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9)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 412 期

作者:李宏奇石家庄市行唐县西街71号行唐县西街村卫生室编辑 / 冰无双 ⊙ 校对 / 刘刚I导读:从今天开始连载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讲述他的学医行医的历程。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第十七章博学高人点迷津,源于乡土通伤寒除了学习前辈们的治病经验,在行医的过程中还结识了好多知识渊博的人,接触的老师不一样,他们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都会对我产生不同的影响。北贾素的一个中医毛树均,出身书香门第,遍览儒释道等各家文化,尤其对古今中医各家学说非常精通,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原因,博学多才的他到底也没有飞出山窝去扬名立万,可能是这种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心理作祟,当他听说年纪轻轻的我就医术不一般的时候,就寻到我的诊所和我讲解学术切磋医术。我也就很有幸的总能听到他慷慨激昂的陈词,和他接触的多了,也就慢慢了解到他对中医的历史,古代的各个学派真是如数家珍,和他聊什么学问他都能张口就来,各家学说于他来说已经了然于胸,每次都能够信手拈来。我后来在接受各个学派的学问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他影响,他还指导我学习古代各家的学说和特点,跟我推荐学习什么书,以及临床实用方面的书籍和各种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也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一路走来,我拜访了很多民间大夫,这些前辈都在我这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深厚的影响,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我都在心底尊称他们每一位为我的老师,随着接触的老师不同,他们相差悬殊的治疗风格,灌输给我的思想不一样,就像熬中药,最后熬出来的都是精华,积累沉淀出的众多道理,就像那性甘微苦的药汁,让人一饮而下,病去身轻,重镇安神。多年的所学所悟所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临床,扎根于实践,脱离了临床,再多的理论也只能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这也是在多年临床过程中感受到的,真正看病的时候可能并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凭着对疾病的把握和真实的感受。在这说个题外话,在古代甚至近代战争年代,当某地突然爆发疫情的时候,人们缺医少药异常恐慌,但却束手无策,每到绝望时就会突然发现某个山村的吃草类动物比如牛羊为什么会安然无恙呢,果然不出所料,跟踪牛羊遍寻山野才发现它们凭借着动物的本能已经寻找到了一种救命的药草,这些事情在历代都屡见不鲜。可是却发人深思,连动物都知道自己的身体病了需要什么,为什么人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呢,是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把自己身体的本能抹灭了吗?每当在临床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我都会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一番,病的缘由,以及接下来我应该怎么办。有的时候就爱钻牛角尖,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我就跟村里的年长者讨教,他们阅历丰富,对付平常的头疼脑热总有自己的小办法。这些方法通常都是来源于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时候医疗卫生条件差,人们有什么身体不舒服的就让老太太给扎扎针或者拔拔火罐,这些方法才真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智慧虽然未曾被记录在案,但和真正临床所用方法的思路是大体相同的。那时候我们村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用土法治疗疾病效果很好,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喜欢找她,不花钱效果还很好,甚至我还听说好多医院治不了的疾病在她这都能用一些土办法治好。我就留心搜集她治好的病例,发现她治疗疾病的思路很简单,她治病的时候首先就能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是风是火还是寒引起的,病人身体有风气,就喝姜汤发汗或者拔拔火罐,立竿见影。如果是火气,就用清火通便的槐角茶。如果是寒气就用姜汤发汗,每次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这在他看来区别一个病人是不是有风寒,是寒是热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即使不懂医术也能够一眼就分辨出一个人是不是有风气,可是这么简单又重要的事情现在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后来学习伤寒论以后,明白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其实就是从临床实践和病人真实的感受去辨证论治。老太太当年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为老百姓治病,在我们村里很有声望,心地善良,每到秋天我们几个同龄的男孩子就用长杆敲下很多的槐角,然后给老太太,她用蜂蜜浸好后炒成黄彤彤的槐角茶,有了身体火气大的病人就免费送。那个时候我妈妈就喝过这个茶,我也偷偷的喝了,槐角茶颜色红彤彤的,喝起来味道苦苦的,甜甜的,一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种苦苦甜甜的味道。这个茶去火通便的效果非常好,如果便秘厉害的就配上大黄片,很多上火的疾病喝几天就好了。那个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低,胃病胃寒的很多,他就让人们吃胡椒,理气散寒,我访问的一个胃病的患者,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身体赢瘦蜡黄,于是她就地取材,建议这位患者每天用生姜一两羊肉二两炖汤吃肉喝汤,没有用药而是注重饮食调养,时间不长人就恢复了健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集众家之所长,潜心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用药风格和治疗思路,开出的经方药简效宏,治愈效果也得到患者的认可,患者群体也由原来的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拓展到外地甚至还有海外的患者过来求诊。虽然小有成就了但我也没有沾沾自喜,每天也在不停地学习,自己临床中总结的有价值的东西整理出来,每天伴着书入睡,睡着了小脑也没闲着,好多疑问就是在睡觉刚醒来时似睡非睡的状态下想明白的,尤其是在饥饿的状态下,那个时候脑子最清醒,最有灵感。为此我写了一篇日志叫享受饥饿,这个时候突然就豁然开朗了,就赶紧拿笔记下来,有时候找不到笔生怕忘记了,就讲给我爱人听,生怕第二天想不起来了。自此,我开始大步流星往前走,无所畏惧,自始至终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定能取得成功。我的医术经历了年少时的青涩,剥离了壮年时的意气风发,人也变得沉稳,无论自身还是开出的药方都散发着温暖而安静的力量。

多年来保存的手写的处方和电子处方,都是我宝贵的经验财富。第十八章各家脉学仔细学,伤寒脉学六经辨这么多年来对自己的中医事业不同阶段的所学所悟所想,这里面有我年少时候的执着,中年时期的踌躇满志,和现在实实在在的感受中医所带给我的力量,虽然深知我所探知的中医知识,于好多中医大家看来还远远不足,但我一直认定中医是我永远的港湾,无休止的学习更使我倍感充实。我每天坐在诊所,饱含热情的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临床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听他们诉说着各自不同的寻医问药经历,过程也是百转千回。有的为了至亲之人能够平安康健,怆然泣下时也让我心生恻隐,不惜折本救人;有的夫妇为了求子不远千里风雨兼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拿着喜糖来报喜,那种甘甜也是酣畅淋漓;有的重症患者复诊时,效果明显,疾病接近痊愈时,也使我心中产生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豪和快乐感。无论面对哪一类患者,我都是精神饱满的为他们答疑解惑,一个病人站在我面前,我通过望诊就能了解病人的体质,通过号脉就能把他各种不适症状和发病的原因一一道来,甚至病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以及疾病的来龙去脉,传遍规律,和治疗方案及服药后身体有什么具体表现都给病人解释的清清楚楚,这个医患沟通的过程也让病人充满了痊愈的希望,由初来时的愁容满面心存疑惑转而让病人充满希望心满意足连连道谢而去。这些都来源于这么多年来对望诊和脉诊的专注学习和研究以及伤寒论经方的准确运用,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学习,通过各大中医论坛和一些中医大家的讲座,天南地北的中医从业者在一个平台相互交流互相切磋,这也让我领略到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对疾病的治疗思路,使自己的临床诊断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最初开始学医的时候我从师父传授给我的脉诀和四小经典的频湖脉学开始学起,师父手把手的教授到自己对传统脉学的学习,掌握了最基本的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并且能在临床熟练的运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百姓看病已经不再是盲人摸象,任由大夫按自己的理解对其脉象进行解释,患者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甚至有的患者久病成医,比大夫还要精通各种病名以及医院的各种检查项目。于是我便开始不满足于最古老的脉学辩证。98年我买了电脑,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度高而且传播速度快,我的知识面迅速扩大,每天如饥似渴的吸收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中医知识。在这个时候,我在网络上接触了新兴的脉学,就跟现代的医疗仪器一样,能够准确的知道身体有什么病变。当时觉得特别神奇,这种新型的脉学,似乎超越了传统的脉诊,能够通过人的脉象准确的说出患者身体有哪些疾病,甚至身体内的结石肿瘤及各种器官的病变也能够通过脉诊得出。在学习新型脉学的过程中,从金伟的金氏脉学、王光宇的精准脉学、许跃远的中华脉神和寿小云的心理脉学开始研究,并且一一拜读了他们所出版的各种讲脉学的书籍。这些现代脉学用西方的全息理论把脉学和现代医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准确的判断人体的疾病,按这些新型脉学能够脉诊三分钟,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判断出来,更是让人感觉高深莫测,我也是孜孜不倦的学习,试着摸索研究他们提出来的好多新颖的观点,比如脉人学说,心理脉学,现代脉学,认真感受边脉,浊脉,脉晕点,独脉。我还开始把学到的这些新型的脉学应用于实践,每当有所体悟便会让我激动不已,发现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很好,诊断疾病准确度比较高,说出来的疾病名称都是西医的病名,这也让病人惊叹准确性。在研究脉诊的那几年,我纠结于各种奇形怪状的脉学研究里,后来我发现有的学问帮助我成长,但有的却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思维会受到西医病名的干扰,从而影响我临床对疾病的判断和把握,更影响了我对病源的研究和治疗。比如在临床,我发现同样一个急性肾炎水肿的病例,如果按新型的脉诊定义,就可能按肾炎用药治疗,如果我们中医来定义,脉浮就是一个皮水证,用解表发汗的方法就能立竿见影。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实践,我发现真正辩证还是需要传统的中医理论和传统的脉学,为疾病定性,我们是地地道道的中医,我们看病要有中医人的思维,怎么能让西医的病名干扰呢。我还反思,临床中遇到的有一部分脑梗病人,病症初期就是一个中风表证,如果按现代脉学定义脑梗治疗时就会用中药活血化瘀盯着患者脑部的血管痉挛和血栓,但中医的思路就是用汗法缓解病人身体内部的压力,我们认识的疾病要按中医这套理论来分析原因和治疗方案,否则怎么能够底气十足的说我们中医治病能够标本兼治,做到见病知源呢?于是我变换一种思路,摸脉作为中医诊病的最主要手段,虽然很重要但没必要故弄玄虚,更不能神化它,任何脉诊学问都是为临床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单纯发现病,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掌握了这类通过脉象准确判断患者病症的方法,但我真正要做的是见病知源,中医这门学问来源于乡土,要真正做到回归自然,用心去感受,才能真切的体会到脉诊给我们所传达的信息,找到病在里还是在表,在上还是在下,是热证还是寒证,病在脏还是在腑。通过各种脉象总结病症在身体的表现,为了更准确的总结脉象的规律我还在电脑上列表格进行统计对比和分类,以便加深记忆,我还总结了好多摸脉的口诀,更细化了各部脉所出现的病症,这也更好的为以后建立出自己的立体伤寒论铺垫了基础。经过这番努力,我便开始平心静气的总结出自己适用于临床的脉学,这个过程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我通过摸脉,就能把患者现有的各种症状一一罗列出来,然后通过问诊得到印证,其实这些症状存在于身体就好像散落的珠子一样,我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条线,把这许多症状串起来,找到这条线,病的缘由及出路也就出来了。就这样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慢慢捋顺,也使我形成了以立体伤寒论为基础的独有的六经脉学。【岐黄民间传承(微信公众号:qhmjcc)编校发表   I   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名医介绍李宏奇(又名李吉柱)(1964年~)从事中医四十年至今,在临床中通过独特的六经四诊判断六气盛衰和方位,了解人的体质、性格,心理特征,通过六经六气对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作出判断,做到见病知源,身心同治。擅长治疗儿科、妇科、男科、各种疑难杂症等。尤其擅长于不孕不育的治疗。2012年获得“石家庄市首批乡村知名中医”荣誉称号,近年来,成立了李宏奇中医传承工作室,把临床多年总结的丰富经验和所学所悟总结归纳并整理出书,经常在网络论坛和业内多家杂志发表临床感悟和医案医话,已整理出版临床治疗经验集系列丛书。

李宏奇中医I 来源出处:作者投稿 。I 版权声明:I 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欢迎广大中医朋友们进行原创投稿,期待~)I 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

(0)

相关推荐