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白蔹
一、典籍摘要
《本经逢原》:“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
《本草经疏》:“白蔹,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痛肿疽疮,散结止痛。…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少阳上逆之火,泻厥阴下郁之热。”
《饮片新参》王一仁:“甘香凉。治痈症疮肿,解毒,治肠风血痢,赤白带下,外用生肌。”
二、现代研究:
成分:本品主含酒石酸、延胡索酸、没食子酸等有机酸类成分。
作用:本品有抑真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肝毒素、抗脂质过氧化活性等作用。
药理: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临床报导:治疗外科炎症,将其块根去皮研末,用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及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治31例,一般经治2~3天可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