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去书店买书吗?电商暴击,实体书店开不下去了?言几又西西弗三联书店如何自救?

‍ ‍

在零售业里,书店被公认为最难的生意。

去年,茑屋书店先后登陆杭州和上海,一时间成为网红打卡圣地,我身边的人都在讨论要不要去茑屋看看。

作为一个伪文青,曾经我也想过当个书店老板。毕竟有个说法是,文艺青年总爱幻想自己未来能开一家小店,而且这个小店无非是书店、花店、咖啡馆、民宿和酒吧这几样。

只不过后来当我了解到实体书店是一门多么糟糕的生意时,我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虽然我自认为是个很有情怀的人,但再有情怀,也没必要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在我看来,本土实体书店如今的困境,不仅有着复杂的成因,更有着底层的深刻矛盾。

这期内容,我想简单拆解一下实体书店商业形态的底层困境,以及中国的书店从业者,为了突围做出的各种努力。

先声明,这期内容只聊民营实体书店,新华书店暂且不谈,毕竟那已经是另一个位面的存在了。

如果把民营书店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那么2010年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

之前,中国民营书店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辉煌期和00年代的调整期。但大致还保留了一个相对体面的活法。

但到了2010年,实体书店迎来了一波史无前例的倒闭潮。

在这次倒闭潮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北京的大型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北京最著名的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以及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在两年内相继停业倒闭。

除此之外,上海,杭州,广州各地,都有不少民营书店没能撑过2011年。

业内喜欢把2018年比作互联网行业寒冬,我觉得在书店业面前还是太夸张了。

2010年前后几年,整个书店行业堪称冰河时代。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近五成的实体书店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倒闭。光是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万家。

我去查了一下早年的报道,当时媒体主要把这波倒闭潮归因于京东当当亚马逊的图书价格战。

不少网龄比较早的朋友都还记得,早年这几家打图书价格战的时候,买书和不要钱一样。 今天这家满200减100,明天那家全场最低三九折,后天再来个购书满99送免费图书一本。 一年三四轮价格战,硬是让我把家里的书架堆得满满当当。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这几家本来只是互掐,谁也没想着干掉实体书店,但实体书店却被波及,成了这场价格战的牺牲品。

这当然是没错的。

但哪怕京东当当亚马逊正正常常不打价格战,实体书店就有胜算吗?我想也未必。

因为书和普通的消费品不同,书太特殊了。

在零售业里,书店被公认为最难的生意。

首先,书是一种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光靠封面,作者和简介,你很难预估这本书会给你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但在超市里,你买一瓶橘黄色的饮料,你多半可以预估它是橘子味的,你买一瓶水,多半可以预估它是没味道的。

信息不对称,对购买力的抑制非常明显。

其次,书是一种SKU非常密集,而需求非常分散的商品。

SKU (StockKeeping Unit 最小库存单位) 是一种我们会在零售行业经常听到的词汇。可以理解为「商品种类」。在书店,每一种不同的书,都是一个独立的SKU。

如果你要开一家奶茶店,只要有二三十个SKU就不会让消费者觉得单调。如果你开个便利店,几百个SKU也就够了。哪怕是几千平米的盒马,也只需要四五千个SKU。

但书店不一样。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想看的书。除了畅销书和名著之外,大量购书需求都集中在长尾领域,于是为了保证对这些细分需求的覆盖力,不至于让人觉得「书不够全」,一个中等规模的书店就可以达到近万个SKU。

SKU过多,不仅增加了库存管理的难度,也使得书店很难通过进货规模来摊低成本。

然后,书还是一种低频消费品,就算是每天看书的人,也不会每天买书。而且大部分的书都是低复购商品,一般情况下同一本书只会买一次,更加抑制了图书的总需求量。

最重要的是,书是一种利润很薄的商品。在正常情况下,一本书的零售价里面,成本首先占到40%,然后出版商要拿走20%到30%的利润,毕竟书是他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不容易。然后批发商会拿走5%到10%,没有他们,书到不了书店。

所以一本书留给书店的毛利率,大概也就20%-30%。这点钱,哪怕是处理库存,也不允许书店干出买200减100这种败家行为。

当然,如果图书行业是个万亿级的市场,那么上面一切都不是问题。只要市场规模够大,资本买单,一切都好说。

但很遗憾,中国的图书行业并不够强大。

根据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全国人均阅读量只有7.99本,其中纸质书4.67本。

2019年,中国的图书市场规模达到了1023亿,其中属于线下实体书店的份额只有308亿。

顺便说一句,中国图书市场有50%的份额留给了少儿图书和教材教辅。

线下书店308亿的规模是什么概念呢?按2019年全国7万家书店来计算,平均每家书店的营业额只有44万,拿到手上的毛利只有8.8万到13.2万。

这点钱还得交房租,还得发工资,实在是经不起大环境有任何风吹草动了。

只能说,如果没有网购图书价格战,实体书店会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逐渐凋零,而不是一次秋风扫落叶的倒闭潮。

运营难,需求少,市场小,利润薄,真是劝人开书店,天打雷劈都不过分。

至于为什么图书不涨价多赚钱,其实就涉及到更复杂的图书定价问题了。

总结一下,实体书店在2010年左右的倒闭潮,电商只能说是一个导火索,内因则是实体书店商业模式太脆弱。

即使没有电商,它也会死于飞速上涨的租金和人力成本。

讲到这里,恐怕有同学会很疑惑:现在这么多书店不是开的好好的吗?西西弗这种都开到300多家店了。这也算脆弱吗?

那么是什么拯救了实体书店呢?

从2013年开始,为了扶持实体书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通知宣布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每年能为书店减少13%的增值税负担。而这项优惠经历了两次续期,已经延续到了2023年。

税少了,让书店大大减轻了负担,但没有彻底改变书店不赚钱的状况。根本的改变,来自书店运营思路的改变。

网上这几年没少有人诟病现在的书店越来越不像书店了。打着卖书的旗号,兜售那些贵得要死,华而不实的文创产品,或者直接在店里开咖啡店,不买饮料都不能在茶座上休息看书。

但要知道,不管是文创还是咖啡,赚点钱都比卖书容易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