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老师,我的天空很晴朗”:运用心理学技术帮助“自残女孩”走出抑郁阴霾

一天下午,上完心理课的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心理咨询个案记录。突然,李老师打来电话,急切地说:“严老师,您现在有空吗?我班的小微听不进课,感觉很烦躁,想找您做一下心理咨询!”
因为事发突然,我想小微应该急需心理干预。于是,我回应道:“现在就可以让小微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她还有其他表现吗?”李老师告诉我,小微经常用小刀划伤自己的手臂,手臂上至今还留着或深或浅的伤疤。
不一会,小微来到了心理咨询室。我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女生,不禁回想起她在心理课堂上的表现。在心理课堂上,她看起来阳光、开朗,上课时总能积极回应我的提问。
若不是李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这一切,我很难将经常用刀划伤手臂的行为与她联系在一起。
为了接纳她的情绪,我对她说:“现在,你一定很苦闷和烦躁吧?”她点了点头。就这样,我和她建立了一对一的咨询关系。
1

本情况

小微,14岁,初二女生,身材瘦削,语言流畅,只是眼神间流露出与她这个年龄阶段极不相称的玩世不恭。她五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远方,父亲来到深圳打工。

于是,她和弟弟被寄养在姑父家。小微不喜欢母亲,身边的人对母亲的评价也不好。小学三年级时,父亲把她和弟弟接到身边,一家三口共同生活。

六年级的某一天,小微心情格外糟糕,积压在心里的负性情绪无从发泄,便偷偷地用刀片划伤手臂。从那以后,每次心情低落时,她就用这种方式自残。

转眼到了初二,学习更紧张了。一次月考,小微成绩下降,父亲非但没有安慰,反而不问青红皂白地严厉斥责她:“考得这么差,还不是你学习不努力,上课不认真听讲?”

小微很难受,也很委屈。其实,小微非常在乎成绩,但因为考试当天身体不舒服,做题不在状态,考试失误导致成绩下降。

还有一次,小微生病了,耳朵非常疼。父亲非但没有关心她,还指责她:“耳朵疼,都是你那么晚睡引起的,以后要睡早点!”小微被批评得莫名其妙。其实,小微晚睡是因为在赶作业,而且她也不认为耳朵疼是由晚睡引起的。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除此之外,父亲还不信守承诺。如,父亲曾答应小微回老家过年,但到年关时,父亲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不回去。一年又一年,小微非常失望和难过。

如果说,父亲带给小微的感受很糟糕,那弟弟带给她的感受更是雪上加霜。早在姑父家寄养时,她就不喜欢弟弟。如今,在深圳和弟弟一起生活,更是对弟弟讨厌有加。小微也知道和弟弟相处日子久了,难免会有一些矛盾。只是,看着弟弟从不干家务,就连犯错时也总是将责任赖在她身上,小微着实难以接受。

更令人气愤的是,父亲还总是偏袒弟弟,无论是非对错,总劝她让着弟弟。她难过得有些窒息。有次自残时被父亲发现了,可父亲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直奔厨房,拿出一把菜刀递给她,向她吼道:“你不是自残吗?有种用这把刀!”她彻底绝望了!

最近,小微越是想着这些事情,心情就越发糟糕。上课时,虽然很想听课,但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身心疲惫的她感到很不开心,什么都不想做,但又无力解脱。以前,她很喜欢看漫展,但是现在很少去看,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她说她的天空一片阴霾,她很想改变目前的处境,但又苦于无从下手。她认为自己很垃圾,于是,每当不开心时,她能想到的就是自残,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当下一次不开心时,又再次陷入自残的怪圈,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2

问题成因

小微对父亲很不满意。父亲对她没有同理心,不能站在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有些自以为是,经常冤枉她,让她饱受委屈之感;对她的教养方式野蛮、粗暴,说话很过分,没有考虑到她的自尊心;不能信守对她的承诺;此外,偏袒弟弟,“一碗水不能端平”。父亲不公平的教养方式让她很受挫,也很无力。

同样,她对弟弟也不满意。因为弟弟很懒,依赖心强,而且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总是把自己犯的错赖到她身上。她在不满意父亲和弟弟的同时,心情低落到极点,认为父亲和弟弟对她很不满,觉得自己很没用,可谓“一无是处”,甚至用“垃圾”一词形容自己。

正是极低的自我价值感,一步步让她滑向“抑郁”“自残”的深渊。除此之外,她没有找到正确释放负性情绪的方法。因此,当心情不佳时,她会采用之前的错误做法,用小刀割伤手臂。

3

干预措施

01

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转变不合理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从而消除负性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疗法。该疗法主张先改变个体不良的认知模式,使个体产生情绪与行为方面的变化。

在该个案中,小微觉得自己不能够让父亲、弟弟满意,从而认为自己很“垃圾”“一无是处”,较低的自我评价产生较多的负性情绪。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方式,因为原因不在于她,而在于父亲和弟弟。

父亲对她说话很过分,经常说话不算话,而且还偏袒弟弟,而弟弟也总爱把自己犯的错赖在她身上。父亲、弟弟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她的不满,让她错误地觉得自己很差劲,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将亲人对她的不满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不满。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时,我要让她看到这一无意识发生的过程,当她看见后,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方式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改变她错误的认知方式,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运用倾听、共情、隐喻等技术耐心地进行引导。以下是部分对话实录:

我(递给她一张纸巾、一杯水):看到你手臂上深浅不一的刀疤,我想你肯定经常难过、痛苦!
小微(哽咽着,喝了一口水):是的,我觉得我很垃圾。
我:为什么呢?
小微:无论我如何做,父亲和弟弟都不满意。
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微:因为和他们相处,我很难受。
我:怎么说呢?
小微:父亲不理解我、冤枉我,他经常偏袒弟弟,而弟弟很懒,经常将他犯的错赖在我身上。
我:那是你不满意他们,还是他们不满意你呢?
小微(挠了挠头):好像是我不满意他们。
我:那你能说他们不满意你吗?
小微:我和他们一起相处很难受,或许他们也不满意我吧!
我:人们之间的满意是相互的,但也有前后、因果的关系。比如,我无缘无故地打你一巴掌,你觉得是谁的错呢?
小微:肯定是你的错。
我:嗯,但巴掌打在你的脸上,你会舒服吗?
小微:不舒服。(停顿了一下)噢,老师,我明白了,您是说我评价自己垃圾,用刀片割伤自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我:是的,你把你对别人的不满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不满了。
小微(破涕为笑):老师,我也觉得。
我:你觉得接下来,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小微(打开了话闸子):……

通过耐心地倾听、引导,小微转变了不合理、错误的认知方式。同时,她对我的认真倾听、引导和鼓励很感激,在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关注、接纳和温暖的同时,我和她建立了非常好的咨访关系。她也真正找到了情绪、行为背后隐秘的深层次原因。

02

积极拓展身边资源,提高自信心

小微因为自我评价过低,讨厌自己,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有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换言之,她很自卑。否则,她不会用“垃圾”形容自己。考虑到她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尽量积极拓展她身边的资源,以提高她的自信心。为此,我着手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重建认知方式,引导其客观评价自我。

小微评价自己很“垃圾”,是因为她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看到自己的优点。为此,我耐心地引导她,让她明白“十根手指有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同时,引导她找过去的成功经历,并让她认真填写成功档案表(见表1)。经过回忆,她找到了一些成功的经历,如,初一第一次月考,她考了全班第十名,较入学前进步了八名;再如,初次学习游泳,她比小伙伴们学得更快,也游得更好,就连教练都夸赞了她,等等。

成功档案表——小成功,大进步!向快乐出发!  表1

其次,寻找他人评价,帮助其提升自信指数。

我分别找到班上了解她的几位同学以及熟悉她的任课老师,让他们在纸上写出小微的优点:勤奋、好学、讲义气、诚实、朴素,等等。

我将同学、老师们写的这些优点拿给她看,她惊愕地叫了一声,似乎有些不相信。不过,转眼间,她便露出了一丝微笑。看得出,同学和老师对她的肯定也让她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提高自信指数。

最后,参与重要活动,为其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对此,我找到学生处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一方面,将小微的咨询情况反馈给他们;另一方面,建议学生处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鼓励她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为其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经过了解,我们知道她很想做一次周一学校升旗仪式的主持人。为此,班主任“无意间”找到了她,邀请她做某周一学校升旗仪式的主持人。

为了让她有出色的表现,提升自信心,班主任、升旗仪式培训老师认真地对她做了培训。经过两周刻苦训练,她圆满地完成了升旗仪式主持工作,极大地提升了自我评价。

通过上述相关工作,小微的评价体系更为客观:一方面,她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另一方面,她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他人。客观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表现自我的实践机会,让她更加自信,也更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和温暖,有利于其正确面对负性情绪的侵袭。

03

正向引导,合理释放负性情绪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便小微能够转变不合理认知,提高自信心,也还是难免遭遇不如意、不顺心之事。那么,如何与负性情绪相处,是她必须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为此,我着手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设计了三节团体辅导课——“情绪,心灵的晴雨表”“好情绪、坏情绪”和“情绪'宣泄园’”,让包括小微在内的学生们了解情绪的含义,知道好情绪、坏情绪对于人的特殊意义,并引导他们正确与负性情绪相处,传授合理释放负性情绪的途径:听一首动听的歌曲,进行一项有氧运动,看一本精彩绝伦的好书,向一位老友倾诉,将心事写在日记本里,等等。

课后,我还单独找到小微,亲自示范这些释放负性情绪的途径。经过我的耐心讲解与引导,她掌握了这些途径,当不开心、压抑时,她会自动想到合理释放情绪的途径,并认真去做。

二是陪她观看电影《头脑特工队》,适当穿插有关情绪知识的讲解。《头脑特工队》塑造了主人公“莱莉”这一角色,莱莉因为父亲工作变动的原因搬到了陌生的旧金山,在这里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由于一些事情,“乐乐”和“忧忧”被挤出了大脑控制中心。大脑控制中心只剩下“怒怒”“惊惊”和“厌厌”,这使得原本乐观开朗的莱莉变得脾气不好甚至开始愤世嫉俗。

“乐乐”和“忧忧”得尽快回到大脑控制中心,才能帮助莱莉重拾乐观和开朗。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引导小微明白我们的情绪有时候会失控,但如果我们能够接纳每一种情绪,并合理转化,则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

通过开展团体辅导课和观看并欣赏心理电影,小微增进了对情绪的认识,也掌握了释放负性情绪的合理途径。当下一次负性情绪来临之时,她能够接纳,并有意识地通过其他恰当途径释放负性情绪。

04

对父亲进行干预,转变家庭教养方式

“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利用心理剧技术帮助小微父亲进行换位思考。小微的自我评价非常低,不能悦纳自我甚至讨厌自我,均源于父亲、弟弟对她的不满。

正因为如此,我决定利用心理剧技术对小微父亲进行干预,让他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对小微的同理心,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顾及女儿的感受。

我根据他们的日常事件编排了若干个心理剧,让小微父亲扮演小微,我扮演小微父亲,根据平时父亲和小微的互动模式进行演绎。经过几轮角色扮演后,让小微父亲填写“对话心情体验表”(见表2),体验每一处他和小微对话时小微的心情指数。

不多久,小微父亲湿了眼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小微父亲想必体验到了曾经的教养方式给女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话心情体验表——换位思考,你我更快乐  表2

通过心理剧排练,以及完成对话心情体验表,小微父亲表示今后一定会换位思考,对女儿多一些同理心,平等地看待儿子和女儿,更好地顾及女儿的感受,也会对她多一些肯定和赞扬。

4

反思总结

对小微的心理咨询和对她父亲的心理干预同时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班主任向我反馈,小微的笑容比以前多了,参加班集体活动的次数也明显增多。

有一天,我在校园里碰到她,她微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再干傻事了,我的天空很晴朗!”那一刻,我深信:她再也不会用刀片划伤手臂了!

在心理咨询室,我接待了很多自残学生,大部分都是用小刀划伤自己的手臂。一般而言,这类学生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自我价值感极低,不能悦纳自我,用自残来发泄对自己的不满;

二是负性情绪较多,如抑郁、愤怒、烦躁等,而且没有掌握正确释放负性情绪的途径。他们在自残过程中,体会不到疼痛感,因为心理上的痛盖过了身体的痛;

三是求助意愿较弱,不会主动找心理老师做咨询。因此,识别这类学生有一定难度。

然而,自残类学生往往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对于自残学生的干预能够发挥独有的作用。

对此,我向父母建议: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多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身的价值;要学会控制情绪,为孩子释放不良情绪提供榜样,让孩子学会与负性情绪和平共处;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不能存有偏心;要信守自己的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作者:严凤平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学;刘艳春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