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内衣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在秦朝以前的奴隶社会中,不论男女都是不穿内衣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空军”。
而到了封建社会中,人的那种羞耻感随着奴隶制的废除渐渐增长,于是古代女子胸前那薄薄的二尺布成了广大男性心底乐此不疲的关注内容。在历史长河里,女子的内衣经历了很大变化,当然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且曲折,中间出现过一段时期,那二尺薄布差点被花容月貌的女子遗弃掉。
秦朝以前:内衣是何物?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在更远的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士大夫阶层,普通男女根本就没有人权、尊严之说。
正是因为这种森严的阶级压迫,底层女性(奴隶)往往沦为士大夫阶层手中的玩物,一个奴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活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羞耻之心?能够得到主人随手丢下的粗麻布就谢天谢地了,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内衣遮羞的意识,就算有遮羞意识,也没有实现的条件。
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在酒池肉林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中,商纣王挖酒池、造肉林,让上百位男女一丝不挂地在池子里戏水、在林子里打闹。这些男女是什么人?肯定不是士大夫阶层,那也就只能是普通百姓和奴隶了。
春秋至秦汉时期出现了“抱腹”。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女子心中的那股奴性也渐渐松动,羞耻感也随之而来,于是便有了早期的内衣“抱腹”。
抱腹,顾名思义,主要是遮盖胸部腹部,至于其他部位根本不起遮挡作用。从形状来看就是方方正正的一块布帕,上端系上带子用来支撑,让它能够紧紧地贴合在身上,和现在的围裙很相似。
在《春秋左传》中曾记载过一位有名的女性夏姬,至于为什么出名,大家一看便知。
夏姬本是郑国公主,地位尊贵,当初郑穆公为了和陈国交好,便将这个女儿嫁给了陈国贵族、大将军夏御叔。得到美娇娘,夏御叔自然夜夜笙箫,很快便油尽灯枯而死。丈夫死了,夏姬不愿独守空房,又先后与连尹襄老、巫臣、公子蛮、孔宁、仪行父、陈灵公、黑要7个男人私通。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陈灵公是夏御叔的侄子,要喊夏姬一声婶婶。
在夏姬与众人私通的时候,连尹襄老还特地把她的抱腹带到了朝堂上,和陈灵公以及诸位大臣一同观赏把玩,期间更是秽语不断。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当”。
“两当”呈圆筒形,能够将女性的胸、腹、背部完全包裹,女性都是根据身材量身定做的,背部缝有纽扣,所以一般不需要再添加肩带支撑。
因为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南北交流融合也日益加剧。北方少数民族民风剽悍,而且又多骑马,所以那里的女性都是不穿内衣的,随着他们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这样的习惯也风靡一时。
中原女子也发现,“两当”这种东西只会加重身体的不适感,倒不如彻底“放飞自我”来得舒服,所以在那一时期,内衣差点被女性遗弃。
唐代出现“袔子”,而且女子最喜欢穿在外面。
延续南北朝时期的传统,“袔子”也是没有肩带的。
喜欢看唐朝历史剧的朋友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不管是宫女还是寻常妇道人家,胸前往往会暴露大半。或许是因为唐朝思想上的开放,女子都喜欢穿半露式的裙装,这也就导致胸前的“袔子”直接暴露在视野中。这种穿法在我国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宋元时期出现了我们熟悉的“抹胸”。
“抹胸”是直接将一块大布围在身上,用系带将后背处绑紧。这种穿法直接将腹部也遮盖起来,而且看上去十分松散,便又有抹肚、襕裙等别名。
这时候的抹胸不仅有遮羞的功能,还是广大女性的“百宝箱”。为了方便实用,女子往往会在抹胸上缝两个小口袋,用来存放一些书信、银票、胭脂之类的东西。很多古代小说中都有这样的描写,比如冯梦龙整理的《警世通言》中就多次出现过丫鬟或者其他女人,随手就从抹胸里取出一封书信之类的句子。
明清时期出现了“兜子”。
这里的“兜子”就是我们常说的肚兜。一般都是一块小小的菱形布片,绳子一系就能贴在胸前,只不过只能遮住胸前和肚脐这重要的三点,至于背部、腰部则暴露无遗。出于爱美之心,不少年轻女子在挑选兜子的时候都会特地绣上图案纹饰,一般以牡丹等花卉为主。
兜子这种形态的内衣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深受现代女性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