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经方:茵陈蒿汤学习笔记

伤寒论方
78、茵陈蒿汤 3味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15 黄疸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第13、78、130、236、260条共5条论述、
130条:茵陈蒿汤 3味 茵陈蒿六两(18克),栀子十四枚(I4克),大黄二两
(6克)
用药分析:
茵陈蒿清热利湿,降泄浊逆
栀子清热燥湿,清三焦烦热
大黄泻热燥湿,推陈致新。
方歌:
茵陈蒿汤栀大黄 清热利湿退黄方
身黄目黄小便黄 脏腑理热服之良。
茵陈蒿汤方证。
中医适应证:
1.湿热发黄,身黄、目黄、小便黄,大便不爽或便秘
2.寒热不食腹胀满恶心呕吐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 急躁不得卧,但头汗出 剂颈而还 口渴欲饮
3.脏腑湿热蕴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疾病:
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炎综合征,酒精性肝损伤,化疗性肝损伤,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胆息肉,胆结石,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附合临床表现湿热黄疸证者。
1.急性黄疸性肝炎:身黄如橘子色,小便黄,黄疸指数高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
2.黄疸性肝炎转氨酶高1000多者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大建中汤。
大便干结者:加大饴糖用量
大便稀溏者:减少饴糖用量
降转氨酶高:当归6克,五味子12克打碎入煎剂中效果好。

3.新生儿难治性黄疸:茵陈蒿汤合人参汤和附子汤,舌苔腻者和藜芦甘草汤。

4.妇科带下色黄: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
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
5.妊娠高血压
湿热者:半夏泻心汤合茵陈蒿汤和栀子柏皮汤加减
头晕者: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合泽泻汤
瘀血者:茵陈蒿汤合桂枝茯苓丸和泽泻汤。
6男性阴囊湿热汗出搔痒
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和牡蛎泽泻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川乌(附子)同用的经方两个,甘遂甘草方一个
1.赤丸

2.附子粳米汤

3.甘遂半夏汤

经方学习笔记2021年4月28日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