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乡县,发现三千年前的鹿纹罐,居然是用三角形画出来的

  鹿纹罐

两头鹿伸长脖子,站在原野上,机警地眺望远方,做出要随时逃走的模样。三千年前,辛店文化的先民们,寥寥几笔,就在陶罐上,设计出这幅很有创意的图案。

这件鹿纹双耳彩陶罐,为辛店文化类型遗物。1987年从东乡县达板乡卓子坪村征集。辛店文化首先发现甘肃临洮辛店镇,分布在东起陕西宝鸡西到青海共和县黄河上游地域。尤其集中在大夏河和湟水流域。辛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3400年-2700年之间。此时,中原地区正是商王朝中期到西周晚期。

辛店文化的先民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已经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甘青地区首次发现的青铜容器,就出自辛店文化类型的遗址。此时,陶器的地位虽然在逐渐下降,但依旧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流。辛店人的制陶水平,显然不如马家窑人。陶土没有筛选,掺杂着石英、碎陶末、蚌壳、云母片等,烧制的火候也比较低,看上去粗糙疏松。

这件辛店文化类型的彩陶罐,高18厘米,口径10.6厘米,腹径16.4厘米,底径5.8厘米,夹砂橙黄陶,大敞口,束颈,圆折腹,下腹渐收。鹿纹就画在用平行宽带纹划分的4个区中。

当时的彩陶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用直线和三角块绘画的方式。他们用直线和三角块划出鹿的四肢。然以,将鹿首高高仰起,非常机灵地观望着四周。显然,在辛店文化中,鹿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它既能作为祭祀用品,也能提供皮毛肉食,还能以其矫健高傲的姿态,引来人们喜爱。

诗经《小雅·鹿鸣》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后来有人说: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李白说,且放白鹿青崖间;梅尧臣说: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鹿有吉祥之意,如今多说福禄寿,来表达长寿富贵的愿望。然而,不少人还是忘不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的鹿。这是有灵性之鹿。

那位制作鹿纹罐的先民,所表达的空灵悠远之鹿,不就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鹿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