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宝栋:我为什么喜欢《刺王僚》这折戏?

《刺王僚》只是《伍子胥》(实际上是《鼎盛春秋》)中的一折),情节只是一个小插曲。而且主角姬僚是个反面人物。不值得重点表现的形象。但是这折戏却看得过瘾,这段唱也听得过瘾。为什么?不得不说是京剧编排结构上的艺术巧妙之处。这是《春秋列国志》中重要的历史转折的关键之处。这段历史故事中的关键角色伍子胥的遭遇非常曲折,他的个人遭遇故事,几乎占了历史传奇小说《列国志》一半的容量!前半部分是他的个人不幸遭遇。他本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人才,然而遭到非常的不幸,处处碰壁,非常压抑。在高度压力的挤压之下,集压了异常巨大的爆发力。可以想象,如果这股子爆发力一旦发放出来,其能量将是不可抵挡的!正因为如此,从《战樊城》起,经《文昭关》、《浣纱计》、《吹箫乞食》、《鱼藏剑》到《刺王僚》告一段落。这漫长的演出,大多都是在郁闷的基调中进行的。而到了《刺王僚》时,通过姬僚的唱把观众压抑的心情充分地发泄出来,感觉异常的畅快!正好姬僚这个人物是个无任何约束的强暴人物,可以在唱腔中充分发挥那种爆发力,一吐为快!在整个戏剧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被紧紧扣住的胸怀,通过姬僚毫无约束的唱,充分地发泄出来了。正在他准备享受他梦寐以求的美味佳肴的时候,突然毙命这一个“急刹车”,结束了全剧。不是画上了句号,而是“惊叹号”!所以选择了姬僚这个反面人物代替伍员来充分发泄一下,具有非常巧妙的艺术神趣。所以《刺王僚》这折戏能够成为演员爱唱,观众爱看、爱听的折子戏,是有这些内在因素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