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对摄政王恨之入骨,为何乾隆要跟祖宗对着干,为多尔衮平反?
多尔衮虽不是清朝皇帝,但他却是争取吴三桂、主导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的决定性人物,对满清的功绩足以和皇太极相提并论。
然而,顺治却对多尔衮厌恶至极,头上顶着一个揽走大权的摄政王,顺治基本只是个“实习皇帝”。而且多尔衮还闹出了“孝庄下嫁”的绯闻,更令身为人子的顺治恨得牙痒痒。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顺治始终没能找到翻盘的机会,但时间总是站在年轻人一边的,只要守住皇帝的位置,顺治就能等来秋后算账的机会。
顺治七年冬,多尔衮打猎时不慎坠马跌伤,一个多月后病逝,时年39岁。隐忍多年的顺治,终于熬到了跟他十四叔算总账的机会。
多尔衮执政的那些年,得罪了不少人,因而他一死,这些人就跳出来揭发他的罪行。没多久,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被议罪,多尔衮辛苦培植起来的势力土崩瓦解。
比如本属多尔衮一派的苏克萨哈,就立马反水掀起了摄政王生前的旧账。他的举动很合顺治的心意,后来这个苏克萨哈,成为了顺治留给康熙的四大辅政重臣之一。
在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顺治惩治多尔衮就没什么阻力了,于是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不但追夺一切封典,还搞起了毁墓掘尸!这得多大的怨念啊?
要知道,古人“事死如事生”,对身后之事看得很重,同时也讲究个死者为大,掘人坟墓这种事儿,只有在双方有着血海深仇时才会去做。比如春秋晚期的伍子胥,就因全家被楚平王杀死,所以带着吴军攻入楚都,挖出已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
多尔衮对满清这个政权来说,在清军入关上无疑是功勋卓著的,有此遭遇实属不公,朝中多有为其鸣不平者。
凭良心讲,不管顺治怎么个不待见他的十四叔,也不管多尔衮的动机如何,顺治能坐上皇位、坐稳皇位,“客观上”都离不开多尔衮对他的扶持。
顺治十二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等人分别上疏,叙述多尔衮的功勋,请求为其平反,被流放宁古塔充军。由此可见,只要顺治活着,多尔衮就只能是罪人。
有例在前,再无人敢为多尔衮说话。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才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
乾隆下令为多尔衮修复坟茔,复其封号,并且给了“忠”这个谥号。多尔衮被顺治以“谋逆”定罪,乾隆却谥其曰忠,颇有几分与老祖宗顺治对着干的意思。
那么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呢?
主要原因,在于乾隆是个极重名声的皇帝,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代明君,而明君最常见的操作,就是为被冤枉的忠臣平反。
例如宋孝宗赵昚,登基后立刻为岳飞平反,对主导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的奸相秦桧,是一贬再贬,由此给自己赢来了极大的声誉。乾隆也懂这一招。
另一方面,乾隆也具备为多尔衮平反的条件。
顺治之所以深恨多尔衮,一是因为多尔衮与孝庄的绯闻,二是因为多尔衮给他制造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从清朝至今,描写多尔衮与孝庄爱情故事的小说多不胜数。清朝民间传得更玄乎,说孝庄以太后之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之后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
这桩绯闻,还成了明朝遗民张煌言,打压满清朝廷的政治牌,作诗嘲讽“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孝庄究竟有没有下嫁,这是清史一大疑案。但孝庄与多尔衮有私这种传言,顺治肯定听过,作为孝庄与皇太极的儿子,又是一国之君,大概率是将这样的绯闻看成是对自己的耻辱。
而且,摄政王多尔衮的权势威望,完全盖过了正牌皇帝顺治!
顺治小时候,这没问题,反正他也没能力理政。但顺治会长大,也就不可避免的与多尔衮产生矛盾。国无二主,初初长成的小皇帝和手握实权的摄政王,臣民们听谁的?顺治心里能好受?
何况多尔衮自觉有功,又是顺治的长辈,对他不怎么恭敬。
顺治二年,多尔衮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到了顺治五年,多尔衮变成“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都模拟皇帝。也就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以皇帝自居。
按照这样的节奏推测,多尔衮下一步可能就是篡位,可实际上他篡位的可能性很小。
原因很简单,他压根儿没有亲生的儿子,留下的只有一个女儿。反倒是顺治在多尔衮死后,将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了多尔衮,算是给十四叔续上了香火。
所以,多尔衮顶多只是当了权臣,并没有动机篡位为君。只不过对日渐长大,想要行使皇权的顺治来说,多尔衮就像压在他头上的大山,令他十分压抑和痛恨。
但到了乾隆这里,多尔衮的影响力早已时过境迁,对他的统治丝毫构不成动摇。既然如此,用为多尔衮平反这件事,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