。
两代人用超越生死的信仰,去守护一份珍贵的文件。张人亚的信仰,是对红色中国的必胜信心;信仰于父亲张爵谦,是对儿子张人亚的爱,更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那份对民族信义的恪守。
动荡历史下,如张人亚父子,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在坚守信念,心怀信仰,才实现了红色的中国,中华不朽。
▶ 雪国的篝火·万里长征的信仰
炊事班全员不惜牺牲用篝火点燃战士的希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也是如此。海拔平均3500米以上的雪山,炊事班永远要走在战士们的前面,落脚、燃火,为战士们能喝上一口热的,继续向革命的路途迈近一步。
1935年,红军先头部队由四川宝兴县继续北上,要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红三军第六师十七团一连炊事班的班长老钱,衣服上已经81个洞,缝缝补补,棉絮几乎全没了。每到一个站点,先要生火,草干因为受寒潮湿无法点燃,老钱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在自己衣物的棉絮上扯一点出来点燃柴火,直到他饥寒交迫倒下的时候,那件棉衣早已被掏空成薄薄的一层单衣。
16岁就加入炊事班的糖豆,他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汤给了重机枪手老胡,把一颗糖剥掉糖纸塞进嘴里,指着随身带的罐子,“炫耀”自己还剩很多糖。在爬雪山的路上糖豆倒下了,指导员拿出他的糖果,才发现纸里包着的都是小石头,罐子里装的也全是小石头,整个连队无不动容。
炊事班的冲天炮背着两个百斤重的大石磨没有半点怨言,只为后面能给战士们磨上青稞面。老钱清楚记得冲天炮喜欢吃肉,当时加入炊事班想着能吃口饱饭。路越来越难走,老钱塞了仅剩的一颗辣椒到冲天炮嘴里御寒,可走着走着他还是倒下了,再也起不来了。
长征险途,九名炊事员最后还是陆续倒下了,长眠于雪山草地。但与此同时的是,他们所在的红三团一连的作战部队除了战斗减员外,没有一名战士牺牲。
明知道81个洞的衣服再扯掉棉絮就会冷得倒下,为什么老钱为了生火从不犹豫?
明知道根本没有糖吃,自己已经饿得再也扛不住了,为什么糖豆依然把最后一点汤留给战士喝?
明知道负重前行很艰难,体力已经难以支撑,为什么冲天炮依然扛着两个石磨没有怨言一路向前?
在老钱和副班长不烂账的对话中我们看见了答案——老班长劝不烂账:“过了这座山你就去连部吧,有个秀才不容易。搁在我这个炊事班,浪费了!”不烂账回答到:“灶台边也是战场,烧火做饭也是冲锋陷阵,这话你说的吧。”
一直走在队伍前面,为战士们点燃希望篝火的炊事班,他们把自己当做扛枪的战士一样去战斗。他们何尝不渴望尽早爬过雪山,何尝不想活着看到革命的胜利,但在一次次在死亡面前,他们还是选择了自我牺牲,将食物和活着的希望留给了战士们。
看着一个个倒下的炊事班战友,一连指导员动情地高举红旗下了命令:“现在我命令你们,都给我活着,冲过这座山!”这时候的信仰很朴素,就是活下去、迎接战斗,也正是这份朴实的信仰,支撑着一整连,支撑着一个个连,支撑着整个红军长征中千千万万个战士,攀过雪山、跋涉草地,一步一步克服苦难才走出了最后的胜利!
在革命事业和民族存亡面前,平凡的每一个人,只要心怀信仰,就如同炊事班燃点起雪国里的篝火,就能支撑住自己脚下的路,也会把力量传递给更多的“我”努力活下去为革命战斗。
▶ 85后的信仰·百年梦想的通途
八年时间攻下“人类不可能”的173米奇迹
战火连绵的革命年代,中国青年的信仰是忘我的、壮烈的;在今天,面对祖国未实现的梦想,当代的中国青年也继续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去践行着新时代的信仰。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你:大学一毕业就投身到这项铁道工程,负责被视为“鬼门关”的胡麻岭隧道的打通,全长850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贯通就被卡在这里,这里的山体沙粒比米粉还细,施工队挖一铲,泥糊就流下来两铲,上设备挖还会导致塌方。为了这173米,多少年你就钉在了胡麻岭这里,不眠不休,想尽各种办法,常常满身泥水沙土,好不容易挖进了30公分,但一次塌方让进度退回了两米,半年的辛苦全白费,就连外国专家到来都束手无策,只留下一句“不可能”。许久见不上一面的父亲是胡麻岭1号斜井的测绘员,他与你的分隔就剩这173米的距离……时间一年年流逝,天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个工程,如果是你,你还会留下来,继续攻克胡麻岭这个“人类不可能”的棘手难题吗?
85后的夏荔正是这个真实故事里的主角,那次塌方后他有些气馁去找父亲,父亲和他讲到自己八三年去内蒙修通霍线,晚上气温降到零下四五十度,活着下来都不容易,没有设备没有技术,铁路还是被他们生生铺了出来,穷了几百年的定西,火车终于跑了起来,人民也开始富了起来。父亲鼓励夏荔:“一定可以挖通的,我就在那头等着你”。
夏荔选择了继续坚持,他意识到,中国人的问题还得中国人自己去解决。兰渝铁路,是一条承载着中国人百年期盼的铁路,关于这条铁路的构想,最先出现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
多年来,夏荔想尽了一切办法,还开创了“九宫格”新技术工艺来挖掘隧道:把一个大的作业面,分成九个小的作业面,就像重庆吃的九格火锅扩大二三十倍,扣在隧道上,把一个大的隧道,化成九个小的隧道,每个格子里有一个作业小分队。以前发生突涌时,整个隧道里的东西都被涌出来,现在突涌只会涌一个小部,涌出来的力量小的话,还可以马上实行补救措施,极大地避免了工程进度的延缓。
就这样,隧道一寸一寸慢慢地延伸,夏荔和1500名铁路建设者一直坚信凭这股坚韧的力量, 173米的世界难题终会被解决,这条百年梦想的通途终会被实现。信仰之于夏荔和这群铁建人,是中国人勇于攻克困难的韧劲,是民族的荣耀和自豪,是兰渝之间天堑变通途的中国梦。
终于,2017年6月19日胡麻岭隧道工程正式竣工,整个工程历时八年。兰渝铁路正式通车,重庆到兰州原本22小时的车程,直接缩短到只有6个小时。
隧道贯通时刻,夏荔和父亲再也没有距离,隧道里紧密相拥在一起,父亲激动地抹了下眼里的泪花。
两代铁建人,肩负着重大使命,以信仰为光,攻克了一个个的不可能。八七年的夏荔,用行动交出了“什么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信仰”的最好答案。
《理想照耀中国》里,真实还原了近百年以来时代脉搏上的闪光故事,彰显了那些平凡而又闪闪发光的每个“我”,值得我们当代人都去看一看。百年历史磨难重重,我们不妨去好好体会下每一代人的坚守和信仰,真心感受下是什么才成就了今天美好的中国。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困难,时代给予我们脚下的路,总不是一路坦途,但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坚定信仰,终能抵达目的地。请始终坚信,中国人的信仰,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才是每一代中国人能不断战胜苦难的答案,才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