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县城为何以姓氏(岑天保)来命名

百色岑氏,从宋朝开始至元、明、清,其族人统治百色地区长达千年之久,巅峰时期统治的疆域将近广西现有面积的三分之一。岑氏家族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西林那劳的岑氏,清末曾出一门三总督。下文要介绍的主角并不是岑氏一门三总督,而是广西德保岑氏的佼佼者岑天保。德保县的前称为天保县就是用其名字命名的,德保的天保山也是用其名字命名,包括现在县城的天保中路、天保南路等街道。
      中华五千年历史以来用人名命名的城市并不多见,查阅了相关资料目前都不到三十个地方,其中很多还是近现代命名的,如大家熟知的广东中山市(孙中山)、吉林靖宇县(杨靖宇)、山西左权县(左权)等。而岑天保的历史知名度并不高就连很多本地百色人都未必知晓,他究竟有何功绩使得后人对其敬仰有加,不仅为其立天保庙世代烧香祈福,还将县城用其名命名为天保县?

公元1328年,天降异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诞生。与此同时中国西南边陲的镇安路(今德保)一位当地土司首领的男娃也呱呱坠地,此人便是岑天保。更巧的是四十年后即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这也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同一年朱元璋将镇安路改为镇安土知府,并任命岑天保为首任土知府并给予世袭。

两人在同一年出生,并在同一年登基做皇帝。这时就有人说了不就是个土司吗凭啥说是皇帝呢,其实在中国封建王朝改土归流前的土司们无异于就是当地的土皇帝,不仅拥有世代袭职的权利,还对其所辖领土在依附于中央政权的前提下拥有独立的财政、司法、人事权。不过两人也有不同之处,朱元璋布衣起家,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统一了中国,而岑天保可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祖上就已经是当地的土司,传到他已经算是第十代土司,从小衣食无忧,按理来说岑天保应该是一个纨绔子弟这么一个角色,可事实并非如此。据岑氏族谱记载岑天保“聪明颖悟、武艺高强、能文词赋、凤藻华丽”说白了就是文武双全。
      岑天保在任执政26年,做出了很多保境安民的实事,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的功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迁府治,洪武二年(1369),岑天保将府治从感驮岩(今那坡县属)迁至今德保县城独秀峰下。并将土官官舍、土城墙重新加固以防御外敌。
      第二、鼓励农业生产,减免苛捐杂税。减免或废除前代土司制定的各种不切实际的苛捐杂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新开垦出来的荒地归自己所有,这在当时极大了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毕竟在封建社会土地可是稀缺品,当然了其实现在也差不多。
      第三、体恤民情。这个也是当地人最为怀念其功绩的地方。岑天保了解到镇安府每年要向普安卫(今贵州省普安县)进贡三千石大米,这个可是个苦差事,桂西本就多山,不像从百色直接可以从右江通过航运即可直达广州。那时候运粮去贵州只能靠人挑肩扛,由于路途遥远还容易发生各种变故,后来岑天保上奏朝廷将进贡大米改为进贡银两并得到批准,此举也深得民心。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五月,镇安府西北发生农民叛乱,岑天保率兵前往镇压并在响泉山(今马隘乡贤恩村)安营扎寨,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在下山巡察时,跌山身亡,当地人民把他掩埋在响泉山下,当然了这个是说法源自《德保县志》。而据乾隆年间的《镇安府志》的记录为:“卒,葬郡城东北三十里山麓”,并没有就其死因进行具体说明。
      不管具体死因如何,岑天保死后正式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转化。后人将其掩埋的响泉山也改名为天保山,并在县城东街及其墓侧(天保山)建祠名为岑公祠(今德保县的天保庙),建成有头门三间、正厅三间、两廊各三间,还建有照壁、围墙。清乾隆四年(1739年)镇安府治地增设附郭县时,这个县也命名为天保县,而对于建祠庙祭祀岑天保也得到了中央王朝的默许。对于天保庙的祭祀每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每年除夕夜至正月初三,全县及邻近百姓会自行前往烧香祈愿或还愿,二是每年的三月初三和五月二十八日期间,德保岑氏宗亲会组织各地宗亲到天保庙举行祭祖安神仪式。小镇安厅(今那坡县)、归顺(今靖西县)、田州(今田阳县)、泗城(今凌云县)、湖润、化峒(今属于靖西县)、向武(今天等县)等府、州、峒岑氏及其氏族均到此祭拜。

岑天保去世后,后代子嗣继续世袭土司职位,直到明崇祯年间的岑吉祥,可惜岑吉祥无嗣,其死后族人为了争夺土司权力相互攻伐,使得整个镇安府战争不断,直到清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看不下去了派兵进行进行弹压,并把镇安土府改成流府,正式施行改土归流,县内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610年土官统治终于宣告结束。

岑天保公“首勤政治,教人民以稼穑为先,孝悌为次、善恤民苦、孝事慈亲、贤声远播。”正是这样一位上被中央认可,下受民众爱戴的土司死后几百年来其祠庙(天保庙)一直香火不断,也承载着岑氏宗族相互紧密联系的纽带及研究德保土司文化的重要载体。(图片来源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