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诗词原文】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可是李白在唐宋词坛上的地位,我在这里可以简单地介绍几句。而真正奠定李白在词坛老大哥地位的作品当属《忆秦娥》和《菩萨蛮》两首词。也因为这两首词,李白不仅在诗坛独占“诗仙”宝座,还占据了词坛“鼻祖”的地位。清代词学家陈廷焯就说过:“唐人之词如六朝之诗,唯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调,实为千古词坛纲领。”“千古论词,断以太白为宗。”“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是词中鼻祖。寻词之祖,断自太白可也。”
“千古词坛纲领”“词中鼻祖”这样的评语,可不是谁都能担得起的,黄昇甚至直言其为“百代词曲之祖”,可见李白的词坛地位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大家公认的。这首《忆秦娥》,就是奠定李白词坛鼻祖地位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甚至可以说,《忆秦娥》比《菩萨蛮》更能代表李白的词坛老大地位,因为《菩萨蛮》是唐代教坊曲,不是李白所创;而《忆秦娥》很可能就是李白首创的。
词的首句就是从音乐的听觉感受说起:“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个“咽”字,李白真是想绝了!咽的意思,就是声音阻塞滞涩,就像是哽咽得不能发出连贯的声音,常常用来形容悲悲切切的情绪。
“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暗示了词中的女子应该也有过一段美满的爱情,可是既然“梦断”,说明这段爱情已经烟消云散,犹如美梦被惊醒了。
因此一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其实又解释了为什么箫声会显得那么呜咽凄楚,梦已断,情难留,怎不令人伤心欲绝呢!
《忆秦娥》这个词调要求上下片各有一个三言叠句。因此上片重叠的是“秦楼月”三字,下片叠的是“音尘绝”三字,营造出一种回环顿挫的音韵之美。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上片最后一句也有的版本写作“霸陵伤别”。灞桥和霸陵指的差不多是同一个地方。霸陵,又称灞陵,在灞水西高原上,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天陕西西安的东部,灞陵附近、灞水之上有灞桥,是古人折柳送别的地方。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想必李白当年挥别长安的时候,还能领略到灞桥的萋萋柳色吧?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上片从箫声写到秦楼月色,再写到灞桥柳色,并且以女主角秦娥的情绪串起这一系列的凄美景色:凄凉哽咽的箫声惊醒了梦中的秦娥,面对着一楼同样凄清的明月,秦娥情不自禁回想起了当年温馨的爱情,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凄凉形成了那么鲜明的对比,更让人心生愁绪。同样的这一轮月色之下,当初送别情郎的灞桥柳色,还年复一年,青青依旧否?
“年年柳色”,暗示离别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分离越漫长,情绪才会越悲凉。“灞桥伤别”既是上片情绪的收结,又是下片情绪的领起。既然漫漫长夜的清冷无法排遣,那么去郊外踏踏秋,散散心如何?
“乐游原上清秋节”,清秋节指的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正是唐朝人登高踏秋的最佳季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音尘绝,就是音讯断绝的意思了,咸阳在今天西安市西北,汉代改为渭城,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将渭城作为送别之地的。
一边是乐游原上踏秋郊游的人潮如织,一边是咸阳古道的音尘渺渺,此情此景,一冷一热的对比,怎不让“秦娥”感慨万千呢?“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结尾两句从缠绵凄恻的情绪中突然振起,将此前层层铺垫出来的、只属于秦娥一人的离情别绪,突然上升到了超越一时一地之时空的万人之共同命运:“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秦娥触目所见,是凛凛西风和瑟瑟残照中的汉家陵阙——是西汉王朝历代皇帝遗留下来的宫殿、陵墓。历史兴衰之感蓦然之间喷薄而出,难怪王国维在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后,由衷地赞赏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在王国维看来,范仲淹的《渔家傲》勉强可以和李白的《忆秦娥》比一比,可是气象已经远不如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了。
由思妇一己之离别相思写到历朝历代之命运兴衰,李白笔力果然不同凡响。尤其是最后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看似纯粹写景,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历史苍茫之感,却又不脱离词之婉约本色,这就难怪这首《忆秦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词坛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