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即按时复习。那时候没有《课时练》可做,所以“习”应该作“复习”讲,就是把老师讲过的东西回忆一下,巩固一下。
《国语》:“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学生清早要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先自己预习、背诵,白天再听老师讲解,傍晚复习、回顾,夜晚反省自己这一天有无过错,直到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
“朋”,古人把同学、同事、同僚等同辈人叫“朋”“友”或“朋友”。
求学而能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是一件高兴(独处的喜悦)的事;有朋友来,是一件快乐(社交的快乐)的事;别人(可能是来的这位朋友,也可能是家里的人)不了解、不理解(我的新发现、新收获,我的理想,我的志向,我的喜悦,我的快乐,我的好学,我的朋友),我也不生气,我不跟他们一般见识,这才是君子应有的肚量。
孔子说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身份,一种是道德。贵族和有地位的人是君子,奴隶和没地位的人是小人;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是小人。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有子,名若,字子有,是孔门三期生。有若不但人老实,道德好,老师喜欢,还长得酷似孔子。这个“酷似”有意思。
“孝弟”是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孝”是子事父,“弟(悌)”是弟事兄。
孝,本义是尽心奉养并尊敬父母。
“兄”是哥哥,特指大哥,是爸爸的合法继承人,是未来的大家长。当弟弟的,要尊重哥哥,特别是大哥,这叫弟(悌)。
“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简单讲,就是把人当人,首先是把自己当人,其次是把别人当人。在人上,不要忘了把别人当人;在人下,不要忘了把自己当人。
一个在家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参加工作后却总是顶撞领导,这是很少见的。顺从领导,却又惹是生非,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做人、做事善于从根本入手,根本抓住了,也就算入“儒门”了。“孝”和“悌”就是“仁(道)”的根本,要想入儒门行仁道,就必须要从孝悌做起。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人最不讲“仁”。
言是言语。“巧言”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善于用言辞讨别人喜欢,所谓“佞”也。
色是脸色。古人称“脸色”叫“颜色”,现在仍有“给你点颜色瞧瞧”的说法。
“令色”是挤眉弄眼,打躬作揖,很会调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巧言令色的人是擅长拍马逢迎的人,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他们逐利而为,不讲“义”和“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字子舆,是有名的道德先生。
“省”是反省。“身”指自己。
道德有高尚道德,有一般道德,还有作为底线的起码要求。高尚道德,常人做不到,或很难做到,做到了令人佩服,做不到也无可指责。一般道德、起码的底线,更具现实意义。
这里讲的这三条,都不是太高的要求。
“忠”,就是替人谋划要真心真意、实心实意,不糊弄人,不乱出主意。
“信”,就是说话算话,恪守诺言,讲信用,不乱许愿,做不到的事不拍胸脯、不打包票。
“传不习”,就是听老师讲了,但是回去不复习。不复习,不巩固,没有掌握,没有吸收,把老师讲的又还给了老师,这等于是糊弄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对老师的大不敬。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导也,领导的意思。千乘之国,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有上千辆战车,在春秋时期就可以算是一个大国了。
古书中的“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狭义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民”指下层大众,也叫“百姓”。最后两句,“人”和“民”相对,用的是狭义的“人”,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
领导一个大国,必须做到:敬业,诚信,节约,爱才,懂时善使(指派老百姓干活儿要掌握好时节,不能耽误了他们的本业)。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指同乡的子弟、门生或学生。
“众”和“人”相对,众是指百姓,人是指士人,“德”重于“才”。
行,动词,行事、为人,指践行道德。古人并不看重一个人说什么,写什么,而更看重他怎么做。学习《论语》,关键不是背原文,也不是准确地注解,而是学以致用,改进自身,提升自己,完善自我。
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德道是质,礼乐是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提高道德修养,不当坏蛋;提高文化修养,不当笨蛋。
凡是我教导出来的人,父母在跟前要孝敬父母,父母不在跟前要尊重兄长,做到谨言谨行、诚实守信,体恤众生而亲近有德行的人。先践行道德,然后学习礼乐。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卜商的字,孔门三期生,“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
“贤贤易色”,第二个“贤”是名词,跟后面的“父母”“君”“朋友”同位,是贤人的意思。前一个“贤”是动词,跟后面的“事”“交”同位,即尊重、推崇的意思。
“色”指脸色,也就是面部表情。“易”就是改换、变更。“易色”就是指面对贤人要肃然起敬。
尊贤重能,见到贤能的人应该肃然起敬,这是第一;服侍父母尽心尽力,这是第二;对待君主忠心耿耿,关键时候能挡枪子,这是第三;与朋友交往说话算话,这是第四。能做到这四点的人,虽然他不一定上过学,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但我一定要说他已经掌握了学问的真谛。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是“老成持重”的“重”,是“稳重”的“重”,跟“轻浮”和“虚飘”相反。
君子仪态必须端重,做事必须稳重,要不就失了威严。做学问必须静得下心,沉得下身,坐得住,否则也学不到家。做人行事以忠信为本,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直面过错,勇于改正。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不难理解,但孔圣人怎么能这样说?
他就这样说了,怎么的吧?什么意思?他没有多做解释,你愿意怎么理解都行。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样说的也没有记载,单听这一句很可能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吕氏春秋·观世》: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
并不是说不可以与不如己的人交往,但是不能把他们当作“朋友”一样推心置腹。他们的眼界宽度、思想深度、修为境界都不如你,你跟他们说的他们理解不了,他们跟你说的你又看不上,交往可以,但交心不行。这就像职业棋手下棋,你只有跟比你强的棋手过招才能提高棋艺。如果总是陪业余棋手下,下着下着你自己都成业余的了。
“无友不如己者”是不是就交不到朋友了?你只跟比你强的人交朋友,比你强的人又都不跟你交朋友。不是这样的,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个人可能这方面不如你,但另一方面比你强,这也是可以做朋友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嘛!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且如此,何况友乎。“不如己者”,孔子的意思是那个人各方面都不如你,你还跟他交往个什么劲?!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民德归厚”是目的,就是百姓的道德重归于忠厚。
为什么说“重归”?意思是向前学习,向先辈们学习。那时候人们的道德都是忠厚的,这就是“追远”。
“慎终”和“追远”都是方法、途径。如果照字面意思解释,前者是“葬之以礼”,后者是“祭之以礼”,有点狭隘。“慎终”可以理解为“尊重生命”“生命至上”;“追远”可以理解为追慕先贤,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