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登台前,都在“备”什么?

1

一直有在阅读小屋文字的朋友,该对“戴晓雪”的名字并不陌生。

或许也已了解了,佛佳基本每天都会抽空去读《财富中文网》。

戴晓雪博士是演讲和商务礼仪领域的专家,曾在哈佛大学任教多年,现专为企业高管做演讲与礼仪教练。

我是通过《财富》认识戴晓雪博士的,因为《财富》特邀她开设了专栏“讲礼”,又因我自己愈发感受到了演讲技巧的重要性,因而,她专栏里的文章,是每篇必读的。

在此,再次推荐《财富中文网》戴晓雪专栏“讲礼”给大家。

好的东西,就值得分享。

而佛佳的最大特点,可能就是喜爱最大限度去分享了,所以你们若是有认真去读我的每一篇文字,或许都能从中淘到一点点宝贝。

日常,我要求自己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哪怕是推送一篇小小的分享文。

好了,言归正传。

今天想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戴老师的《大师登台之前》一文,我是昨天读到的。

原文链接在文末,大家自行点击阅读即可。

2

这篇文章,以奥巴马、克林顿、俞敏洪等名人为例,讨论了登台演讲前究竟应该做什么。

读到这里,朋友们可以想想看,我们都有过上台发言的经历,那你在登台前十几分种里,一般都会做什么呢?

是在紧张地背稿子,还是在不停地翻看PPT?抑或?

戴老师认为,演讲开始前的十几分钟:

与其背内容,不如“备”你的心理状态;

与其背讲稿,不如去“备”你的听众;

有时还要去“备”周围的环境。

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

感兴趣的朋友呢,点击文末戴老师的文章,里面有栩栩如生的描述。

但凡我乐意去分享的东西,要么是引起了我的共鸣,要么是引发了我新的思考,让我有了新的收获。

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3

在这里,不妨结合自身经历来谈一点感受。

在北京攻读硕士期间,我曾在一所成人英语培训学校做过半年多兼职口语老师。

那期班的学员,统共20人,基本为担任要职的商务人士,多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因而英语并不好,便利用周末去充电。

那会儿,我还是个20岁出头的学生,教务处把这个班派给我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没底的,不是担心专业知识,而是焦虑学生是否愿意听我一个黄毛丫头的话。

可后来证明担忧多余了,学生很喜欢我,很配合我,课堂气氛特好,互动很热烈。

当昨天读到戴老师的《大师登台之前》,读到她关于“备”听众的建议,我就想起了四五年前当老师时的一幕幕了。

为了不至于紧张,每次,我都提前十几分钟到教室去,到了教室,不是静坐在讲台上背教案(我有个习惯,上课不看教案),而是放下书本,走到班里去,和我的“阿姨叔叔辈”学生们,分别聊一聊。

我事先从教务处那里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情况,而后结合他们的特点选择话题。

比如说,有个英文名叫Chelsa的女士,北京一家材料公司的总经理,女儿比我小三岁,了解到她女儿叛逆得很,每晚去北京的后海酒吧凌晨才回家后,我便变身为“小棉袄”,帮她偶尔出点主意,或听她絮叨几句。

还有一位男士,广西人,由于地域缘故,不会发“r”音。我便大方地和他分享自己的糗事,湖南人嘛,分不清“f”和“h”,上大学时没少闹笑话......

反正,和每一位学生都会聊上几句。

就这样,课前的十几分钟“闲聊”,换来了课堂上大家的积极投入,热情互动,而我的讲课也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压根就不会紧张。

这也就是戴晓雪老师说的“备观众”吧。

你们看,原来,我在不知觉中已运用了这一个技巧。

亲爱的,每每看到聚光灯下,面对万千观众,激情演讲的人,他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作为观众的你,是不是内心也免不了心生羡慕呢?

而演讲能力,也确实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嘛。

行动起来,开始有意识的训练吧,我们在一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