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担截”法临床体会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承山配,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天星十二穴为临床常用的十二个要穴,原为十一穴,由马钰(丹阳顺化真人)撰为歌诀,载于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书。至明初徐凤《针灸大全》予以增删加入“太冲”称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总诀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多数为四肢穴,其中足三里、内廷属足阳明胃经,曲池、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委中、承山、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太冲属足厥阴肝经,环跳、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通里属手少阴心经;列缺属手太阴肺经。天星十二穴临床应用主要以“担截法”,即配穴方法为主。
在进修期间,听到孙可兴大夫介绍以后,才试加探讨应用。近几年来在临床应用上,感颇有良效,最近我亦作为讲针灸课的课堂实验教学资料。因此把我在临床操作及应用的一点体会介绍如下:
一、什么叫“担截”法
担截法是祖国针灸医学补泻手法之一,我们知道,凡是针剌在同一穴位上,由于手法与指法的不同,就能先后产生不同的反应,治疗不同的病症。它(担截法)可以使患者,有凉、热和两种不同的特殊感觉,因而各发生不同的疗效,这就是补泻的作用。这利相反的作用,是来自操作手法和指法的不同,而不是穴位的不同。故此古人有“补泻不明、针灸不灵”的说法,由此可见,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重要地位的。至于“担截”法的记载:如马丹阳说:“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这足以说明“截”就是补,“担”就是泻,只不过是名异实同,总不外“补泻”而已。
二、临床应用穴位
临床最常用的是:马丹阳十二穴,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太冲、昆仑、通里、列缺),但其他四肢穴位也可运用。
三、担截法的操作
1.截法(补法):术者右手持针,用撚转指法,将针尖刺入(要针的穴位)皮肤,找到酸麻感觉时,即可停针,不要再向下刺,然后用拇、食、中指持针,左右撚转,其无名指和小指伸直,作羽翅状的搧动(这叫飞指法),这样可使酸麻感扩散上下相通,在此基础上,就以拇指向前,食、中指向后,用撞搓指法(指的动力只许撞搓针柄,而针不要动摇),作羽翅状的搧动,随患者自然呼吸或令患者闭口吸气,三指用力撞搓针柄,一般在三至五分钟左右,针下就能产生热和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热和特殊感是先向下放散,使其感觉放散到底,再向上微引其针(不要将针提动),再继续撞搓针柄,则热和特殊感即逐渐上行,以达病所为度;但在利用截法(补法)时,必须补而后泻,在此基础上,再微引其针,随即拇指向后,食、中指向前,再撞搓针柄,针下即能产生凉和另一种特殊的感觉。
2.担法(泻法):术者右手持针,用撚转指法,将针尖剌入(要针的穴位)皮肤,找到酸麻感觉时,即可停针,不要再向下刺。然后用拇、食、中指持针,左右撚转,其无名指和小指伸直,作羽翅状的搧动(这叫飞指法),这样可使酸麻感扩散上下相通,在此基础上,就以拇指向后,食、中二指向前,用撞搓指法(指的动力只许撞搓针柄,而针不要动摇)作羽翅状的搧动,随患者自然呼吸或令患者开口呼气,三指用力撞搓针柄,一般在三至五分钟左右,针下就能产生凉和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凉和特殊感,一般先向下放散,使其感觉放散到底,再向上微引其针(不要将针提动),再继续撞搓针柄,则凉和特殊感就逐渐上行,以达到病所为度;但在利用担法(泻法)时,必须泻而后补,在此基础上,再微引其针,随即拇指向前,食、中二指向后,再撞搓针柄,针下即能产生热和另一种特殊的感觉。
四、担截法的治疗运用
担截法的治疗运用:即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但必须掌握“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的方法,也就是补其正气,泻其邪气;其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因症施治,不要拘泥,应灵活运用。例如:虚寒腹痛或胃脘痛,可取足三里,用截法,使感觉放散到腹或胃脘部(上可达到口腔),疼痛即可停止;又如腰背疼痛,可取委中穴,用截法,使感觉放散到病所(上可达肩部),疼痛则愈。但必须补而有泻,即是在原穴上,再运用担法,使另一种感觉放散到所针之穴位周 围为度,这样就能很快的达到了治愈疾病的目的。
五、应注意的几点
1.先补后泻,先泻后补:因为一个患者病症的虚实,不是突然而得的,所以我们就不能以补虚不祛邪、泻实不顾正(正气)的治法;必须依照“虚则正气虚、实则邪气实”的理论,来作为治疗虚实之症的根据;所以我们治疗一个虚症,当然先补其虚,但又不能不考虑到祛其病邪;要治疗一个实症,必先泻其实邪,但也必须要照顾到其正气虚的一方面。
总之:为了达到既泻去了邪气,又不伤其正气;既补起了正气,又祛去了邪气的目的为原则。
2.循经取穴:我们利用针灸治病,经络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说明经络、比穴位还重要(当然穴位也很重要,不错更好);同时我们要想治疗某部分的疾病,若不明经络的循行,就不能达到所理想的治疗目的。例如:治疗一个牙痛症,取合谷穴,就必须根据其经络循行的路线,左牙痛取右合谷,右牙痛取左合谷;否则就收不到预定的效果。
最后说明的一点:有的患者,在临床上运用“担截法”不发生凉热感的反应,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敏感性的关系,在此情况下,术者可在针刺的穴位周围或循着经络线,用手摸摸患者的皮肤,是否有凉热的现象,如无凉热现象发生,再问问患者是否有两种不同的特殊反应,这样则能辨出手法的成功与否;也有的患者经多次的运用手法,才逐渐产生反应,因此我们应耐心的、多次的运用手法,才能达到调整机能而唤起反应之目的
结语
担截法的疗效:我从听了孙可兴大夫的介绍后,经过临床实际运用的体会,确能使患者产生“凉热”感和两种不同的特殊反应;对治疗疾病,实能收到显著效果,使患者对针灸的治疗给予很高的评价。利用到教学上,以此作为课堂实验教学,能增强每个学员学习针灸的信心,并提高学者对祖国医学钻研兴趣,为了进一步的研讨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提高其疗效,愿提出以供同道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