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名利场》原型人物
参考消息网5月17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7日发表题为《声名狼藉的公爵夫人激发了英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的创作灵感》的文章,文章探究了记者兼作家萨克雷的著作《名利场》中的女主角原型。全文摘编如下:
“夏泼小姐的苍白脸儿从窗口伸出来,毫不客气地把书扔在花园里。”这是萨克雷笔下最精彩的人物蓓基·夏泼在《名利场》第一章中的表现——在离校时扔掉了约翰逊博士的字典。规则、界定、家长制的约束对她都不起作用。蓓基一手握野心,另一手执白兰地酒瓶,是个纵横伦敦社交圈和整个欧洲的冒险家,她复杂、“疯狂、恶劣、危险”,但又让人着迷。她那心地善良的好友爱米丽亚·赛特笠本该是书中女主角,可反倒是蓓基吸引了小说家与读者的注意。
萨克雷能塑造出一个如此阴暗迷人的主人公是天分使然,不过他笔下的女主角与伊丽莎白·楚德利的相似之处也是不争的事实。身兼记者与作家二职的萨克雷承认,灵感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他在非虚构作品《四位乔治》中提到了楚德利——她和蓓基完全就是一类人。萨克雷写道:“楚德利小姐到了那里,甩掉了一任丈夫,继而寻觅下一任。”
1721年,伊丽莎白·楚德利出生于德文郡士绅家族中的一个财务状况不稳定的族脉,但她通过机智、相貌与家庭关系,成了威尔士王妃奥古斯塔的伴娘。在1744年的一场夏季恋情中,她与年轻的海军军官奥古斯塔斯·赫维阁下悄悄举行了结婚仪式。很快两人闹翻并共同决定将第一次婚姻保密(只有单身才能当伴娘——也就可以继续得到相应的报酬),而后她嫁给了“英国最帅男人”——金斯顿公爵伊夫林·皮尔庞特。荣华富贵的日子原本会这样过下去,但在皮尔庞特1773年去世后,他的亲属到法院向她追讨亡夫财产,导致她在1776年被判重婚罪。日记体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等人称伊丽莎白是“公爵夫人兼伯爵夫人”,因为她既是金斯顿公爵夫人,又在赫维无子嗣兄长去世后,成为布里斯托尔伯爵夫人。
伊丽莎白声色犬马的生活和促狭逼仄的境遇契合了萨克雷在一百年后出版的这部小说的内容。她的父兄均年纪轻轻离开人世,这让她在婚姻方面无人指点迷津;她机敏、聪明,而且和蓓基一样,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但没有钱;她的第一段婚姻与一个囊中羞涩的军人的秘密结合,是一时冲动,清醒之后,她想找个王公贵族将他取而代之。拿伊丽莎白来说,先是赫维上校,然后是金斯顿公爵,而蓓基·夏泼则秘密嫁给了陆军军官罗登·克劳莱,接着心满意足地换成了斯丹恩勋爵。萨克雷甚至将蓓基塑造得小巧玲珑:个子不高,流浪儿般瘦小,眼波的流转与聪明的头脑散发着魅力——与伊丽莎白别无二致。
相似点不止于此。伊丽莎白最令人难忘的一次露面是在1749年的一场化装舞会上的着装。(这套行头给乔治二世国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甚至给了伊丽莎白母亲在温莎城堡当管家的美差。)几十年后,伊丽莎白身披薄纱的版画依然被一再复刻。
和伊丽莎白一样,萨克雷笔下的蓓基在家里招待的是“最高尚”的人——宾客名单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两人都衣着华丽地出现在宫廷,衣服上奇特的垂饰让熨衣成了难事。不忠诚的仆人拿走了蓓基的衣服和财物,伊丽莎白在死后也陷入同样境地。蓓基也和伊丽莎白一样流亡欧洲各地,四处漂泊,先前不光彩的名声如影随形。伊丽莎白试图定居德国巴伐利亚;蓓基则落脚于德国魏玛。
我们正是在蓓基·夏泼不屈不挠的精神中,看到了文学作品对伊丽莎白·楚德利的严重亏欠。公爵夫人兼伯爵夫人不像蓓基那般铁石心肠、缺乏母性或居心叵测;但她和蓓基一样,面对不安全的生存环境,的的确确创造出引领潮流的自我形象。
最重要的是,萨克雷在他塑造的楚德利式无赖新贵的身上,能够看到表象之下的生存之争,或许还对所塑造的人物抱以同情,而在乔治王时代的社会,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
《名利场》一书封面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