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医案,让经典更有用!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本次『青竹360°金匮背诵训练营』通过医案讨论了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肾着汤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通过结合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记忆。

医案一

张某,女,45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每至冬季即发,咳吐涎沫,头眩短气,小便频数自遗,其人身体白胖,平时容易感冒,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辨证要点:
1、冬天易发,咳吐涎沫,平时容易感冒,脉象虚弱(肺气虚冷)
2、小便频数自遗(上虚不能制下)
治宜温肺化饮,益气制下。
条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分析:
肺痿虚寒的辨证要点为多唾涎沫,口淡不渴,小便频数或遗尿,无热恶寒,舌淡苔白,脉迟。甘草干姜汤治疗虚寒肺痿,具有温阳散寒,温肺复气之功。
方剂:
甘草干姜汤
甘草15g  干姜10g  黄芪12g  益智仁6g
服五剂,小便自能控制。后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服五剂,咳吐涎沫亦止。
甘草干姜汤药物仅有两味,其配伍之妙,一在于甘草炙用且备于干姜,取其甘温可补益肺脾之气,治疗阴不足,必以大量炙甘草为君,即温病学家所谓的“甘守津还”。二是干姜炮用,可减其辛散之性,扶阳而不伤阴,守而不走,以固精气。
肺痿一般多属虚热,但也有属于虚寒的,虚热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虚寒肺痿则不咳,只吐涎沫而无浊唾,上焦无热,故其人不渴,肺主治节,上虚不能制下,故遗尿,小便频数,肺中虚冷,阳气不足,故目为之眩,口多涎唾。
魏念庭说: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热之痿,如日炙之则枯,有冷之痿,如霜杀之则干矣,此肺冷之所以成痿也。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咳喘,冷哮,过敏性鼻炎,重症肺炎,胃脘胀痛,眩晕遗尿等。选方的主要依据是辨证属中、上二焦虚寒,通常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加味使用者较多。

医案二

蒋某,女,22岁,患支气管哮喘有年,遇寒即发,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喉间痰鸣如水鸡声,患者素体比较瘦弱,月经色淡量少,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辨证要点:
1、支气管哮喘,遇寒即发,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喉间痰鸣如水鸡声(寒饮郁肺)
2、脉象浮紧(外邪引发)
条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分析:
肺失清肃,气逆不降,故咳而上气,寒饮上逆,气道阻塞,故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嗽上气,有因寒饮上逆的,也有因热饮上逆的,这里系寒饮上逆而为外邪诱发者,所以用散寒涤饮、降逆平喘之射干麻黄汤治疗。
方剂:
射干麻黄汤
射干10g    麻黄3g     细辛3克    五味子5g
紫菀10g    冬花10g   法夏10g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休止时用参桂鹿茸丸,以固其本,调理一个冬季,至今5年未发。
射干麻黄汤主治寒饮郁肺。是治疗寒性哮喘的常用有效方剂,以喉中痰鸣如水鸡声为辨证要点。
射干麻黄汤中射干、麻黄降逆平喘,冬花、紫菀,止咳化痰,细辛、半夏散寒涤饮,姜枣健胃,五味护肺,故主治之。
射干麻黄汤临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肺源性心脏病等。主要把握痰鸣如水鸡声,并可见咳痰色白,胸膈满闷,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浮紧等

医案三

李某,男,13岁,患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呼吸不利,喉间有哮鸣音,口渴苔黄,脉象浮数,曾用定喘汤,咳痰转清,哮喘仍发。
辨证要点:

1、哮喘,胸满烦躁,咳痰黄稠,喉间有哮鸣音,口渴苔黄(热饮上逆)
2、脉象浮数(外邪引发)
条文: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分析:
饮郁化热,塞迫气道,宜宣肺利气,清热化饮。咳嗽上气,热饮上逆,而为外邪诱发,宜厚朴麻黄汤清热涤饮。
方剂:
厚朴麻黄汤
厚朴10克,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10克,法夏10克,干姜3克,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小麦10克,服三剂,咳喘均止。
本条只说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叙证不详,参考《千金》第十八卷咳嗽门载:“厚朴麻黄汤,治咳而火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可知此热饮上逆,为外邪诱发所致。
厚朴麻黄汤主治病近于表面而又邪盛于上者,其主症为咳喘,胸满,倚息不能平卧,但头汗出,烦躁,脉浮苔滑。
本方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咳喘。

医案四

陈某,女,76岁,患肺气肿已多年,平时咳吐涎沫,动则气喘,近因感冒,恶寒发热,咳痰粘稠,呼吸困难,烦躁口干,不欲多饮。
辨证要点:
1、肺气肿,动则气喘,平时吐涎沫,不欲多饮(肺胀,内有水饮)
2、恶寒发热,咳痰粘稠,烦躁口干(外邪,内有郁热)
条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分析:
肺胀,咳而上气,亦是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肺气胀满,水热互结,故烦躁而喘,心下有水,为饮重于热的肺胀。以小青龙汤温阳散寒,降逆蠲饮,加石膏以清郁热而除烦躁。
方剂:
麻黄3g    桂枝10g    白芍10g    法夏10g
干姜3g    细辛2g      五味子3g  甘草3g
生石膏10g
服2剂,寒热已罢,咳痰转清。后用六君子汤加干姜、五味子、细辛,服3剂,咳喘渐平。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以上气,咳喘,烦躁,脉浮为主症。本方临床可治疗多种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心病等。
临床应用涉及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毛细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等疾病。

医案五

唐某,女,1岁,患支气管炎,两天前曾患感冒,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服银翘散一剂,发热未退,体温39度,咳嗽,气喘,呕吐痰涎,鼻翼扇动,唇口发绀,舌苔白滑,指纹青紫。
辨证要点:
1、感冒,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感受外邪)
2、发热未退,体温39度(高热)
3、呕吐痰涎,舌苔白滑,里有内饮(里有水饮)
条文: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分析:
肺失清肃,气逆不降,故咳而上气,水饮内作,肺气胀满,故其人喘,水饮上泛,塞迫气道,故目如脱状,外有风邪,内蓄热饮,故脉浮且大。本医案为热饮郁肺、塞迫气道所致,治宜清热涤饮,宣肺平喘。
方剂: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2g    生石膏10g    法夏6g    甘草3g
生姜2片,大枣1枚
一剂热退,再剂喘咳即止。
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区别:
越婢加半夏汤是肺胀热重于饮,脉浮大,热重一些,石膏用的量也大些,小青龙加石膏汤是肺胀饮重于热,脉浮不大,条文里很精髓的一点是烦躁,热不是那么重,石膏用量就相对少。
越婢加半夏汤主治饮热迫肺证,临床可用于多种疾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肺炎的。本方临床观察较多,涉及百日咳,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等。

医案六

杜某,女,52岁,腰部重倦有冷痹感,两侧髋关节疼,行动拘急痛,俯仰困难,四肢倦怠无力已5月余。
辨证要点:
1、腰部重倦有冷痹感,两侧髋关节疼,行动拘急痛(肾虚寒湿痹阻)
条文: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分析:
肾虚为寒湿所侵,腰受冷湿,着而不去,治宜温通驱寒湿,用甘姜苓术汤。
方剂:
肾着汤
白术30g    云苓30g    干姜30g    炙甘草15g
连服2剂,服至8剂后告愈。
本方主要用治寒湿痹着于腰部之腰痛、腰重,故又名肾着汤。尤在泾曰: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虽无治肾之专药,皆去肾着之病因。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鉴别。苓桂术甘汤证为阳虚水气上冲,故其可见心下逆满,可及动气,而本方为阳虚寒湿闭着于腰部,顾腰痛重而如坐水中,无动气可及。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薄荷 排版/薄荷 校对/青竹学术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