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区别

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区别

我国事业单位其实有三种体制,事业编制差额和全额的差别主要是,单位资金供给的方式或解决方案不同。具体意思是:

1、全额单位是指,它的资金来源由同级财政全额拔付。

2、差额单位,是指其资金供给只由同级财政解决一部分,不足的部分要靠单位创收,来弥补。

3、还有一种事业单位性质叫自收自支单位,也就是资金来源全靠自己单位收取,收到就发,收不到就不发。

4、现在国家在整顿,考虑能保留的全部由财政负担,取消自收或差补。

事业编制差额和全额的主要区别是单位资金供给的方式或解决方案不同。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者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简单解释: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即对有经常、稳定业务收入的单位,采取全面核算、收支挂钩、以收抵支的管理形式。既按定员定额指标核定的单位年度经费预算总额与单位创造的收入之比,支大于收的差额部分由国家预算补助,收大于支的部分上交国家财政。也可以说差额是按基数加增长的方式由财政负担,也就是财政给一部分,剩下的单位要自收自支的。

举个例子:环保系统,同样是事业单位,1、环境监察支队是单纯的执法部门,他收的排污费都要上缴国家,所以是全额拨款单位;2、环境监测站除了完成法定的监测任务以外,可以为公众提供有偿检测服务,所以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1、全额拨款。即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及绩效等各项待遇均由财政全额拨款支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不能由市场配置,主要从事科教文卫等公益服务领域。比如图书馆、档案馆、疾控中心、水文站等,各部委办局中不承担行政执法功能的二层机构基本上是全额事业编。

2、差额拨款。即在编人员的各项待遇由财政部分列支,单位自营收入补充的单位。像医院、高校,报社、电视台等,都属于差额拨款。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一部分转为全额,一部分改为企业,数量正在逐步减少。

3、自收自支。顾名思义,就是员工工资福利财政不拨款支持,完全由单位自己解决,仅在身份上显示是事业编属性的单位,如出社、印刷厂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2020年底前,将全部脱离体制推向市场,改为企业。

4、待遇差别。三种编制各有利弊。全额事业编人员工资待遇由财政全额支付,相对比较固定,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涨薪,基本上就稳定在那个水平,以小公所在的西部三线城市为例,新入职的基本上到手就3000多一点,试用期转正后,大约在3500左右,这样的收入,只能说吃不饱也饿不死。而差额事业编,由于有一定的经营收入,收入就高多了,像医院、高校,普遍都比全额事业编人员的高。至于自收自支事业编人员,情况比较微妙,好的单位,收入还可以;差的,可能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在2020年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主要难点,也集中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上,如何安置分流职工、处理国有资产,都是大包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