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陈宝琛:常存厚道以培家运 勿因小忿而失至亲

乌龙江畔,古镇螺洲,有座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庭院融为一体的精美建筑,白墙青瓦、雕梁画栋、古韵盎然。这座高府大院被称之为“陈氏五楼”,是清末帝师陈宝琛的故居。

陈宝琛故居“陈氏五楼”依建筑时间依次为“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其中“赐书楼”进门处,悬挂着一副陈宝琛亲自书写的楹联:“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这一楹联最早出自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警戒后人刻薄、小忿皆非处世之方。君子立于世,宽以待人则无怨,敬以事亲则必和。看起来朴素的楹联,是陈氏先辈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成为陈氏子孙数百年来秉承的家训。

沧趣楼传家先志节立世靠心诚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是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因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

陈宝琛雕像陈宝琛出生在官宦之家,曾祖父陈若霖、祖父陈景亮、父亲陈承裘皆在朝为官。陈若霖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刑部尚书,为官刚正,对官宦子弟犯法毫不徇私,闽剧《陈若霖斩皇子》就是根据其事迹改编。陈景亮秉承其父作风。有一次,一个担任都统的亲王保荐一名武官试箭,没有中的,讨论处分他时,同僚暗示陈景亮说,这个人是亲王保荐的,要从宽处理。陈景亮坚持依照定例办事,同僚笑他“太戆”,他说:“我心口如一,不知其他。”家族刚直的风骨同样影响了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他任刑部主事时,陈若霖去世还不到20年,京都公卿都是陈若霖的旧同事,随便托个关系,仕途“进取”不是难事,但陈承裘却不慕仕进,以伺候亲老作借口,辞官回家。然而,陈家人不仅有侠骨,如家训中所言,更具柔肠。陈承裘辞官回乡后,心存厚道,经常为乡人调停争讼,评判曲直,也做了不少公益事业,如办育婴堂、义仓、义塾、社学等。因帮助的乡亲众多,以至于“渐鬻生产,举债累万金”。但是即使向别人借钱,只要家里乞丐登门,父母都会让宝琛兄弟拿食物和钱接济他们。为人侠义、乐善好施,使得陈承裘夫妇在家乡很有威信。家风家训的润物无声,使陈宝琛默记于心。据《闽县陈公宝琛年谱》记载,陈宝琛59岁那年,为筹铁路款去南洋,渡七洲洋时,还在风浪中梦见父亲让他站在庭院中背诵祖训。家族的教育,让陈宝琛自幼懂得为人厚道体现在气节与风骨上,也使其一生追求正直,坚持民族大义,晚年不畏强权多次阻止溥仪投靠日本人。

《闽县陈公宝琛年谱》治家严俭谨待人亲友厚陈宝琛贵为“帝师”,身份显贵,按说陈家应该是“鸣钟食鼎,积代衣缨”,但陈宝琛却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日常在家中只穿麻布,不穿丝绸,平时的饭菜很少有肉,家有余钱都是放在学楼里用,而且陈宝琛还让儿子们读书之余到农田从事农业劳动,告诫他们“先知稼穑艰难;聪听祖考遗训”。陈宝琛深谙子孙愚却多财是招灾引祸之理,所以陈家虽为望族,却没有田产地产,除了螺洲祖宅外,只在三坊七巷有一套宅子。在子女的教育上,陈宝琛比当年父亲对自己更加严格。他说“树摇叶落,人摇福薄”,做人做事都要稳重端正。据说,因为家教严苛,贪玩的子女就跟家里的车夫商量好,每当父亲下朝回家,马车快进胡同口的时候,车夫便把脚下的车铃踩到最响,大家听到“预告”后,就赶紧撤掉院中的桌椅和玩具,然后整齐站好,开门迎父。后来被陈宝琛发现,就安排家中的账房师傅向他汇报子女在家情况。这种与儿女间的“猫捉老鼠”游戏,也从侧面体现陈宝琛的家教严格。其实,陈宝琛长子夭折,晚年才又得子,岂有不爱的道理,但是爱不代表放纵,他曾写信给二弟陈宝瑨说:“风气日趋嚣薄,兄又晚子,不敢翼其有用之才,而但愿其勿玷先人,自处于无过之地。”能不能做官成才不重要,关键还是厚道为人,不要辱没家门。有一次,陈宝琛的后辈劝他买地留给子女,陈宝琛果断拒绝说:“读罢孝经授儒行,老夫遗汝别无田。”陈宝琛过世后,子女按照他生前要求将三坊七巷的房子留给了陈宝璜一支,未像很多大家族一样为争家产出现“因小忿而失至亲”。

陈宝琛全家福陈宝琛虽然对家人“古板严肃”,但是对外人却“随和友好”。每次回乡,他都让侍卫在福州待命,仅带一两个随从,不坐轿子,徒步走到螺洲老家。在家期间,他经常设宴款待乡亲邻里,来客没有等级身份之分,有农夫,有渔民,有小贩……宴席当天,人潮涌动,大家都想瞧瞧这位京城里的“大官”。为了方便大家看清楚,陈宝琛就搬了张八仙桌放在院子中央,然后自己站到桌子上给大家看,毫无“官架子”。在陈宝琛的影响下,其子女虽出身名门望族,却没有贵胄的跋扈张扬,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都平易近人。一门多俊杰家风泽后人作为福州的名门望族,陈家后代子孙绵延,“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的家训也随之代代相传。陈宝琛奉旨入京担任溥仪老师后即长住北京,其藏于福州老家五座藏书楼的十数万册古籍字画多为其子陈懋复掌管,和父亲一样,陈懋复也是个“书痴”。陈宝琛去世后,陈懋复贯彻其“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的理念,将万册书籍捐赠给福建师范大学。数十年来,这些古籍图书佳惠学林,使无数的学人受益,可谓泽被后学,功德无量。陈宝琛侄孙陈岱孙,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很多学术上、政策上的贡献。受“勿因小忿而失至亲”家风的影响,陈岱孙为人随和,和谁都能相处得来。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与朱自清关系非常好,同吃同住亲如兄弟。当年清华从北京撤往西南联大,因为条件有限,经常两个教授住一起,不少人同住一段时间后,就因为生活起居上的小矛盾闹得关系特别不愉快。但陈岱孙和朱自清一直处得很好,陈岱孙还写了一付对联,上联是“小住为佳,得小住且小住”,下联是“如何是好,愿如何便如何”,有点“且行且珍惜”的意思。时至今日,陈宝琛一言一行依然对其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陈供,陈宝琛曾孙,他记得祖父说过:“把那些珍贵书无偿捐赠,为的是书的流动。藏在自己家里,只有少数人看,捐出去了,就能大家都看到。”陈供很受启发。他想,让人受益是功德无量的事,先人有书捐书,我无书但我可以把自己“捐出去”。退休的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志愿者事业,把这个当成泽及众人的一种方式。他先是做了献血志愿者,年龄大了不宜献血就改行做献血工作志愿者,后来又经过层层考核,成为省博物馆志愿者,无论是讲解、传帮带、还是考录新人,他都积极投入,哪有需要就出现在哪。(来源:福州市纪委监委)

(0)

相关推荐

  • 【传统家训】《颜氏家训·涉务篇》当米虫遇到颠沛的圣人......

    正常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迷乱在常识中? 大秦王朝.大权在握的宦官赵高想知道满朝文武谁对他不服气,牵着一头鹿对秦二世说"这是马". 秦二世虽然昏庸但不糊涂,疑惑不解地质疑"这分 ...

  • 家风家训的格言

    家风家训的格言

  • 沁园春·葬兄祭

    昨晚大嫂与长子媳乘夜航伴兄遗骨从京归铁,今日安葬于八宝岭公墓.本其生前所愿,宴至亲于得月酒楼.归家哀思不绝,长调当哭. 沁园春·葬兄祭 吉壤官陵,柴水北漪,宝岭南崇. 应仲秋时节,伯兄归葬:九州庆诞, ...

  • 黄炎培家风家训及简介

    黄炎培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_一品句子 黄炎培家风家训精华: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出踏实:事闳勿先,事繁勿慌:有言班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给孙子 ...

  • 君子常存古道

    人之精神各有所寄,如渊明隐于菊,和靖卧于梅,弘景怡于云,元章拜于石,惠连酣于风月,游岩癖于烟霞.此皆性之所好,情之所寄也.其博雅师古者,不亦然乎?   稽 古 古风淳厚,今俗浇漓.是以君子常存古道,不 ...

  • 陈廷敬家族的家风家训

    一门九进士,两朝六翰林说的是山西晋城清朝大学士陈廷敬家族. 该家族跨越明清两朝一共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陈廷敬家族成 ...

  • 青图专题活动|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八)——陈廷敬家训

    严谨家风育帝师--陈廷敬家训 皇城陈氏家训 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 ...

  • 赢家眼里只有规则,输家内心常存意外

    2:8规律是大家熟悉的规律,它告诉我们无论在长期交易中还是短期交易中,输家总是大多数,赢家总是极少数.在市场极端情况下输赢家的比例可以上升到9:1或者更高.在市场总体走好的情况下输赢之比接近7:3.统 ...

  • 张氏宗祠:传承百年的家风家训

    2019-07-16 19:55 作为族人祭祀的场所,祠堂,体现了中国浓厚的家族观念.一般而言,一个村子都聚居着一个主要姓氏和其他相关的家族,他们多供奉共同的祖先,拜祭一个祠堂. 在五星乡三堰村8组就 ...

  • ​君子常存古道

    人之精神各有所寄,如渊明隐于菊,和靖卧于梅,弘景怡于云,元章拜于石,惠连酣于风月,游岩癖于烟霞.此皆性之所好,情之所寄也.其博雅师古者,不亦然乎? 稽 古 古风淳厚,今俗浇漓.是以君子常存古道,不入时 ...

  • 关于家风家训的谚语65句

    关于家风家训的谚语65句

  • 家风家训谚语84句

    家风家训谚语8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