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能力考 (2015年7月 N1 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仅供参考
【问题7】
以下是关于“夫妇差距社会”的书评。
贫富问题和差距问题一直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较的,本书,日本贫富差距研究的第一人,告诉我们以夫妇为单位思考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在经济学研究者中盛传的是,结婚能够有效减少(一对夫妇与另一对夫妇之间的)收入差距。原因是,丈夫收入的多少会决定妻子是否工作。
就是说丈夫收入高的话,妻子就当家庭主妇,相反,收入少的话妻子就为补贴家用而出去工作。
作者们运用各种统计,来验证这个假设的准确性。
首先,近年即使是丈夫的收入增加了,仍然上班的妻子人数依然没有减少。
婚后继续工作的女性也比以前更加常见了。
其次,因为在上班的妻子之间的收入差距年年增大,妻子的就业可能会让夫妇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然后在日本有不少 两人收入都很高的夫妇和两人收入都低的夫妇,所以以夫妇为单位的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加剧。
这样的差距在年轻夫妇中尤为突出。
本书也分析了离婚给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与国外不同,在日本低学历夫妇的离婚率较高。
另外,丈夫的失业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原因。这些都跟贫困有关。
"钱尽缘分断“作者如此说,总有些让人感到不可忍受。
正因为本书以差距和贫困为主题,所以不免会有不少残酷的内容。
但是即便如此,吸引读者看到最后的应该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对经济贫困者关怀的目光吧。
可以说这本书在考虑日本今后应有的社会形态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问题8】
(1)
能人的标准只适用于极少一部分精英。但是大多数普通人所有的标准,是适用于世上大多数人的。
正是因为有着普通的标准,才能想出大多数人有同感的热销商品。
认为自己平凡、没有价值的人反而能想出“有价值的点子”“大卖的剧本”“热销的商品”吧。
我这样认为。
(2)
距离古登堡活字印刷革命约500年的这个世纪,开启了由数码技术造就的信息爆炸的时代。
谁都可以发布信息的网络世界,信息已经饱和了。
这样的话,如何整合并再次利用这些大量堆积信息的技术 成了关键。
那是从大量堆积的信息中挖掘重要的部分,将其用于新创造的技术。
是跟 收罗了大量古今书籍、有检索功能的图书馆的系统类似的东西。
图书馆是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具有未来性的东西。
(3)
作为艺术家、学者或是从事跟创造有关的人,他们的创作源泉都来源于自己孩童的部分。
为了不让那部分的“水分”蒸发,要时刻放在心上。这个适用于人的方方面面。
为了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感动的人生,不可以让自己心中的“小孩”蒸发了。
说实话,这世上的大部分工作是为心中的大人而存在的。特别是法律和经济管理方面。
但是令人开心的是在这样的职业人中,有不少内心丰盈的鉴赏家和技艺达人。
(4)
我们以为自己一直都是用不带任何颜色的眼睛看事物,但实际上不是。
我们的眼睛都带着“常识”这一色彩在看待事物。
制作常识的是过去的一些伟人,他们创造了一些学问和艺术,然后给了我们再次看待世界的眼光。
那种眼光由传承而来,我们用它看待事物,而且以为自己是在用不带任何色彩的眼光在看。
但是只要是在用眼睛看事物,就无法做到不偏不倚地看待这个世界。因为总有眼睛看不到地方。
【问题9】
(1)
我们生活在这个每天都要面对大量信息的现代社会,被“必须尽可能快速地读很多书“这样一种观念所驱使。
也可称作速读情结。而且最好是能轻松的完成。
大街小巷中介绍速读法的书,就是巧妙地抓住了那种心理而写的。
当然根据时期和场合,速读还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在明天之前要阅读大量书籍制作资料的时候”
速读和略读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那是临时处理信息所采取的手段,不是充分理解其内容将其知识转变为自己财产的读书方式。
那只能算是被不情愿地卷入了信息的洪流,不能算是将自己的人生变得比现在、此刻更加丰盈、更加鲜明的读书。
享受读书的诀窍就是,不管怎样不能带有速读情结。没有理由要快速阅读。
一旦想要速读时,自己就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可以速读的内容简短的书。
与之相反,如果能时刻谨记细细品读(的重要性),就会喜欢上值得花时间阅读的、有感觉的书。
(2)
在中学和高中的时候,觉得历史课特别无聊。
那样的我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历史。
在查阅某些知识后、那些知识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的岛屿(知识块),然后其他的知识也会形成一个个岛屿。
渐渐地,毫无关系的知识岛屿之间会形成桥梁。然后就会感到吃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初见之下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其实是有关联的,这份意外放在自然科学中是最令人开心的。
查阅历史久了之后,知识的岛屿就会像网络一样链接起来。
人类和信息在地球上流转(相互链接起来)是自然的,但是不知为何这历史网络的区块链让大脑特别享受。
在那上面,所有的现象里都与人密切相关,更加有趣了。
历史是以地球为舞台的无可比拟的壮观戏剧。自己和祖先在这舞台的角角落落出演。
还有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类似的情况和失败都会无数次重演。
所以对于考虑现在是很有帮助的。
我想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这份乐趣,以当时良好的记忆力可以构建更加强大、缜密的网络,就能更加深入地品味这场历史剧了。
这可能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只有到中年才会去确定活到现在、还有在不久未来将消失的自己的位置。
去查明族谱,想知道自己及祖先是在怎样的时代朝流中出生并存活下来的。
不想一无所知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对那些十多岁就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对那些到了中年对历史仍然不感兴趣的人的想法感到更加不可思议。
(3)
人类在开辟出都市之时,就已经体验到了与部落、村庄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生活形式。
在村落里的人同生共死,以熟知彼此、彼此的家人甚至是祖先为前提构成社会关系。
在都市的街头,大家都不知道彼此,与陌生人进行着眼神的交流。
都市的市场,以不了解对方的人品、家人为背景,形成了商品买卖和(人与人之间)有效的关系。
已经将其进一步常态化的团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村落里人与人的关系不一样,那是为了实现以最好的形式进行分工的有效关系。
在城市(这种社会团体形式中)的经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社会形式的印象,从而也改变了自己的心象。
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的机会也变多了,意识到财产也不再是家族和集体共同所有,而是自己所有,才能是每个人特有的属性。
在都市生活的人与人之间,像谣言四散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也进步了,但是因为都市的大型化、复杂化,仅仅那样,信息传递中的不稳定性开始增加。
大众传媒,是谁都能利用的、单方面公布信息的公开媒体。
因此,它具有完善、强化都市交流系统的功能。
【问题10】
我作为一个作曲家,有各种机会谈论自己的曲子。
但是那不意味着我对自己的曲子很了解。
我的曲子(不像能用语言说明的理论)里没有像能用语言一样解释的系统的方法理论。
我作曲的时候完全交给感觉,一直寻找自己直觉上喜欢的音符。
然后到了感觉到可以停止时,一首曲子就完成了。仅仅如此。
“这个好”或是“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对这些直觉判断的依据无法做出说明。
对那样谱出的曲子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
话虽如此,但我也不是对自己的曲子真的一无所知。
说到底,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做的话,要做出东西是不可能的。
比如,玻璃也是这样。如果不知道花瓶是怎样的东西,是不可能做出玻璃花瓶的。
同样,作曲也是。如果不知道作为素材的音符,不知道音符的构成方法,进一步,如果不知道音乐是什么,是不可能做出曲子的。
既然是作曲,作曲者当然大概是知道的。
作曲一定是以某些传统的基本知识为前提的。
但是,存在无意识地全盘接受那些基础知识进行作曲的保守派作曲家,另一方面也有代表前卫、追求新音乐可能性的作曲家,
他们主动地追寻(作为创作出发点的)传统基础知识以外的东西。
这跨越传统的一步-或者应该叫“脱离”,一直带着实验性质。
也就是说,通过运用非传统的素材,或者说通过尝试非传统的作曲法,酝酿出不受(传统基本知识所代表音乐的)束缚的未知事物。
然后这个未知的东西虽然仍然叫做音乐,但是它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判断的。
要想判断其意义和价值就只能好好地体会这音乐。
我对自己作的曲子能说的正是这个,也就是对自己的实验品-酝酿出来的音乐的体会。换言之,就是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问题11】
A.
关于孩子捕捉昆虫这一行为,有人站在尊重生命和保护稀有物种的观点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见。
与这相对的说法是“孩子捕捉的数量少之又少,我们应该重视孩子跟大自然接触的好处“。
的确幼小时期的自然体验对自然观的形成是必要的,但是自己看到孩子捕捉昆虫的样子就会知道孩子只是喜欢捕捉到了的那一瞬间的感觉。
如果只是随着孩子的兴趣来,那只不过是玩耍罢了。
因此,为了让捕捉昆虫变得有意义,大人是有必要采取行动的。
告诉孩子看到昆虫的身体和生态应该学会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生物的多样性,这些很重要。
B.
一心捕虫而忘记了时间的孩子,看自己捕的蚂蚱看入迷的孩子,这些行为里就隐藏着孩子的优点和可能性。
当被问“哪里好玩?”时,他们会有根有据地回答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学习(从那刻就 )已经开始了。
通过学习构建大自然对自己的意义,同时形成自己的生命观、自然观。
与此同时,也会加强他们“爱护生命,与大自然共存”的想法。
那样思考的时候,如果把 “找到大自然对自己的意义”“自己切身体会”放到一边,那也谈不上“爱护生命,与大自然共存”了吧。
【问题12】
如果你属于公司的企划部,在做设定目标的工作。在这里,设定不能达成的目标将被视为是无意义的,
所以应该会讨论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在内的各种因素吧。
在那之上考虑现状,确定一个既可达成且尽可能高的目标。
这时候,如果你能对外部环境今后的变化做完美预测,把握好公司内部的一切,那设定目标的工作是再好也不过了。
全体员工朝着目标尽力工作就会取得成果。
但是,实际上那样的事是不可能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变化,公司内部肯定有人在上司看不到的地方隐藏了想法。
确定的目标完全无法避免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
而且正是这些事前没有预料到的因素中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所以要设定目标的话,必须是在应对变化的过程中,每个人做出创意功夫后才能达到的目标。
但是事前将这一切考虑进去是不可能的,所以就找一个好歹能接受的折中点。
大人都很喜欢这个词,但是这样的目标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无法调动所有的可能性。
在这点上,个人也是如此。
对刚刚比赛完毕的大力士进行采访的话,可能会收到这样的回答”明天的比赛再努力吧“。
即使是明天就是高尔夫比赛的最后一天的专业选手也不会说明天的得分目标的。
因为知道一旦开始考虑这些的话比赛就动摇了。
尽管知道如此,但为何一到商业,每个人就突然要决定自己的最终目标。
尽管比运动有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但都想通过目标把自己束缚起来。在这方面我有很强的违和感。
不管是什么,周围的环境一直变化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如此自己仍然不改变,这是不合道理的。
不能由于过去设定的目标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
如果一定要设定目标的话,应该设定一个自己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大目标。
但是这对自己思考达成方法没有帮助。如果想重视自己的可能性,就埋头做好当下的事,
每当察觉到有变化时,再次调整下次的最佳目标,有这样的态度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