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深度好文)

鲁迅曾在《立论》中说了一个故事:

有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激动之下把孩子抱出来给客人看,希望能讨个好彩头。

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发大财!”

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

两个客人得到大家的赞同和主人的感谢,而第三个客人却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的!”刚说完,便被大家痛打一顿。

人有生老病死,第三个客人说的不对么?

对!但是却在祝贺小孩的时候说“没人性”的“真话”,无疑是让大家厌恶。

说话是一门艺术,若能掌握说话的诀窍与忌讳,无疑是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所帮助。

孔子曾言:“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gǔ] 。”

1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尚未轮到自己,便抢着说话,此为“躁”。

一日,孔子与弟子闲谈。

子路性急,孔子没说完,他便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本以为能得到老师赞同,孔子却冷笑连连。

子路不解,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你说的内容没问题,但是你说话不谦让急躁的毛病,我只能冷笑。

孔子强调“敏于行而慎于言”,做人做事应当雷厉风行,但是说话不同,最忌“抢”,说话前一定要思虑清楚,等时机恰当,再慢条斯理地说出来。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在《宗镜录略讲》中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戒急戒躁,很多情况下,越急越坏事,反而慢慢修行、一步步深入,更能领略到其他人达不到的境界。”

在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时,切勿“躁”,过分急躁只能让他人怀疑你的行为,并退避三分。

2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话说到一半,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此为“隐”。

初次与人交谈时,由于双方并不了解,这个时候要落落大方,如果不注重讲话的方式,那就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

齐国邹忌相貌过人,他自认比不上美男子徐公,但他的妻、妾、客人却说他胜过徐公一筹,他反思之后,才恍然明白,妻是爱他,妾是惧他,客人是有求于他,所以都向着他说话,他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位高权重的君王?

于是第二天见齐王,用自身委婉劝谏,齐王心领神会,于是广开言路,齐国日益壮大。

邹忌之所以成功,则是因为他注重把各人的心理进行对比,随后以自身的感悟劝谏齐王,言辞得体,说话自然,让齐王明白自己确实受了蒙蔽。

与人交流时,我们应当学习邹忌,切勿“隐”,一味地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只会让人难以交流,语气要亲切自然,言辞要得体,态度要落落大方,如此,人际交往如鱼得水。

3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看他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叫“瞽”。

瞽:即瞎眼的意思。

孔子曾言:“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一个人是否通达,说话前必定会揣摩他人话语,会察看他人脸色,而不注重这些反而直接说话的人,说好听些叫做昏聩,讲难听点,即睁眼瞎一个。

我同学已经三十有五,至今还单着,她有一个朋友结婚很早,已经有了孩子,因此她在我同学面前便趾高气扬起来,时常说一句什么“女人越大越难嫁”之类的话,丝毫不顾及我同学的脸色。

没过多久,我同学便和她断绝交往了。

后来我听同学说,这个人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别人高血压,她就非指着一些高热量的食物说很美味,别人家没有孩子,她就会四处炫耀自己的孩子。

久而久之,她已经不受所有人欢迎。

说话,其实是一门智慧。

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往往很少会因为言语之间而吃亏。

反之,若犯了以上孔子说的三点忌讳,贸然说话,因此得罪人,这就得不偿失了。

古今言谈虽然有别,但因为说错话引来麻烦,这点从未改变,请谨记孔子所说的“三愆”之道,这既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我们在事业上的审时度势。

在最好的时机说有力度的话,让小言谈获大成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