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姚黄 晓露凝光 | 竺小招和她的《送凤冠》

现场版剪辑,因为当时录制录太多她个人镜头了,现在只能kakaka

(一)

竺小招从小喜欢花旦,但她没有太多选择权。竺水招的艺术以小生为主,如果不是重演《碧玉簪》大概她会把自己归类为小生,纯的。

竺小招倒真的是纯的小生,只演过一出现代戏《巫山燕》,以现代女性形象出现。直到复演《碧玉簪》以前,她基本没有花旦经验。

1996年南越四十周年团庆,一些老前辈鼓励(怂恿)她把《碧玉簪》重新排出来。彼时处于竺小招艺术生涯黄金时期,一咬牙一跺脚一下决心,大概还有一丢丢圆梦的念头,鼓勇就上了。不过只有下半场,从《三盖衣》开始。

竺水招《碧玉簪》当时只有《三盖衣》录音,如果当时发现了《归宁》,搞不好竺小招同志一头黑线的要上全场了。

问她,如何演起?她说,团里有老演员,帮着一起回忆;团外,比如锡剧两位大佬也帮助她。

竺小招李秀英大家闺秀气质明显,有一次与人讨论她的李秀英是否可能受到锡剧大家影响。论关系,她和沈佩华更亲近,情同母女,但沈佩华走的悲旦路子,清寒苦瘦,两者风格完全不搭。从戏路上来讲,我认为竺小招更接近王兰英的雍容圆润,李秀英是比较接近这个风格的。

左:王兰英,右:沈佩华

是否如此,要探知老虎同学自己心里的想法不容易,也可能她的路子就比较接近她记忆里自己母亲的样子。

这个路子,主要指《送凤冠》,而非《三盖衣》。《三盖衣》就那样,不存在多种变化,至多每位演员赋予角色不同气质。有怨苦型的,有贞静型的,也有隐忍型的。竺水招主要是后者,忍到这场就吐血完全可以的。

但是《送凤冠》各家演法就有点不一样。有人松有人紧有人怨。张云霞是怨的代表,金采风是悲,演的很紧,她八十年代有次演出李秀英《送凤冠》仍然扎头带,病中打扮,这完全是悲旦路子。袁雪芬演的相对就比较松,和王玉林小细节沟通比较多,婆婆“手心手背肉”直接笑开,比较符合《送凤冠》给予人的喜剧,热闹的意义。

《送凤冠》80年代的打扮经常在改变

竺水招的通用路子从有限唱段来感觉,我认为她可能不脱悲旦路子,《归宁》里的李秀英如同阶前初生的青草,弱不禁风摧折即败。但是她在《三盖衣》里恍然有了人物的成长,不再迷茫的幼稚的打量世界,她蓦然安静下来,慢慢体味着所谓风刀与霜剑,声音里有了秋草知寒露的苦况,那样苦,一点点往下沉,如在噩梦,如于罗网,窒息般铁幕一样的压下来。(不仅以《碧玉簪》来衡量,她《盘妻》和《浪荡子》都有类似感觉,无论拒绝还是指责,都有些拖泥带水软趴趴,《碧玉簪》应该是之前风格的延续,没可能突然跳个风格出来。)

竺小招没有那样忍耐,事实上我觉得没有人可以做到竺水招那样的忍耐,内敛到了极致……竺水招的柳毅也是一样,她的性格使然不可能再有那样的柳毅了。竺小招的三盖衣是迷茫,就像迷途的羔羊,黑夜四处茫茫找不到方向,带些小委屈,一点点胆战心惊。不过,两者的贞静感颇为相似。

所以我想象不出竺水招《送凤冠》会走哪种风格。但纯粹是个人之见,我认为受老戏影响更深的她,《送凤冠》会比较趋向于演得松而不是紧。因为五十年代有了反封建阶级斗争的严峻任务,但她年轻的时候,应该没有这个意识,说好了《送凤冠》要笑的,这种演出的传统很可能会得到延续和保存。

之所以这么想,一方面也由于竺小招演的比较松,完全不是悲旦路子。我觉得她不是自己决定的,应该有许多历史因素决定的这种演法。

当然细节肯定会有很多不同。起码就是,老虎童鞋又娇又嗲,虎妈你叫她重生一次她都嗲不成她女儿那样。这个不是演松演紧的方式问题,完全就是个人风格决定,让老袁同志嗲一点这个我同样掉头也想象不出。

就是这样讲:演法是有套路的(轻喜剧,或者继续悲感),但人物性格还是各家根据自己特点来赋予的。

就比方方亚芬的路子几乎从金采风模子刻出来的,走的悲旦路子,有些地方还是不一样,她也还是要嗲一点。

说到嗲,竺小招天生嗲。李秀英演到《送凤冠》,她大概率是本色出演。

(二)

上回用了个随便的比方,说李秀英和贾迎春比较相似,其实不确。迎春虽然是公府小姐,但她一直就在受到无比忽视的环境下长大,连下人都不很尊重她,给她安了个“二木头”的诨号,因此,养成了极为懦弱,息事宁人的性格。

但李秀英的成长环境与之截然不同,她是礼部天官家的独生女儿,掌上明珠,千依百顺。与此同时家教比较好也就是正统,和严兰贞自我放飞带点跋扈完全不同。

前面的一再忍耐,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她自知出身比丈夫高,没过门就给对方带去巨大利益(公公做官),为此,必须有意识放低姿态,才能做好媳妇融入夫家,——利益是一时的,夫妻才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然,礼教束缚肯定是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这样说,这类女子,基本上就是书读多了想太多,班婕妤班昭,女四书的徐皇后【徐澄快来把你家讨厌的姑姑领回去!】都是这类典型,自我约束到了变态压抑的地步,自己完美典范了还要求别人都这么干【还好,想象一下李秀英独善其身就够了】。

所以,李秀英是知书识礼,她不是懦弱。到了真相大白,度过苦难,她仍然比较天真的真性情也终于得到了舒展。

以上,差不多是竺小招李秀英的演法依据,也差不多就是她的心路写照。

宝宝

竺小招天然嗲,被照顾的非常好的无忧无虑长大的小孩,八十年代她就这样娇滴滴的说,“我是牛奶和巧克力喂大的,吃鱼先要有人剔了骨刺”,然后继续娇滴滴的说,“妈妈为越剧而死,我也会学她的,做人要有风骨”……

好吧,从头到尾给我娇滴滴的印象……都没有觉得她受过什么风霜:不能够想象她下地劳动头一天就被刺穿脚背;想象不出她为了被一视同仁加入体力活和男子完全一致的铁姑娘班;更加无法想象她和她母亲的骨灰一起度过十年漫长光阴……

过往的已成过往,竺小招现在几乎看不出过往那段岁月对她的影响:非常快乐非常满足,身上有种理论上应该和经历不太匹配的清澈感。

所以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小时候影响生成是最重要的,后来遭遇什么也不大会改变。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的。老一辈因为时代和儿时的影响,温柔平和明快爽朗都使得,让她们嗲估计很难——除了吕瑞英——《踏伞》“走不动了喊轿子”这种满满的(何不食肉糜)理直气壮好像也没谁了。想象一下竺小招我认为大概也可以的。想象一下竺水招我就只能翻白眼了。(但是竺水招有可能演成实款小白花哈哈纯属YY。事实上《拜月记》里她演蒋世隆不演王瑞兰。)

于是这就构成了李秀英的生命印迹。

(三)

再次上场,没有了病与痛,晦暗的重重阴影离她远去。如同一盏翠绿的明前茶,一束摇曳的玉簪花,风雷隆隆过去了,人生依然莹澈明亮,抬眼,还是美好的明天。

额,当然,她还很包子。我觉得看了这么多李秀英比她悲感的有很多,比这款更包子的李秀英大概率是没有了。

一点点小傲娇,一点点小任性。尤其对母亲,“恶毒丈夫儿不愿”,嫌弃小表情,很轻微地扭两下,撒娇。和父亲不撒娇,但坚决把凤冠推开,没太留情面(……都不说你不认识女儿笔迹,动不动拿刀拿剑,仍然很隐忍,对家里礼教的代表仍然具备敬畏)。

拒绝王玉林那里有个小细节,“我主婢受苦受难受到今”,她做了个不明显的安慰动作,为了这个细节小编看无数版《送凤冠》看得眼都直了,她这就是唯一的安慰。别人都是“我受苦”,她是真的“我主婢受苦”——油然感到:不愧演小生的,撩妹本能。加上明冤,李秀英和春香寸步不离时刻依靠,老虎童鞋硬生生把李秀英和春香演出了CP感……

真正表现出天然嗲是在婆婆送凤冠时候。这里横竖讲她嗲,其实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而是一幅幅静像的组合。她唯一撒娇对象是母亲,对婆婆不可能。之前的遭遇使得她对婆婆有种打心眼里的亲近感,信任感,婆婆在说,她在听,她心怀对婆婆开放。但是依然不是没有距离的,两次拜就拜出了距离感,对婆婆更执礼仪。

所以她在倾听的时候,微微侧首,静立如仪,由内而外的嗲的气息漫漫散发出来,就像浸在牛奶里,……软绵绵的很好吃的样子……你就觉得她其实很享受婆婆这样哄她,因为她一直从小被这么捧在手心里哄大的。只不过,也同时表现出了完全不会拒绝人的感觉,婆婆一拉她就身不由主,一旦最后心理防线破除就很容易退让,很容易给王小状元吃干抹净那什么的……嗲归嗲,包子感也是相当的强了。

整个《送凤冠》是按照轻喜剧模式走的,并不止是王玉林的某些动作神态(我们老徐不但有动作,她还加了很多词,不打断戏的进行的词)以及婆婆的恢谐生动,李秀英偶而也是可以让观众会心一笑的。比如母亲或者父亲讲到什么的时候,无意中侧眸,就看见王玉林神气活现,没好气的转过头。

最明显的是婆婆的两次举动。这两个表演小细节在上越版里都没有的。“舍唔得倷两块肉“,这边听得挺享受,又羞又不好意思笑,婆婆直接拉郎配,差点和王玉林对撞,赶紧躲开。等到婆婆唱”格种就是现世报“,把儿子额骨头一戳,仿佛终于对王同学产生了些微的好奇心理,悄悄看对方什么样的”现世报“,立刻转回,害羞了。两次都得到相应的剧场效果。

也就是说,到婆婆“送凤冠“,实际上李秀英和王玉林逐渐有了眼神和感情上的交流,再也不是”面朝东来背朝西“了,这给最后接凤冠做了很顺理成章的铺垫。

《碧玉簪》是传统戏,竺小招的某些演法,时不时在刺激我这个感观。其中最明显的,是李秀英的行礼方式。她使用的一些行礼方式,很多都只能在老戏里看到。

对王玉林、对父亲,内外有别,男女有别,是这样行礼的。这个通常在京剧里看到比较多。

婆婆第一次送凤冠,拒绝行礼。这个礼有些戏迷朋友应该会感到眼熟,就是《追鱼·观灯》鲤鱼精假装跌坐于井台,解释为何人前失礼,然后向张相公赔礼时所用。带一点点小亲昵,特定场合用,莫名的好看,但现在舞台上使用的并不多。

婆婆第二次送凤冠,拒绝行礼。这一次都不能算拒绝了,一退再退,已经承诺“递茶端汤奉公婆“,等于承认是自家人了,这一拜拜得相当有大家风范,也很美。

此外,她的《送凤冠》有个焦点,在于如何"拒凤冠",一次次送,一次次拒,非常明显,我认为这个可能也是老的演法。

不过呢,遗憾还是看得出来的。这个戏对于南越尤其是竺小招演李秀英的这个组合来说,要算半个生戏。至少是1998年以后,她们演得并不多。我通共看到两次。这是2002年的,南越自有小剧场的包场演出。其实看得出来她们有些方面配合不够默契,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 “拒凤冠”,有几次演员之间走位没对上,竺小招都稍微看了下或者退了一两步,否则就推不到那只凤冠。这是走台和配合间的生疏所致,可惜不能再看到这段戏了。

最后提醒大家关注一下表演婆婆的陈少珺,她是周宝奎的亲传弟子。我认为唱得非常好,有韵味,咬字和力道都非常OK,表演里也没有夸张到出格之处,比如自己就要直接跪下来什么的。唯一的问题是,唔,她是不是要比老虎小很多哈哈哈。

这个就纯粹看下水袖

往上收,和流云也似

竺音清响 | zhuyinqx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