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听,译,写之读篇之二

上一讲,老农已把读怎样读朗读英语书的要领讲完了,俺想再说说细节上该注意的地方。我发现很少学英语孩子真的喜欢朗读。他们大部分只是在课堂上跟老师读读课文,再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把英语课文给背下来,就完事了。而且背完的课文以后就从不去读了,等到到期末,其实不少孩子只记下了头几课和最后几课的内容,中间的课文大部分都忘掉了。人脑的记忆方式和电脑可不一样,不是一旦把资料输入进去,就永远能夠在需要时提取出这些信息的。老农让孩子们把一本书为单位一遍一遍地从头到尾去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老农非常反对大家用背课文来学英语,就是用这种方法学语文也不太好,想想我们长大后离开学校后,你还能记得下多少你在中小学背得很熟的语文课文就明白了。就和我们很多人在学校学了十多年英语,出了校门没几年就还给了老师一样。上学时大费周章背下的许多东西最后都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而已。学英语和学语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把背诵当成语言学习的主要手段。要不你最后只能象一些咱们那些一辈子在教人怎么背英语的专家级老师们那样——“不识英语真面目,只缘身在英语中”了!

其实我们在学语文上也是误解了古人要我们背书的原意了,明代理学宗师朱熹就反对人们死背书,而提倡多读成诵,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适用学读语文,更适用于我们学英语。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就是用来比喻人们读书的境界的。把书读得能深入浅出,把一本厚书读成溥溥的几页,进而读成用你自已理解总结出的几句话,才是你真正学会了怎样读书。真正的源头活水正是你自己的心智,而不是死的书本。不管读什么样的书,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心”来读,而不是只用嘴!

清代的名画家郑板桥在读书上也提倡多读成诵,而不是去死背书。大家都能用他老人家的“难得糊涂”来对待在生活中自己看得很明白,却对此无能为力的一些事情。可是为什么这么精炼的四个字会出自他的笔下而得已广为传诵,就远没有仅仅这四个字表面那么简单。他作画的“胸有成竹”的境界可绝非一日之功就能一蹴而就的。学英语也是一样,从开始就要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地读书,绝不要去想什么几日,几个月速成这种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李阳同学搞的那种十天训练营就是迎合大家在学英语上的急功近利的想法而开设的,这里面的秘密俺就不说破了,俺也要象郑燮老人家那样做一回“难得糊涂”的聪明人。

扯了这么多题外话,就是为了大家提高对读英语的认识,而不要只陷在课本里为读书而读书,要明白自己读书的真正目地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袓先是非常推崇朗诵在读书中的地位而不是枯燥的背诵!因为语言并不只是有形美,意美,它更是因为有“音美”才得以流传下来。大家要是看到某人在生活中象古代教书先生那样摇头晃脑地读书一定会哑然失笑,但正是失去了这种令现代人觉得很滑稽的用嘴读书,用心来体会语言文字“音美”的读书传统,才是我们国人的中文水平江河日下的原因,这也是中国人学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在我们的母语语感的提高上,朗读也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回到我们中国人把英语作为一种外语来学的现实上来,朗读的重要性就更别提有多重要了。

4....开始学朗读英语时,要把五到十句话做为一个单位,先用慢速读一遍,练习把每个单词的音都发清楚,然后再用正常语速读一遍,体会一下正常语速的英语发音和慢速时的差异。再用比正常语更快的超常语速读一遍,以便于训练自己对英语语音的敏感程度。就这样把一本两本书用这样的方式读下来之后,你的英语发音和听力都会有不小的改善。做一个月这样的练习后,大部分人读英语的语音语调都会训练的差不多了。以后你可以以一本书为单位来练习朗读了。

自己朗读时不用学得象李阳同学那样夸张,更不要把读得跟磁带和老师的语音语调一模一样作为自己的目标。每个人的声音条件和语言天赋都是不一样的,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就行了。生硬地模仿别人的声音不可取的一种学外语方式,连中央九台里外国播音老师埃得温在训练中国的英语播音员时就一再强调大家要用自己的声音来播音,而不去模仿别人的风格。教中文朗诵的老师也一再强调不要去模仿别人的语音语调,一定要以自己的声音条件为基础,形成自己独特的朗读风格。听听赵忠祥和任志宏两位播音大家的声音和语气有多么不同,大家就能体会的更深一点。对普通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你能把英文读得就象是自己在说话给别人听,而且别人都能听懂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对自己要求的更高。毕竟将来要当播音员或英语老师的人都是极少数的几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