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把“实践”引入哲学并非始于马克思,许多哲学家都曾讲过实践,但他们对实践的理解各不相同。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理解为纯主观、纯精神的活动。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近代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把实践看成“自我”产生、设定“非我”(客观事物)的活动;黑格尔把实践视为精神性的理念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的活动。如费尔巴哈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都只是抓住了实践的某种特征,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实践的各个方面,因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把握实践。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列宁认为: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是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些论述都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规定。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人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多种任务。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坚持这一点就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但是,并不是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实践客体,只有那些成为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客观存在才是实践客体。外部世界的哪些部分成为实践客体,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被纳人实践活动范围的客体也会不断扩大。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既包括同人的活动发生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社会客体是指人类社会。精神客体指的是成为人们实践对象的主观精神和客体化精神。主观精神是指人们的感觉、想象、思维等精神活动,它们以表情、姿态和语言表现出来。客体化精神是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结果,如通过图像、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等。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表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指向物质世界,而且也以人自身为实践活动对象,即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进行自我改造。

  一般来说,实践主要是指主体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也包括为变革世界所必需的、以变革世界为目的的探索性活动,如天文观测、地质考察、社会调查、军事侦察等。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客观的人;主体所使用的工具是客观的物质的工具;实践作用的对象是可感知的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人的意识参与,但却是意识指导下的现实的客观过程;实践的结果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效果。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它们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已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尽管实践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但这种个体活动却总是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人借助于工具同自然界相接触,而工具是他人过去劳动的成果。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并且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决不会永远处于同一水平上,因此实践又具有历史性。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人们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归结起来,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直接改造世界,而是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正是各种各样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0)

相关推荐

  • 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 ...

  • 袁伟 | 人工智能:统治人类还是服务人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作者简介 袁伟:(1988-)男,湖南永州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资本理论. 摘要 人工智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人 ...

  • 运动改造自己——君说乎跑团活动精彩回顾【君说乎总第166期】

    君说乎,悦跑悦健康! 君说乎悦跑团,已经进行了第二次的世纪公园欢乐跑活动了,通过跑步,我们不仅仅是迈开腿,并且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新世界. <运动改造大脑>里说,只有运动的生物需要用给脑 ...

  • 人体进化——探索处理人造有毒物质(上)

    语音转译文字稿(节选) 1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人体进化,针对于人造毒物的一些探索,以及化解的方法. 我们人在地球上,每天都在饮食.有的人要点大量的外卖,有的人要吃一些要人造的东西,甚至是饮 ...

  • 人体进化——探索处理人造有毒物质(下)

    语音转译文字稿(节选) 1 我记得在80年代,有时候,整个农村里面没有一个人得癌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人会得癌症. 但是,现在为什么得癌症的人是如此之多? 简直是触目惊心. 你看这个得癌症的人如此之多, ...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07-27 18:57 作者:王国祥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通常来讲,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 ...

  • 新时期陆海统筹的技术难点、 理论框架体系与实践探索

    导语 作者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中心副主任.总体中心一所所长尚嫣然,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一所主任工程师冯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一所项目经理崔音在& ...

  • 课程研发铸就教学风格——诸向阳老师微课程的实践探索与价值走向(三)

    诸向阳老师与学生们话别 构建课程的路径 一般来说,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一个教师要做课程会不会非常困难呢?诸向阳老师认为,做课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是,如果懂得了如何构建课程的路 ...

  • 长春市名优校长“四四五”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落实吉林省长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办发[2017]50号)和长春市四部委局印发<长春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长教联[2017]2 ...

  • 以社会实践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

    刘 洋.计艳贺 高中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又要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人生.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帮助学生确立 ...

  • 招投标案例,工程建设项目“评定分离”制度的实践探索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 阳光采购引领者广州品时 收录于话题 #以往招投标案例,公众号文章目录 12个 专业的招标投标 交给 专业的广州品时 NO.1 关键字 评定分离.总体原则.选用原则.定标规则.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