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综艺是下一个内容风口吗?

音频行业从不缺新概念。有声书、知识付费、广播剧……一波接着一波,可最后却仍被整个市场视作“慢行业”。耳朵经济就是不如眼球经济好使吗?做任何事都要听点什么的人越来越多,对音频内容的需求显然依旧旺盛。

但其商业困境也显而易见。广播剧版权囤购成本太高,用户容易随内容在平台间反复横跳。知识付费则对用户门槛较高,可能来回吸引的就是那一拨人。音频内容赛道许久未见升级,各家迫切想要寻找新的支点——更流量的明星、更知名的IP,或是一种全新模式?

颇令人意外的,2021年的音频江湖再次热闹起来:沉寂多年的播客突然复兴,引得大厂争相布局;Clubhouse墙外开花,墙内人闻到后直呼真香,忙着开发汉化版。有新奔头难能可贵,但想靠这两种模式孵化音频头部内容,难。就说Clubhouse,其本质是声音社交,这在国内早就玩过一轮,也没见谁家能把聊天记录转化成内容资产。

而正如硬糖君此前提到的,不同内容模式的嫁接越来越显现出微创新的巨大势能——真人秀有了甜宠剧的味道,而耽改剧在戏外上演令人欲罢不能的真人秀。如果说视频行业能给音频行业提供什么内容灵感,那么无疑是这二十多年来的吸金利器——综艺。

音频行业显然也正将此视为下一个增长点。去年底,腾讯音娱推出自制节目《十二扇窗》,初步试水音频综艺。蜻蜓FM则在近期接连上线了《四分之一人生》《静见》《冯唐讲书》《风马牛书房》四档节目,把音频综艺的形式和体量直接拉上新台阶。据悉,各音频平台都在积极拓展该品类,数十部音频综艺新作将陆续面市。

音频综艺能成为继广播剧、知识付费之后下一个音频风口吗?用户喜欢吗、广告主认吗?我们还是要到节目中探寻答案。

明星终于整新活儿了

任何内容想要迅速获得存在感,明星都是一条流量捷径,音频也不例外。

这几年,蜻蜓、喜马拉雅、荔枝等平台都跟明星保持着密切合作,这对其向粉丝群体、年轻用户渗透无疑颇有助益。但如果细查起来,这种合作并不深度,未能最大程度引爆商业价值。

整体来看,音频平台偏爱知识型和流量型两类明星。前者主攻知识付费,帮助用户解决各种焦虑,如冯唐、许知远、高晓松。进驻蜻蜓后,冯唐带来的首部音频作品《成事心法》,便是结合自身的跨界经验,向听众传授职场生存小技巧。

咱先不讨论这些内容的价值,就说文娱圈真正担得起“知识KOL”的有几人?而且这些明星的音频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创作局限于某个品类,长久创作也难以为继。

流量型明星则是利用自身影响力来丰富音频生态,集中满足粉丝群体需求。从2018年开始,王俊凯、张艺兴、王一博等流量偶像相继为音频品牌代言,助力平台打出年轻化标签,走向Z世代用户。

也是在2018年,现象级综艺《声临其境》首播爆红,一些相对沉寂的演员凭借惊艳配音表现广受好评。音频行业也迅速反应,对这波综艺流量进行了承接。蜻蜓率先拿下朱亚文,推出了音频栏目《最美情书》,上线首日便播放量破百万。此后,邓伦、马思纯、贾乃亮等也先后收到来自音频平台的橄榄枝。

这类音频节目的形式普遍比较单一,可以说只是明星影响力的一种分发形式,并未碰撞出更多内容价值,吸引到的往往只是粉丝。因此,这类明星节目始终未能成长为音频内容的重要一极。

但音频综艺就不同了。既然叫“综艺”,就要有环节设置、有说学逗唱、有充分互动。比如在蜻蜓的几档节目里,作家、主持人、选秀爱豆皆成主角,平台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再量身打造各具特色的栏目,以精品化、娱乐化的内容吸引年轻用户。

简单说就是整点新鲜活儿。于是,老面孔冯唐不再“教人做事”,转而用听众意料之外的“非分”视角,剥开经典著作的外衣,用解读、对话的形式带领用户洞察人性。

新面孔傅菁、李静则彻底挣脱刻板印象的束缚,带给听众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蜻蜓,傅菁不仅是唱跳俱佳的选秀爱豆,也是奔波不停的旅行者。“万年捧哏”李静摇身一变成主咖,探讨起女性情感话题,分享轻松性感的人间快乐指南。

在今天,综艺是明星立人设、涨人气的首选,音频综艺也不例外。在借助明星实现扩圈传播的同时,音频综艺也对明星的形象和人气实现了反哺。当听众在音频综艺底下焦急催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新品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现有作品卖相如何?

既是综艺,管它看的、听的,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才是好作品,让吃瓜群众都参与讨论才是真爆款。也是牢牢抓住了这一点,现有几部音频综艺颇得年轻用户青睐,口碑和声量远超预期。

《十二扇窗》走的是访谈路线,虽没能呈现出蔡康永的“另一幅面孔”,但胜在节目没有贩卖焦虑,而是对社会话题进行娱乐化探讨,以轻松诙谐的节目调性收获了一些粉丝。

相较之下,《四分之一人生》《静见》《冯唐说书》这一批“蜻蜓系”作品的制作就更加成熟,初步体现出了综艺感。尤其是平台配套推出的互动玩法,极大增强了听众的沉浸式追综体验。

提及选秀偶像,大家最先想到的必是唱跳。但事实上,作为普通路人,咱只会偶尔欣赏下爱豆的绝美舞台,无法做到粉丝那般真情实感。可你要是唠点爱豆的娱乐八卦,我们可就不困了。

《四分之一人生》就是将明星故事和音频综艺嫁接,傅菁以个人视角探索世界,借此展现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听完这档节目,听众既领略了爱豆养成的真实过程,也可以跟随其思考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有旅行综艺那味儿了。

文化题材和音频综艺也有着极高适配性。《冯唐说书》和冯仑的《风马牛书房》则是将读书、对话、音频综艺充分融合,经由娱乐化表达,让书成为年轻听众分享、思考、交友的方式,兼具消遣放松和充实自我的双重价值。

此外,硬糖君觉得情感才是音频搭建内容生态的“源源活水”。当年,何洁前夫赫子铭将电话打进电台诉说家庭琐事,让我们再次记起了曾经那样深入人心的深夜情感广播。如今,李静的《静见》一经播出,也迅速在蜻蜓站内掀起热议,爆相十足。

《静见》主要讲的是处世之道,李静借自己和朋友的趣事,告诉听众各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尽量找到最舒服的生活姿势即可。这一模式成功后,恋爱综艺、夫妻综艺、离婚综艺不得都安排上嘛?只露声音没有镜头,感觉讲述者更能放得开呢。

四档新作的成功,既证明了蜻蜓的自制实力,更意味着音频综艺的概念和形式,逐渐立住了。

原生音频综艺应该什么样?

音频和综艺的嫁接,其实早有信号。

视频综艺转制成音频内容早已不新鲜。《德云斗笑社》《开心麻花》《嘻哈包袱铺》等喜剧作品已将综艺IP音频化的路径打通,且形成了一套被用户广泛认可的“视频-音频”模式。

视频综艺音频化能够帮原综艺提高传播效率,助其跳出圈层局限。但在这个过程中,音频只是个分发渠道,只能在产业下游承接上游内容。既然听众需要听综艺,那不如做原生音频综艺。

原生音频综艺应该什么样?从以上几档不沾边的优质节目,我们其实能发现至少有着三大特质:第一,原生自制且完成度高;第二,必须以足够的娱乐性、趣味性做出综艺感;第三,一定是创意及策划驱动,每个音频综艺都能独立制造话题,而不是依附于某个特定艺人。显然,这些对内容团队有着颇高要求,更考验平台的决心。

目前来看,蜻蜓刚上的四部自制作品,在制作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但互动性仍是一大短板。《四分之一人生》上线后,平台在运营上颇费心思,推出了解锁专属皮肤、翻牌提问、福利放送等运营玩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粉丝的参与热情。《冯唐讲书》则发起对话路金波的直播,有大量听众提前预约。

但这些互动仍未深入内容本身。选秀为什么是最火的综艺形式?因为观众能打投、能影响节目走向啊。音频平台必须从主题、沟通、表达等多方位找到切入口,让听众和节目形成更紧密联系,才能引发更强烈的情绪共振。

除内容本身的升级,音频综艺这阵风到底能不能刮起来、刮多久,我们还需要评估下整个市场的用户需求。

据艾媒咨询《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收听的内容类型中,娱乐品类最受欢迎,紧随其后的是生活、知识、有声书等。除相声、小说、历史人文等常规题材外,听众需要更多元、丰富的娱乐类音频。

此外,Z世代无疑是音频业最渴望的新用户。从内容偏好上说,这一群体对明星娱乐、有声书、助眠内容的需求格外旺盛。放眼望去,整个音频行业在有声书、知识付费、广播剧三大内容赛道已经建设相对完备,明星、泛娱乐内容却亟待深度挖掘。

不管是音频内容的缺口还是年轻用户的需求,都指向了音频综艺。蜻蜓的成功试水,则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也搅动起无数音频人的原创梦。

音频圈的“快乐大本营”乃至音频选秀还有多远?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