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再教一次「论述逻辑」怎么写 | 秃头·美名其曰有求必应·所

💨

最近作为两个没有感情的框架生产机器,我和花总没日没夜地搞了也就是五六十个框架吧:

🧸 我又整理了22个考点框架

🧸 今日热门考点生产目标已达成

🧸 这里有二十道真题的答题框架

但是问题就在于,现在虽然有了框架,知道了这个点之下有哪些可以用来进行回答的内容,但是这些框架怎样才能更好地转化为「行云流水的论述」,变成一份在试卷上能够拿到高分的「优质答案」?

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就必须先来理清楚一件事:题目和框架、框架和论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 题目是「问题」,框架是「观点回答」:

所有的题目都是问题,比如「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新媒体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和策略」、「我国县级融媒体的困境」、「请举例说明,新闻媒介中煽情主义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这些的核心其实都是需要答题者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管这个观点和看法是你从论文里、书籍中学习到的,还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

比如,县级融媒体的困境可以回答:人才缺口大,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体制机制改革落地难、突破难;市场化经营乏力,盈利模式探索不足…这些其实都是将观点和看法进行输出,并且一一进行结构化的表达和呈现。

这种逻辑核心跟人家问你「天冷了为什么要穿衣」,你回答说因为不衣服会感冒;因为人的体温需要维持在37度左右;因为衣服是重要的保暖方式…这些是一样的——全部都是对于问题的回答,是一种观点阐释——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给大家输出的框架意识,实质就是对于问题的回答观点。

👉🏻 框架是「分论点」,论述是「论点论证」:

那么,有了观点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论证这个观点。比如「因为不穿衣服会感冒」,咱们就需要去论证为什么不穿衣服会感冒,这个情况是怎么发生的——有了这样一系列的论证,才能让别人信服,认为「天冷了确实要穿衣服」——这个才是答题的关键思维。

所以,小标题(框架)其实是对题目论证的各个分论点,而每个小标题底下的内容阐释,是对小标题(框架/分论点)的论证。

最后逐层往回倒推,就能对一道题作出比较完整的回答。


当然,说完这些,心急如焚的「补天人」们就会开始新一轮的焦虑:现在的我是明白了这些道理,是做好了这些准备,但是时间眼看着已经是倒计时的个位数了,这些究竟要怎样才能快速吸收?是不是已经来不及了?是不是我就是考不上了?

说实在的,在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的这个节骨眼的当下,没有一个人是不焦虑的,没有一个人心里不慌的,所以这时候「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就变成了考研这场比赛中的最后冲刺较量。

每天规定好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新的知识来不及学了,那我们就把已经学过的内容好好完善,争取「会的题目」拿到「高分」,「不会的题目」拿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分」;学会让自己静下来心来思考存在的问题,现在最重要的其实是怎样能够在考场上先写完一套卷子,再在完成的基础上去提高自己的分数,加强完成的质量;始终要告诉自己,准备的内容已经很充分了,在考场上最起码要发挥出真实水平,要让所有学过的知识都倾囊而出,要不辜负自己努力的这段时间——重复地给自己鼓励真的很有用。

以前,咱们看推送可能是从头看到尾,但是现在一定要是有详有略,把既有的知识让它更加完善,而那些新的内容,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不要让这些内容成为咱们的新的焦虑!

倒计时十天了,希望所有秃头所的姐妹/兄弟,最后都能得偿所愿,明年咱们再来给秃头所还愿呀!

冲鸭!



✔️

🖐🏻

✔️

 | 问题 | 

这就是我们在试卷当中看到的题目了。任何题目都有它的「设问方式」,比如目的、价值、影响、作用等等,这样的题目往往都是点出了一个重要的答题思路和方向,希望我们能从这些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

这里我们就拿这一道题来做个例子:

「试阐述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应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这一道题的破题思路就来源于对「当前媒介环境」和「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这两个关键词的抓取;首先明白,何为「当前媒介环境」——「原本由少数资源控制者主导的金字塔式的传播格局,逐渐转向为以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扁平化、去中心化、开放性强、自下而上的莎草纸式的社交网络传播格局。技术赋权所带来的话语红利使得传播符号不断下放至用户个体,促使以大众中心的网络结构逐渐转向个人门户。」—— 这是对当前的媒介环境作出的一个重要的阐释,也是为什么要进行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重要内容。

其次,「新型主流媒体」的概念也很重要——「那个男人在8.18讲话中提出了新型主流媒体的概念,指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出的具有形态多样、手段先进、有竞争力、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的新型主流媒体。」—— 也就是说,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结果,也是「媒体融合」的重要目标导向。

所以,今天要来讨论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就可以从「媒体融合」的框架中进行思考:

✔️

🖐🏻

✔️

 | 分论点 | 

通过「小标题」去阐发观点、回答主要的题目中的问题。小标题一定要是集中的、简要的、清晰的分论点观点阐释,要是对接下来的论证内容的完整总结。

这里我们需要把在破题时的各个思路进行一下总结,变成有序的、结构化的、清晰明了的小标题:

一、新闻所有制改革,培育市场新主体

二、坚持党性原则,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三、加快组织融合,提高效率清除壁垒

四、深耕优质内容,创新新闻呈现方式

五、创新既有传播渠道,打造平台媒体

六、吸纳人才、技术,打造专业化团队

到这里为止,就是我们前两天一直在给大家输出的「答题框架」;但是问题来了,答题框架怎么样才能进一步地变成完整的、有逻辑的答题内容呢?

✔️

🖐🏻

✔️

 | 论证内容 | 

这一部分就是对小标题作出的回应,是对小标题的观点性内容作出的阐释和回应,是要利用这一段的内容论证,来让读者能够信服我们罗列出的框架和观点,最后使其能够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这里有几种论证的方式(就像是写评论的时候有排列法、摊牌法、层层递进法一样),比如「前提条件·演绎法」、「案例论证法」、「对比总结法」、「总分总」等等逻辑论证的途径,都可以用在这一块的表达当中,让你的论述逻辑更加完整和丰富。

一、新闻所有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

*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的是典型的「案例法」,通过当下各个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实践情况,来对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作出阐释——这个论证方法特别强调既有案例的积累。

自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积极鼓励新闻机制、体制改革行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主动进行资本融合,通过参股等形式加快推动我国新闻业混合所有制的形成,主流媒体由过去的国家控股转变为国家和资本联合控股。新型的新闻体制给主流媒体带来新的动力,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高速发展之下更为合理的组织媒体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信息资源使用的高效性,有效缓解新兴媒体带来的冲击,并进一步锻造一个全新的市场主体。

二、坚持党性原则,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总论点:要坚持真实性和报道立场——为什么要坚持党性原则(原因是因为我国媒体是耳目喉舌)——耳目喉舌应该要怎么做——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中应该如何把握这种报道立场的遵循——案例论证——总结。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坚持报道立场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基本遵循。作为我国的耳目喉舌,主流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而不能丧失报道立场,丢失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进行舆论引导的职责。同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像马克思所说的,“用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主流媒体应当以党和人民的立场,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事实,既要在山东疫苗案等事件中做好舆论监督,也要在感动中国等激励人的方面做好正面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的统一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根本保证。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先说总体的论点,然后再去论证这个论点,说明为什么要遵循党性原则,为什么要遵守真实性的原则以及怎样才能遵守。

有了观点,剩下我们要做的就只有「如何论证这个观点」这件事情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会出现「写出来的东西很少」,那你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有太多“论断”式的表达,而没有去解释相应的内容」,比如: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坚持报道立场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基本遵循。主流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同时,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事实,做好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的统一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根本保证。

可以对比一下两种论述之间的差别,下面的论述更多的就是一种「总结性」的观点,没有对为什么要遵循党的意志,为什么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些都没有去「论证」,只是简单地把观点讲出来了。所以但凡咱们存在「说不出东西」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这一块出现了「答题链条逻辑断裂」。

三、加快组织融合,提高效率清除壁垒

*这一部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核心用的是一种「案例论证」,一般这么有实践性质的题目,都可以用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这样对整个答案来说,就不会出现「空口无凭」或者是「很空、很虚」的感觉。

在当下以实时传播、海量信息为特征的媒介环境中,进行媒介融合、实现扁平化分发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应有之义。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网络传播的实时与海量重塑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科层制主流媒体的生产周期、发布程序与版面限制在当下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作为媒介融合的典型,有效整合人力、财力,通过一元采集、多元分发加速了新闻采集、制作、分发的过程;央视在台、网、端的融合战略下,突破了周期性与版面限制,实现了海量信息的传递。主流媒体应当洞悉当下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借助组织融合与新媒体优势,紧贴时代的发展。

四、深耕优质内容,创新新闻呈现方式

*这里用到的就是所谓的「前提条件演绎法」,可以看到,我先说了一下网络环境如何,然后进一步阐发,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新闻形式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这个就是「前提条件+观点输出」。当然,进一步地叠加「总分总」、「案例法」,就能够让这个回答变得更加完整合理。

在网络内容冗杂化的趋势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之下,高质量的内容是新型主流媒体的内生动力,而创新新闻形式是其“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特征的基本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应当转作风改文风,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为依托,改变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颐指气使的话语”,变宣传为互动,反映人民生活现状、表达人民诉求的。同时,新闻呈现应当突破原有的媒介形态思维惯性,借助VR、无人机等技术打造多样态的产品矩阵。港珠澳大桥报道中,新华社通过与网易联合推出《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互动性新闻产品,南方网的《我的大桥我来唱》以歌曲的形式展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建设与风貌。优质的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能在用户沉浸式阅读的同时提高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五、创新既有传播渠道,打造平台型媒体

*对比法,一般就是用在之前的环境如何,现在的环境如何,这种环境变化带来了哪些改变,由此促成了现在的整个情况如何相应地作出革新。

新技术催生了媒体的进化,推动了新闻接受方式的变化 ,新媒体平台成为了重要的新闻入口。大众传媒式微的当下,主流媒体的受众不断被互联网分流,主流媒体应当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积极入局互联网,扩充传播体系。同时,主流媒体还应当构建自有平台,掌握渠道的控制权。人民日报搭建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借助平台分众资源实现分众化、个性化,摆脱外部渠道的限制。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构建对外传播渠道,引导人们全面客观的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六、吸纳人才、技术,打造专业化团队

*在论证的时候,也可以经常用一些和前面可以进行串联的词语,比如「如前所述」「前文谈到」等等,让你的论述内容更加有上下段落的衔接感。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主流媒体应当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如前所述,新型主流媒体应当创新新闻呈现方式和自有平台的搭建,然而精于新闻业务的传统记者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对于跨界混搭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主流媒体应当培训记者团队,打造全媒型记者和专家型记者,同时《人民日报》开发创作大脑AI,新华社推出采访机器人i思,通过引入机器人采访、写作,打造人机共生的新闻团队。此外,主流媒体应当吸纳跨学科人才,为新闻游戏、VR等产品的制作提供技术保障,打造新闻业务与产品技术双生的专业化团队。


今天的深海捞鱼工作结束

祝大家今晚大脑开发再破巅峰

晚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